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唐清建

《中国经营报》特稿部主任、1995年毕业于郑州大学。1999年进入《中国经营报》工作。策划报道过《红顶商人调查》、《〈凯雷并购徐工 外资蚕食中国产业NO。1调查》、《外资做庄中国股市解秘》等大型系列报道。这些报道不仅一度引领过新闻界报道方向,还引起国家决策层的关注,并最终导致一系列相关法规政策相继出台。

调查也有三种境界


 

调查也有三种境界

中国经营报特别报道《53亿巨款非法过境揭示反洗钱之困》背后的人和事

 

一天吃饭,一哥们给我介绍了据说目前流行的“三不”戒律。

如果不知道这“三不”戒律,你不能成功的行贿。

这“三不”是指在接受贿赂时,“不说话、不允许第三人在场、不到陌生的地方”。当事人害怕被录音、被举报、被录象。

 

“反侦察”手段如此之高,而且颇有心计,使得调查越来越难做了,尤其是调查类新闻的难度就更大了。

 

特别报道《53亿巨款非法过境揭示反洗钱之困》就是一例,因为调查难度太大,找不到核心人物——几个当事人都已经被拘捕,而另一当事人则在新加坡。...

Read more

商业报道应该怎样做?


 

商业报道应该怎样做?

中国经营报特别报道《带头大哥777之互联网江湖》背后的人和事

 

我的车一直是“多灾多难”的。

刚开车的时候,我粗略的计算过一下,一年下来事故不下十起,平均每月一次!不是我把别人撞了,就是别人把我蹭了。每次事故我都很纳闷:“为什么他们没有明白我的意思?我要拐弯,难道他们不知道吗?”

 

后来我终于想明白一件事,“你心里想什么?你要做什么?除了你以外几乎没人知道。”

 

这都是不善沟通惹的祸——右拐要打右灯,左拐要打左灯,只要向你周围的车表达你的意向,信息便立即“对称”起来,一个和谐的乘驾环境就会营造起来。

 ...

Read more

以常理原则行事


 

以常理原则行事

中国经营报特别报道《政府采购第一案迷局》背后的人和事

 

孙晨、龙飞他们干了一件很简单的事。

就在大家将焦点集中在“政府采购第一案”是不是该起诉财政部时,孙晨他们走到幕后。

其实,他们只是按图索骥。

 

按照常理,他们在广东省工商局找到了广东开元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招标公司)的材料——一切都昭然如揭:一个核准成立不足一个月的公司,竟拿到4000万元的招标大单。而按照招标的要求,参与招标的企业须向中介机构提供三年以上的业绩和纳税情况!

这难道仅仅是疏忽?

 

随后记者又走访了该公司的所在地——当时是周六,该公司大门紧锁。记者在...

Read more

像魔鬼一样行动


 

像魔鬼一样行动

中国经营报特别报道《政府面临涨价大考》背后的人和事

 

世界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在被要求用一句话描述其成功的原因时,他也用“魔鬼在细节”做了回答。

在设计大剧院时,密斯精确地测算每个座位与音响、舞台间的距离及因此导致的不同听、视觉感受,并根据每个座位设计了最合适的摆放方向、大小、倾斜度、螺丝钉位置等,他取得了成功。

 

同样,当问及方便面涨价背后的真实调查时,吴程涛(本文作者)也用了两个字“细节”。

就在几家方便面巨头联手发表涨价共同宣言时,程涛“混”到了方便面行业内。他一周时间内遍访了业内资深人士,就巨头们联手涨价的原因进行了...

Read more

多想一点儿,多做一点儿


 

多想一点儿,多做一点儿

中国经营报特别报道《方便面中国分会三年“非法移民”史》背后的人和事

 

“默多克收购道琼斯还在于他对周刊市场的看好,比如《巴伦周刊》等。”

当王立鹏(本报常务副总编)说出此点判断时,我不仅愣了一下。

不仅仅是他的观点,而是他说出《巴伦周刊》这个名字。

 

就在我们大多数人将默多克收购道琼斯聚焦在《华尔街日报》时,聚焦在财经传媒未来走向时,王立鹏却多想一点,他研究了道琼斯。我们知道,《华尔街日报》是道琼斯的旗舰报纸,该报连同各种语言的专版在全球发行量约1900万份,是最具影响的财经报纸。

除报纸之外,道琼斯公司还出版《远东经...

