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视觉传播工作者对北京奥运开幕式的纪录


1,倒计时不错。把人的表演和倒数整合起来了,这个序曲阶段和焰火做的脚步都很精彩。

2,BOB的转播不敢恭维,景别和角度的转换,细节和大局的转换,都让人不满意。

3,戏曲的吊线木偶不好,其实如果不怕重复,我总觉得皮影或许更好。为了变化也许反而弄巧成拙。

4,丝路不满足。其实这里面有一个核心问题,找到了“画卷”的概念,而且一直贯穿到进场仪式,开幕宣誓,点火,都找到了叙事的隐线,但是这个引线做得是不是过度的落实了。这种过度“落实”产生了一种限制,表演区的限制。(当然,这里面有好的,比如舞者作画,当然也有升降舞台的限制。)

5,在古代段落,最后一堆宫女出没,龙柱大升而结束。这种宫廷式的盛世,我觉得不合适,而且辞不达意之嫌。有点好,就是提取了中国古典皇家建筑的朱漆大柱的视觉阵列感,但是如果把最后这个段落的转换点做到这种宫廷的阵列和古代日常生活中的状况相交融是不是更好。其实,如果这个演出不是文明概念的展示,而是文明的神韵展示,就是古代中国的生活方式,其实琴棋书画或者四大发明,都可以是古代生活的智慧和美学,这种方式中的文化观和宇宙观,以及对运动和生命美学的理解,就更好。其实,在古代段落中,就缺乏一个红衣小女孩放风筝的点。(在人搭建的鸟巢,小女孩放飞风筝的段落,其实是现代段落最好的点,)

6,结合上一个段落,那么古代和现代的转换或许建立在这种“生活”面向的勾连上。现在宫廷场景一暗,然后就是朗朗弹钢琴,这种古代和现代的转换,不过瘾,又没有深度。如果一种宇宙观在生活景象中延续又变迁到现代生活中是不是更好?否则,一群孩子绘制图画,而平行展现2008武者的表扬,所谓平行,但是这个交融感不够,显得概念冲突,硬接。

7,这次开幕式,我个人觉得用“影像”太多了,这或许影响了电视转播的效果。比如,表演舞台是银幕可以供投射影像,这个可以,体育场屋檐可以成为环形银幕,也可以。但是太多了,在电视转播上很难呈现。而且,屋檐环幕太多使用,而不是一开始禁用,最后爆发的使用,让李宁跑上去,也许更震惊。

总体不错,但是有些不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