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刘承元

工厂管理专家,清华大学外聘教授。1982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1983年国家公派留学日本,先后获大阪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曾长期服务于世界500强企业理光公司,任高管。著有《新TPM活动》、《专家博士的5S经》、《TPM与工厂全面改善》

为什么制度关不掉一盏灯?


一家公司有一个开放式的大办公室,有200人在一起办公。由于管理不到位,办公室经常发生灯、空调彻夜未关的现象。

 

为此,行政部想了许多办法。他们起初想到贴上一张“人走灯灭”的温馨提示,效果不佳;后来,发出了言辞恳切的通知,要求大家务必注意,效果也不好;再后来,干脆出台相关处罚措施,抓到“犯人”罚款100元……看得出来,因为每每采取措施之后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管理者往往会在制度建设上不断加大力度……结果是,制度加码,管理复杂,效果不好,员工抵触。

 

类似的问...

Read more

企业到底该留什么人?


  在我所接触的企业当中,多数企业高管抱怨员工朝三暮四,来了就走留不住;也有个别企业高管好像施展了某种魔力,员工来了就不走希望好好发展。如果不去认真研究,绝大多数人会认为,能留住员工的企业,应该是工资待遇高的企业。但许多时候情况并非如此(垄断性行业除外),原因何在?笔者研究发现,留住员工并不仅仅靠待遇一项,还有更多的因素在影响着员工的选择。在劳动力相对不足的今天,企业留不住员工将成为致命的问题!因此,研究该留什么人和如何留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于留人的主题,要从“留什么人?”和“怎么留人?”两个方面予以分析研究。

 ...

Read more

制度依赖与机制缺失


  所谓机制,就是实现高效管理或自主管理的结构化方法,或者一些能够带来长期管理或绩效效果的系统化方法。真正好的机制并不需要许多文字的表述,即便需要,也主要是对机制运营方法的描述,并不直接针对被管理者的态度和行为。

  在实践中,机制通常有两种。一种是“防呆”设计的不出错误的管理办法,即傻瓜都能做对的方法;另一种是“纠错”设计的防范错误造成后果的管理办法,即出现错误时可以得到及时提示或警示的方法。这两种方法的共性是,通过系统或机制设计来达到管理目的,而不是通过对人的管束来达到管理目的。

  下面以一个“经典的分粥故事&...

Read more

领导发脾气,能提高执行力吗?


  我们公司在国内某着名企业辅导的顾问,给我讲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这家企业的生产副总裁脾气很大,每每遇到管理者工作做得不到位,就大发雷霆,破口大骂。领导试图以其咄咄逼人的态度来提高执行力。数年下来,问题产生了,管理者们已经不把老总的脾气和破口大骂当回事了。记得有一次,他大发脾气之后,顾问很不安地问管理者,你们到底什么得罪了领导。管理者们反过来安慰我们顾问说,没事,老总就这脾气,今天算是给面子的了,你们顾问不在的时候骂得更凶……这位领导也曾告诉我,这些人已经不可救药,刘博士有什么办法没有。

  首先,我给他做了以下分析。管理者做任何工作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

Read more

员工“辞而不退”怎么办?


  有一家企业的人力资源经理最近遇到了这样一个困惑。

  事情是这样的。某部门要辞退两名员工,部门经理写了一份报告,罗列了两位员工的种种不是,诸如工作态度不端正、能力不足、不服从工作安排等。人力资源经理收到资料后马上着手处理两名员工。首先约谈两名员工,告知他们被辞退的理由,也就是部门经理填写的关于员工不足的内容。令这位率性的人力资源经理吃惊的是,两位员工根本不认同部门经理的“一面之词”,表示自己工作态度没有不端正,能力也不差,有些方面甚至比部门经理还强,不服从工作安排更是部门经理无中生有……两位员工辞而不退,而且感觉人格受到侮辱,要求...

Read more

“愤青”的N种成长路径


  “愤青”(英文Angry Young Men),是“愤怒青年”的意思。

  “愤青”广义上指凡是怀有对某些社会现象或经济、政治、教育等制度有强烈不满情绪的愤怒或有志青年。因此,事实上“愤青”不限于任何一个时代与国家,古今中外都有。历史上有许多风云人物,他们年轻的时候都可称为“愤青”。事实上,我们身边的许多人都有过愤青的过去。在我看来,“愤青”基本上是一个中性的称谓。而今,人们更多地把“愤青”狭义理解为是对社会、政...

Read more

什么是企业凝聚力?


  在和企业家或企业管理者交流的时候,经常听到对自己企业凝聚力不好的抱怨,当然也有觉得自己企业凝聚力好的例子。你的企业凝聚力强吗?作为企业管理者或者作为读者的你,完全可以凭自己的感觉,做出不同的回答。抱怨凝聚力不强的企业管理者的下一个问题通常是,请教老师,该如何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呢?由于没有专门的研究,一般不能做正面回答,只会给学员讲一讲我的一些体验和感受。

  其实我本人思考这个问题也已经很“久远”了,但是却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答案。希望各位读者能够参与交流,以利于我们在组织凝聚力构建方面有所作为。

  昨天晚上,在深圳理光的和离开深圳理光的20多人又聚...

Read more

“罚”为什么是不好的!


  对于“罚”的好坏,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事实上,任何一个企业都存在也需要存在“罚”的制度,只是管理者对它的期望不同而已。有些企业管理者缺乏耐心和管理智慧,期望“以罚代管”;聪明的管理者正好相反,他会在培育员工习惯和公司文化上下足功夫,而对“罚”采取十分慎重和分别对待的态度。本人的观点是,任何一个管理者都应该尝试用“心”和“智慧”管住员工,当你对“罚”产生喜好的时候,请立即检讨和怀疑自己……因...

Read more

谁动了我们的“职业精神”


  我们经常花大力气教育孩子,指导学生,告诫下属,引导民众,一定要认真做好自己的事情,要做什么像什么?可是,各行各业的成年人做到了吗?回答却是否定的。

  可见,在中国社会不仅有信仰危机、诚信危机,还有职业精神危机!缺乏职业精神已经成为今天社会的通病之一。这种病已经蔓延到各行各业:社会上流行的不是敬业,许多人喜欢反串;追求的不是在其位谋其政,而是以出位越位为荣。记得有一则手机短信是这样说的:教授摇唇鼓舌,四处赚钱,越来越像商人;商人现身讲坛,著书立说,越来越像教授。官员招商引资,大搞建设,越来越像地产商;地产商周旋官场,关注形势,越来越像官员……说的就是...

Read more

该如何进行职业规划?


  许多人的职业经历告诉我们,要进行精准的职业规划是十分困难的,因为现实是“变化往往比规划快”。 因为很难进行精准的职业规划,就否认职业规划的重要性显然是不对的。而应该思考另一个问题,该如何进行职业规划?以下是我的几点心得,愿与读者分享,欢迎交流。

  首先我认为,人必须拥有一个终极目标,所谓的终极目标可能是某一个具体的职业形象,也可能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存(生活和工作)状态。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只要这个目标不要有违法律、道德?理等社会规范,那就应该是一个好目标。比如,“成为一名科学家”或“成为一名作家&rdq...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