给亏损基金戴帽子


  中国的基金投资者主要来源于银行的储蓄客户。上世纪末,银行的存款利率逐步降低,正在大家思索对策时,1998年3月规范化以后的新基金登场了,基金金泰和基金开元两只封闭式基金受到了市场空前的追捧。踏着新基金兴起的节拍,一大批新的投资者从银行分化出来。我就是随着这只大军与基金结缘的。

  从银行分化而来的基金投资者带着浓浓的银行存款思维,他们不追逐也不会追逐二级市场基金价格的波动而低买高卖,他们一心等待年终基金分红胜过银行存款。可是他们也渐渐看明白:基金盈利并不理想,跑赢银行存款利息也并不容易;这基金管理人是按规模提取管理费的,而自己是按盈利分红的;基金说的是为基金投资人服务是最高宗旨,基金投资人是主,基金管理人是仆,但是实际上基金投资人处处得听基金管理人的调遣,自己什么也主不起来……

  其实基金投资人是主也好,是仆也罢,这倒不是基金投资人要争辩的,他们投资基金的目的很明确,很现实,就是获得利润,获得比银行同期存款、国家同期国债或他们可以买得到的同期其他债券高的利润,哪怕只是高二、三个百分点。这利润的获得最好是每年都高二、三个百分点,如果中间有一年没有达到甚至不“一般”了亏损,但三年累计、五年累计更多地超过银行利息、超过债券利息也是可以的。但不能再长,三、五年拿不到比银行高的利息就坐不住了。这就是基金投资人的目的,这就是基金投资人的心态,也是当今基金投资人的“国情”。

  可是基金满足了基金投资人这个小小的要求了吗?我们拿事实说话。2007至2011年上半年,四年半的时间,基金账面累计盈利为4006.99亿元。这四年半,基金的份额变化不大。 2007年12月31日基金份额为21252.35亿份,2011年6月30日为24279.24亿份,我们拿二者的平均数22765.795亿份作为四年半的年平均份额,经过计算,每份基金每年的平均账面利润为0.0391元,不算认购、申购、赎回费,每份基金四年半的年平均账面收益为3.91%,和同期银行存款利率相比并没有优势呀!这里的账面利润并不是分红利润,而且这里还有货币基金、债券基金、保本基金这些基本上只盈不亏的基金在拉帮套。

  按照中国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公布的证券投资基金2011年上半年业绩统计报告,我粗略地做了一下开放式涉股票基金的亏损统计。所谓涉股票基金就是有股票买卖的基金,不包括债券基金、货币基金,也不包括被动投资的指数基金和投资国外的QDII。统计结果:2007年成立共50只基金,到2011年6月30日,累计亏损的22只,占44%;按上面的起止日期,2008年的54只,累计亏损的2只,占3.7%,2009年的69只,累计亏损的17只,占24.64%。2007年成立的基金已运行四个半会计年度,2009年成立的基金也运行了两个半会计年度,还在亏损!这基金投资者能满意吗?这只是计算亏损,要是加上没跑盈银行同期存款利率的那就更多了。

  由此我想到,要不要给连年亏损的基金戴个帽子。参照上市公司的做法,连续两年亏损的基金戴ST帽子,连续3年亏损的基金戴*ST帽子,以后连续两年盈利再把帽子摘掉。这样做的好处是:给基金投资人以导向,基金是金融商品,和普通商品有质的不同,金融商品要有导向,特别是在基金已逾900只的情况下,普通投资者难以分辨基金的优劣,难以对基金做出准确的选择,给以导向也是对基金投资者的保护;给基金管理人以压力,基金管理人别总是躺在按规模提取管理费的暖床上了,别总在扩规模、保规模上挖空心思了,而要在基金的盈利上动脑筋、搞创新;催化市场的优胜劣汰,好的基金要发展,劣的基金要清盘,在加速市场优胜劣汰的过程中有利于解决基金根深蒂固的弊端,从根本上会有利于基金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