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唐士其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方政治思想史、当代西方政治思想、比较政治学理论。所授课程:政治学原理、国家学理论、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研究、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俄罗斯政治经济与外交、社会主义学。专著:《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美国政府与政治》(台湾杨智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版);《西方政治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论文:“市民社会、现代国家以及中国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西方地缘政治理论评述”、“环境保护主义与绿色政治”等等。

中国未来发展面临的政治挑战


 

 
 
中国未来发展面临的政治挑战
 
一、“中国模式”与西方因素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指导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原则。但是,除官方意识形态和基本政治制度之外,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中国特色”不仅面目不清,而且日渐稀薄。[]相反,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制度与观念正在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
一方面,虽然中国在核心制度层面一直对西方影响保持警惕,但在微观层面,中国已经在相当程度上西方化。从上个世纪50年代的“超英赶美&r...

Read more

要实现生活方式的转变关键在政府


  要实现生活方式的转变关键在政府

  看来,要真正实现生产与消费方式,或者说广义的生活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政府而不在民众。

  政府必须做到:第一,准确把握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不为国内外的各种压力所动;第二,为新的中国式生活方式扫除各种障碍,特别是来自既得利益集团的障碍;第三,在各种利益与要求之间进行有效的协调,而不能为任何利益所"绑架"即成为某种特殊利益的代理人;第三,通过教育逐步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使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式发展模式”内在化于人们的价值追求;第四,能够自我约束,避免类似苏联那种被政体内部的特权者颠覆的命运;最后,...

Read more

“中国模式论”中的未定之数


 
 
“中国模式”论中的未定之数
 
 
唐 士 其
 
 
对“中国模式”的讨论,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和精英阶层的文化自觉与政治自觉,是中国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现象。这种讨论本身就是政治性的,因为它不仅影响着中国对未来发展道路的选择,而且也影响着每一个讨论的参与者与听众和读者的价值取向。就此而言,让这种讨论“去政治化”,既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而且恐怕还有悖于每一位讨论的参与者的本意。况且,在涉及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一些重大问题上,中...

Read more

中国道路“模式”化了吗?


  

中国道路“模式”化了吗?
唐士其
 
 [内容提要对中国模式的总结表明了作者高度的理论勇气和文化自觉。但是,还不能认为中国道路已经模式化。本文通过对《中国模式》一文所列举的“中国模式”各要素的分析表明,中国模式的建构过程中面临的一个表层问题是中国因素与西方因素如何结合,深层的问题则是对西方当代物质主义文化的追求能否与中国传统的政治、社会、文化价值与结构相容。另外本文认为,在结构中国模式的过程中,应该避免事先把中国和西方“模式化”,然后再“分类拼装&rdquo...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