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蒋氏后人蒋孝勇遗孀蒋方智怡女士决定将两蒋(蒋介石、蒋经国)日记暂存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五十年),并授权开放,海内外诸多专家、学者闻讯纷纷前往阅读或抄录。蒋介石日记从1917年到1973年,即蒋离世前两年。其日记涉及无数历史人物与重大历史事件,如著名“高陶事件”中的两位主角高宗武、陶希圣便是一例。
作者文章归档:范泓

不得不说的《上海上海》
范泓:海南兄,大作《上海上海》最近在央视一套和东方卫视播出了,听闻收视率还不错?
邓海南:我只有苦笑笑而已。
范泓:作为编剧,自己的电视剧终于播出了,应该高兴才是,怎么苦笑呢?
邓海南:你看了吗,感觉如何?
范泓:我几乎是在每晚十点半坚持看这部电视剧的。开始的部分,我感到还不错。无论故事还是情节,都较从容和舒缓,对旧上海的精神内核多有把握。
邓海南:平心而论,前三分之二还能一看。但后三分之一就被改得太不像话了,错误百出、逻辑混乱、因果倒置。一般不知情的观众反正稀里糊涂地看完就是了,也不知他们作何评价。但对我这个花心血写出它的编剧来说,看这个剧实在不是一种享受!好在我还有先见之明...
这也算是“有态度”?
我刊于《凤凰周刊》(2010年第28期)上《李昌,爱吃糖果的革命家》一文,最近两次被屏蔽,不知什么原因,连个招呼也不打一下?网易近来称要做“有态度的网站”,可现在看来,这个态度值得怀疑?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李昌先生并非什么不同意见者,他是中共老一辈的革命人物,为中国改革开放做出过很大的贡献,他的去世,中共高层十分重视,胡锦涛、江泽民包括其他政治局常委都送了花圈,可就是这样一位人物,居然也要屏蔽有关他的文章,这样的事情真令人感到莫明其妙,对此,表示我个人的不满,并希望网站管理员能够恢复这篇文章,或再次表明一下你们的“态度”,不能处处都显惊弓之鸟状,否则,...
李昌,爱吃糖果的革命家
这一天,在扬州接到电话:李昌先生去世了。
尽管并不感到特别意外——李昌先生住进北京医院已有三年了,但这一刻,真的到来时,心里的那种“怅然”,有着一种说不出的“若失”。因为,不久前,是谢韬先生,再之前,是朱厚泽先生,他们就这样,一个个地走了。丁东兄说,今年是中国痛失思想家的一年,李昌先生虽然不是思想家,却是体制内具有鲜明个性的觉醒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他是一位对国家改革抱以极大热诚的身体力行者、推动者,改革三十年之后,仍在不停思考,寻找济世之方,这可能就是他的宿命,也是“一二.九”那一代人的宿命,从革命,到反思。
接下来,就收到李昌二女儿、万润南的妻子李玉发来的短信:我爸于九月三...
张季鸾的报恩思想
1926年,张季鸾主持天津新记《大公报》笔政,提出办报的“四不方针”——“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即是复刊后的《大公报》,将以国家与民众利益为唯一利益,以社会公理与正义为唯一前提,真正发挥媒体的社会公器之作用。这种独立的办报意识与主张,在当时,赢得民众对《大公报》的信任,复刊后不到八个月,发行数即有数倍之增涨。
张季鸾之所以代表《大公报》同人提出办报的“四不方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北方的政治环境较为复杂,作为刚刚复刊的《大公报》,不得不对现实做出自己“审时度势”的考量。在他们看来,“如果报纸依附军政界的任何一派,都会随着该派的失败而倒台。……早晚革命军会打败军阀”(李瞻:《...
