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杜庆春

  1993年于安徽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   1997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电影美学专业毕业,获得艺术学硕士学位。   从1997年开始在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任教至今。   2003年起参与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的编辑工作

功夫搏击是熊猫的主题歌


 

2008-6-19

今天晚上在东方新天地看了《功夫熊猫》

小朋友和还有年轻心态的朋友都可以看,不会感动到落泪,估计瞄准的主力观众群也造成主创不想那么追求情感的宣泄,也不会笑翻,但是会有不少人会不断笑。

 

动画片对我而言,是基本上不留意的领域,但是我还是觉得《功夫熊猫》无论在文武两面都显得好莱坞在消化利用东方文化资源更进一步了(从东方电影自己来讲,不知道是利弊如何判断),这个进步应该是在《卧虎藏龙》,以及《功夫》这类影片的基础上的。所以这部作品对我而言,最好的地方就在于融合做得好,很东方的底子把美国的语言幽默和人物个性幽默融进去了,很美国式的故事结构方式,把中国...

Read more

当熊猫会了功夫后,好莱坞真的准备好了!


 

 

动画电影对我而言是一个相当陌生的领域,这个陌生感彷佛是隔壁住了户几乎每日都能相遇,但是却依然毫不知情的邻居。这种陌生感是绝对的都市意义的,知道你存在着,而且这种存在包裹着我的生活,但是又全然没有一点点真正的牵挂。好莱坞的要做《功夫熊猫》,我也是到了快要全球公映了,才感觉得这部片子的存在,而且第一感觉就是我想看。于是在2008年6月19日,得知可以看到这个片子的时候,就去看了。我就是想去看好莱坞怎么利用“熊猫”和“功夫”的。

“熊猫”成为武林高手,这不是对熊猫有着固定思维模式、固定的情感模...

Read more

早晨生活1·不久遠的回憶


 

 

 

我站在人群中

睜著眼睛

 

城鐵的金屬車廂

跑在鐵軌上面

映著一些早晨的光線

 

我站在人群中

前面是

一位女生

和一本泰戈爾詩集

 

書籍印刷粗糙

不過,每過幾秒鐘

她就會翻動一頁

 

在將醒未醒的清晨

車廂走進陰陰的車站

這時候,車窗玻璃上就出現

她的臉孔

 

2008-7-3

Read more

盛气凌人说苍凉:读《奥逊·威尔斯:人生故事》


 

 

 

电影导演萨姆·门德斯,很希望自己的处女作《美国美人》能够成为像《公民凯恩》一样,成为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处女作,自然这个愿望没有达成,因为《公民凯恩》是很难超越的作品,尤其作为处女作就几乎成为“绝后”之作。要做出《公民凯恩》这样的处女作,不仅需要拥有奥逊·威尔斯的才华,还要拥有他的一切,需要那种疯狂以及养育着这种疯狂的土壤。英国学者彼得·康拉德写了一本厚厚的关于奥逊·威尔斯的书籍,书名和传主的名字一样,有一个副标题叫“人生故事”,英文写法是&ld...

Read more

一个视觉传播工作者对北京奥运开幕式的纪录


1,倒计时不错。把人的表演和倒数整合起来了,这个序曲阶段和焰火做的脚步都很精彩。

2,BOB的转播不敢恭维,景别和角度的转换,细节和大局的转换,都让人不满意。

3,戏曲的吊线木偶不好,其实如果不怕重复,我总觉得皮影或许更好。为了变化也许反而弄巧成拙。

4,丝路不满足。其实这里面有一个核心问题,找到了“画卷”的概念,而且一直贯穿到进场仪式,开幕宣誓,点火,都找到了叙事的隐线,但是这个引线做得是不是过度的落实了。这种过度“落实”产生了一种限制,表演区的限制。(当然,这里面有好的,比如舞者作画,当然也有升降舞台的限制。)

5,在古代段落,最后一堆...

Read more

地球村学英语


地球村就要学点E文

说到翻译最近有超有才一例
把exceptional 翻译成“无与伦比”

估计人家大概很善意翻中文的“有特色”
罗格这人没有料到对方内心的真切所需
中国人自己说自己的时候谦虚嘛
好话大话等别人赶紧奉送的

哑然成了哑巴

Read more

有雷雨的生活


 

 

從高原往下

直到發現

岩石上長出喬木

對於這個海拔高度

我感到一絲愜意

用手臂裹緊衣服

河溝裏漂浮著蜂箱

雨真大啊!

 

有一個人在白天生活

不安圍繞著過高的鞋跟

粘粘的皮膚 汗珠像

荷葉上的雨滴

 

這一切 等上了高原

我們徹底解決

埋葬屍骨 記憶或者

一摞紫皮的日記

 

我們是夜的獵物

深夜 雷聲

驅趕走月色

邁入樓群構成的曠野

大雨  森林般茂密

被閃電打亮

被一對涉水者砍伐殆盡

 

          &...

Read more

《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应该被重读


 

这篇文章的标题是我从这本厚书的导读中找出的,导读就叫“重读克拉考尔”,但是对于中文读者,这本姗姗来迟的书籍哪能用上“重读”二字?《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这本书名响亮的经典只是我们的初相识,虽然作者的《电影的本性》在1980年代开始就是学习电影者的必读书了。我简单引用书中的概括,算是对这本“旧新人”的引见,“克拉考尔通过分析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初的德国影片,检视了从1918至1933年的德国历史,借以展现‘一战’后德国人的心理图景。”

《从卡里加利到希...

Read more

故事还能动人吗?



 

 

2008年,进入电影院看电影的次数不多,但是有两部作品却对我产生了明显的后遗症,一部是《钢铁侠》,一部是《画皮》。这两部作品对我构成的后遗症是我开始越来越怀疑讲述故事对于当今电影制作,甚至是对于当今的电影在市场上的成功是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两部作品对我而言,“故事”几乎是动作和场面的附属品,“故事”只是为了这些环节的演出而提供的一种黏合剂,它不需要刻画生动的人物,这些人物有心理,有动机,有欲望,有压抑。

在读到法国电影人帕斯卡尔·博尼策的《也许并没有故事:埃里克·侯麦和他的电影...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