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徐保卫

人生之目的在于生命的广度和深度

求仕!求仕!到底为了什么呀


  “狂简”,又是何意呢? 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呢? 似乎也不好解释。传统的解读就是四个字的成语“志大才疏”。“狂”就是志大,“简”就是才疏,按照这种解读,那绝对不是夸奖。不过如果用在冉有身上,却是正相反!冉有之才,尤其是其为政之才还过得去,但是其“志”嘛,真的不能算做“大”。

  “斐然成章,不知所裁。”意思就是他们己经有了一定的样子,但是尚需进一步的教育。这里面的问题就是一开始说的那样。究竟有没有那个“...

Read more

回去吧,回去吧


  “归与归与”。就是“回去吧,回去吧”。这指的是谁回去呢?是指冉有这些要回去的学生呢?还是指的是包括孔子在内的全体呢? 在语言的表面上指的一定是指的前者,因为孔子在此时是回不去的。但其表达的含义里肯定有回乡之意,这是不可否认的。既便如此,肯定也不能就说,孔子在这里就直接的说自己要回去。孔夫子是什么人? 自己这夹个包回去了,那成什么了? 回去后又如何自处呢? 所以回去这件事孔子不能自己说。所以史记上说的是子贡在这话中体会到了孔子归鲁之意,然后和冉有说了“要在适当的时机想办法让鲁国请老师回去”。冉有这小子也真的是不象话...

Read more

礼聘了孔子的弟子冉有


  老季话没说完就咽气了,尘归尘,土归土,小鬼见阎王去了。小季呢?也真的不给老季面子,《史记》上说是在别人的建议下,小季不敢请孔子回来。但我们想想,站在小季的立埸上,请孔子回来干甚么?削自己的权吗?小季耶不傻呀,自己家的算盘珠子也精着呢!老孔当年搞得“堕三都”运动他还不知道吗?

  他们没有请孔子。但是派了一批人,到当时孔子住的陈国。礼聘了孔子的弟子冉有回去了事。

  为什么是冉有呢?

  从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冉有是有本事的,而且……。(尽在不言中也,如果往下看自己会有答案的)我们从冉有的表现上看,他的确是小季最想...

Read more

老季遗言


  我个人还是相信《论语》的记录的,一方面此章在三种论语的版本里都是一致的。另一方面,太史公的《史记》其实也不是那样完全的可靠。其实这也是我国史学的特点,史书从“春秋”开始就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在其中,史学的功利性表现的非常之明显,但是我们对汉以前的历史,除了《史记》还能靠什么呢?我们也就只能从《史记》的故事开始说起了。

  《史记》对这件事的记载是这样的:

  话说某年,夏,鲁国着了场大火,把鲁国的祭祀鲁君的二个祖庙烧了。鲁国当政的季桓子因此得病,到秋天就死了。在即将告别尘世,回归天国或者是地狱之前,也像许多行将就木之人一样,开始不自觉的回顾起美好的或者...

Read more

归与.归与


  归与.归与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孔子这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似乎是解读本章的关键所在。大家比较公认的也就是《史记》上的说法,这句话是在鲁国迎聘冉有的时候说的。而且《史记》和《论语》中的文字也有些出入,《史记》中在“不知所以裁”之前多了一个“吾”字,意思也有些不同,到底哪一个是真正的原话,有没有这个“吾”字现在我们很难分得清楚。本来按照史学的一般规律,《论语》应该是准确的。因为《论语》的成书至少可以推定是战国前期的事情,且是由与直接当事人有接触的人...

Read more

对于“民族”的认识


  学术界对于汉民族的研究归之于中国通史的研究。因为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中,由汉人处于统治地位的时间就已经超过千年。从先秦时期,至秦汉,又至隋唐宋明。期间虽然出现了南北朝、五代十国、元、清等由非汉族割据统治的朝代。但是总体来说,汉族的统治占据了历史长河的绝大部分。研究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史差不多就等于研究了汉民族的历史。即使是在由非汉族族群统治的时期,统治者也往往被汉族的文化同化。这一点在清朝是最明显的。清朝统治者任用汉人官吏,沿用汉人礼法典制。其次,学术界对于民族的研究由于新中国党的政策,更多的倾斜于少数民族身份的识别、文化遗产的保存和对于少数民族的政策帮助。人们对于“民族&...

Read more

汉民族是来自我国的西南?


根据新的研究显示,学术界提出了汉民族是来自我国的西南,由于北迁逐渐形成了后来的分布。一方面,这是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汉语和汉字之间的契合关系和汉字能够存在五千年的原因以及在维系民族团结方面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来自于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可能成为解开汉族祖先来源之谜的重要和关键手段。并且验证汉祖来自西南这一假说更多的用基因多态性分析这项先进的技术。回顾《汉民族发展史》的成书过程。历经六年的艰苦的书写。于1992年出版。我们就不能对作者有太多的苛求。作者能为前人所不为之事,发前人所不发之言。也是为汉民族的研究奠定了基础。随着学术的推进,学科的互相渗透,科学技术的进步。汉民族的研究在某些方...

Read more

汉字在汉民族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在《汉民族发展史》一书中,作者还强调了汉字在汉民族的形成、发展和维系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的确是对一个民族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一个独到的分析。该书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作者在第一编第二章汉民族研究概况中就明确的反对“汉族西来说”。在当时汉族西来说是被认为是反动的学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DNA技术的高速进步。通过DNA技术的实验,已经有人推断人类的起源在东非。而汉族的最初或许就是从云南一带的地方迁移进来的。关于这个问题,2001年就有一本由邵靖宇著的《汉族祖源试说》进行论述。在对世界人类起源DNA的科学实验所得出的结果进行说明后,提出了“汉族最初...

Read more

民族的共性含义


  即使有共同的生活地域,也存在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例如犹太人,他们原先是没有国土的。但是无论在哪里,犹太人都很团结。你能说他不是一个民族么?还有海外的华人。虽然他们拿的是别的国家的国籍,可还是声称自己是炎黄子孙。你能说海外华人不是炎黄子孙么?随着全球信息化和交通的便捷化,以及全球一体化的经济趋势,所谓的共同经济生活已经由原来的一个小地方扩展成为全球范围了。即便如此,也还是不能体现一种统一的认同。相反,摩擦和分裂却越来越重。

   过分尊重权威和经典,反倒是被权威和经典扼杀了创新的思维。民族可以更广泛的定义为凡是具有认同感的。而不必拘泥于某些概念上的限制。我们需求的是更广泛的共性。《...

Read more

“民族”的定义


  斯大林关于“民族”的定义,仅就其本义而言,并不能指代资本主义以前的各民族。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的成文目的,就是为了当时苏联的各个加盟共和国的团结稳定,为了解决各个苏联内部各加盟共和国的民族问题而作的。斯大林在文章中指出过,所谓的“民族”指得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民族,而且要具备文章中他所提到的四个要素:共同语言、共同地域生活、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质。缺一不可。虽然斯大林的“民族”定义被奉为权威和经典,但也不可否认,这一定义的时代局限性和其本身的政治功利性。要用这一个概念来分析汉民族,是有一定的风险的。...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