《范泓:寻找历史的真实》
记者曾在沪上与他相见于程巢父先生家中,那晚暴雨如注,范泓姗姗来迟,进门第一句话就是不停地道歉。原来他临时遇到了朱永嘉(曾任文革时期上海写作组总负责人),遂决定不能错失良机,跟朱永嘉相谈甚久。
在范泓看来,这些特定人物拥有难以复制的历史记忆,稍纵即逝,决不能就此擦肩而过。
范泓很低调,他说自己是“边缘人”。
如今,他家住南京,但在扬州另购一套房,将主要书籍运到那里。潜心学术研究和写作,与区域中心的六朝古都相比,扬州安静祥和多了,更适合一个人将时光倾注于过往的历史烟云中。
对 话
本报记者 朱桂英
我对李敖的为...
权力之手为何这样长?
在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比较关注扬州牧羊集团股权纠纷这件事,其理由很简单,因为其中的重要股东之一徐有辉是我的高中同学,之前,徐曾任扬州牧羊集团董事长。牧羊集团是一个股份制企业,共有五位大股东,即徐有辉、徐斌、李敏悦、范天铭、许荣华,徐有辉在董事长这个位子上坐了许多年。2005年,董事会选举李敏悦为董事长,接替了徐有辉,范天铭连任总裁,这两个人,原是徐友辉的手下,徐对他们多有信任,想不到后来竟招来祸事。按其董事会的章程,董事长三年改选一次,然至2008年,李敏悦突然不再召开每月例行的董事会,其中必有内因,徐有辉、徐斌、许荣华三人多次要求召开董事会,均遭到李敏悦的拒绝。不仅如此...
清末革命与洪门会党
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这到底是朝代循环还是一场革命,尝有辩议。
不过,在某些史学家眼中的“辛亥革命”,不仅为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首义,而是包括自清末民初以来,一系列“革命运动”的全部过程。若从甲午战败之后朝野人士纷纷要求政制变革,以及立宪派与革命党之间的对立与冲突这一史实看,这样理解亦未尝不可。因为所谓“革命”在事实上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长期酝酿的一个结果。只是当时的“革命”在清廷看来,不过是一次次乌合之众的“造反”行为,手段为传统的暴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的革命党人(兴中会时期和同盟会初期)频仍起事所依靠的基本力量,正是秘密社会的一系——— 会党,...
家人眼中的胡适
胡祖望是胡适先生的长子,高寿,在美国活到了86岁,较之其弟胡思杜多活了整整50年。胡祖望的夫人曾淑昭在胡适百岁诞辰之时写过一篇怀念文章,谈及她眼中的“家翁”胡适先生,曾淑昭平时是不大写文章的,因其一个人的百岁纪念,“这日子一世纪仅只一次,很特殊,很难逢”,所以,她要以其一瓣心香来恭祭先生的冥灵,“着重在家庭生活中生活点滴”,这种心情十分自然也很真实,可让人看见胡适先生在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一面。
1949年,大陆易帜后,胡祖望一家人暂居曼谷,四年之后定居台北。1958年,胡适先生从美国返台接掌“中研院”,胡祖望一家“每逢周日必至南港陪同午饭”,听先生畅谈掌故、时事及朋友间的趣闻。这时胡...
顾颉刚的“空虚”
三十年前,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在北京去世。消息传到台湾,旧友陶希圣不胜伤悲,隔海撰文,追忆当年两人的交谊。其中有一个细节十分温暖:1935年前后,陶希圣在北大办《食货》杂志,顾颉刚与谭其骧办《禹贡》半月刊,并行于世。他们两人同在燕京兼课,顾每次开车途经西四牌楼陶的住处,总要把陶接上;各自完课,再同车返城,无论春风秋雨,从未间断,约有一年时间。顾与陶同为北大人,在学术上皆有建树,彼此之间,惺惺相惜。顾一直认为陶是中国研究社会经济史“最早的大师级人物”,“对于中国社会有极深刻的认识”;而在陶希圣眼中,顾则是一位“循循儒者”,每每谈及自己的事,“总是谦退不遑”。
不过,陶对顾颉刚当年某些选择却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