Read more

我们正走进真相


 

我们正走进真相(大标题)

特别报道《娃哈哈纠纷真相》背后的人和事(之一)

 

达能与宗庆后,正面临着中国商业史上最激烈的一次纠纷。

在这次纠纷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本报记者经过两个多月的采访,终于将这一真相还原。

 

在这一次采访中,我们至少创出了这么几个独家。

第一,纠纷双方的领军人物同时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间近三个钟头。他们将纠纷的原由娓娓道来;

第二,纠纷双方向我们开放了所有当年谈判的原始合同,我们从中找到纠纷最原始的记录;

第三,我们走访了多家省市工商部门,35家非合资企业以及39家合资企业的股权结构,以及娃哈哈集团的改制情况赫然在...

Read more

想起了孙中山先生


 

想起了孙中山先生

——中国经营报特别报道《娃哈哈与达能纠纷真相》背后的人和事(之二)

 

1924年,应冯玉祥的邀请,孙中山最后一次北上。

不料,孙中山没有直接到北京,而是突访日本,在神户发表著名的“大亚洲主义”的演讲,在演讲中,孙说,东方文化是王道文化,讲究以理服人;西方文化是霸道文化,讲究压服别人。孙称“要用以东方的王道文化,对抗西方的霸道文化”,并且希望“日本做东方王道的干城,勿做西方霸道的鹰犬”。

 

——在《娃哈哈与达能纠纷真相》发表后不久,日本的NHK电视台第一时间联系了我们,表达了对此篇文章的关注。

片岗先生是NHK的一名知名制片人...

Read more

我眼中的宗庆后和范易谋


 

我眼中的宗庆后和范易谋

—中国经营报特别报道《娃哈哈与达能纠纷真相》背后的人和事(之三)

 

九个烟头!

在近三个钟头的访问中,宗庆后不断地充实着他面前的烟灰缸。

见到宗庆后时,他刚刚从银川等西部省份巡视市场回来,正一身疲惫。确切的说,他是中断在西部省份的视察,从北京转机飞回杭州接受我们采访的。

这次采访对宗庆后来说,太重要了——在达能强力而有节奏的攻势面前,宗的攻势显然有点凌乱。当他得知我们的报道计划后,很爽快地接受了我们专访的要求。

此时的宗,太需要一次完整而准确的报道。

 

宗在随后的三个钟头内,将这次纠纷的来龙去脉以及是非曲直合盘托出——...

Read more

宗庆后为什么出尔反尔


 

宗庆后为什么出尔反尔?

——中国经营报特别报道《娃哈哈与达能纠纷真相》背后的人和事(之四)

 

宗庆后与达能闹翻的一个节点,在于达能欲以40亿人民币控股宗庆后持有的娃哈哈非合资公司。

宗庆后先是同意,并签订了买卖和约。但不久,宗又撕毁和约,公开指责达能欲垄断中国产业龙头的野心。

自此,宗庆后与达能的纠纷开始公开化,并不断升级:商标合同由此而起,进而延伸到与乐百氏的历史纠葛,随后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从民族品牌、国际规则争论到国家经济安全。

 

换句话说,如果宗庆后答应将其非合资公司的控股权以40亿的价格卖给达能,娃哈哈与达能就没有今天这场纠纷(纯就...

Read more

西方视野中的中国商人:200年一个轮回


 

西方视野中的中国商人:200年一个轮回(大标题)

中国经营报特别报道《娃哈哈与达能纠纷真相》背后的人和事(之五)

 

“在16世纪到19世纪‘西方视野中的中国形象’,只是观察者的角色差异而已。”

美国汉学家M.G.马森在其所著的《西方的中华帝国观》中提到了这么一个有趣而发生深思的命题。

秦晖先生在其所著的《问题与主义》对这个命题做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解读:16世纪时,以传教士为主要代表的中国观察者其接触多是中国士大夫以及文化人,而传教士的身份又使他们对中国的宗教观以及哲学观最感兴趣,由此使他们对中国的皇皇礼教、伦理文明以及“不语怪力乱神”的态度十分倾倒。他们怀...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