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许纪霖

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大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思想史专业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担任上海历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中国史学会理事,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委员,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杂志编委。

ChatGPT:新世界的诞生,还是人类末日的开始?


 ChatGPT席卷全球,成为当下最红的热门话题。继元宇宙之后,一个人工智能的革命性突破来临了吗?它对未来的人类、生存方式和日常生活将发生什么样的转折性影响?

2023年2月16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许纪霖邀请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家关系学院教授姜宇辉、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与国家汉语文化学院双聘教授金雯、华东师范大学世界政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张笑宇从科技、人性、伦理多种视角,碰撞思想的火花,展望人类面临的新的生活处境和心灵世界。

 

 

文|许纪霖、姜宇辉、金雯、张笑宇 

 

许纪霖:今天这场...

Read more

迷信“权力”的辛亥革命不会彻底


 

  01

  新政诱发革命

  革命之前有一场晚清新政,用今天的话说,叫改革,就是统治者自身进行的制度改革。革命的遗嘱总是由刽子手来执行,戊戌变法虽然被慈禧太后一个巴掌打下去了,但是到了1900年以后,八国联军打进来,最后签订了耻辱的《辛丑条约》,慈禧太后知道不改不行了。

  开始是清廷的自我变革,1901年开始晚清新政,到1904年以后开始加速,因为1904年发生了一场日俄战争,这场战争竟然是日本人打败了老牌的俄国帝国——黄皮猴子打败了老牌的北极熊。当时舆论总结说,这是立宪国打败了专制国。日本已经开始民主维新,君主立宪,俄国还是个专制国家。...

Read more

家国天下新秩序与自我身份认同的交互塑造


  查尔斯·泰勒在《现代性中的社会想像》一书中发现,传统社会到近代社会的历史转型过程之中,发生过一场“大脱嵌”(great disembedding)的轴心革命。[1]传统社会的现实世界和意义世界,是镶嵌在宇宙、自然、社会的系列框架之中的。在中世纪欧洲,这是一个由上帝所主宰的神意世界;在古代中国,乃是一个家国天下连续体。个人的行动和生活的意义,只有置于这样的框架之中才能得到理解并获得价值的正当性。然而,在17世纪欧洲的科学革命和宗教革命之后,发生了马克斯·韦伯所说的“除魅”,个人、法律和国家逐渐从神意的宇宙世界中...

Read more

没有贵族精神,何来贵族?


  中国崛起了,神州富人遍地。富裕起来的暴发户,都想做贵族,甚至自以为就是贵族。开宝马车、喝人头马,都成了贵族的身份标志。不那么富得流油的城市白领,另辟蹊径,泡酒吧、看话剧,谈村上春树,以精神贵族自居。各地的大学也以开设高尔夫球课程招揽生源,似乎学会了挥舞球杆,从此便步入上流社会。

  满城尽带贵族甲,偏偏无人对历史上的贵族感兴趣,没有人去深究细想:什么是真正的贵族?贵族的精神何在?暴发户与贵族相距多远?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有一位德瓦尔德教授,一直着迷于欧洲贵族的研究,苦心研读几十年,终于成为欧洲贵族史的研究权威。最近商务印书馆翻译出版了其在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名著《欧洲贵族(1400-1...

Read more

近十年来中国国家主义思潮之批判


   一股国家主义的思潮正在中国思想界兴起,风头所向,横扫左翼、保守两派阵营。在中国当下的语境下,国家主义(statism)从民族主义(nationalism)发展而来,但比民族主义更极端,更政治化,强调国家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至高无上的核心地位,因为国家代表民族和人民的整体利益,可以抵御私人利益对政治过程的渗透和干扰。中国的国家主义并非传统的皇权专制主义或现代极权主义的翻版,它的正当性以人民主权论为号召,有某种似是而非的民意基础,通过民主而实现威权,乃是一种民粹式的威权主义。中国的国家主义在中国崛起的大背景下,力图证明自己是一种与西方不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道路和...

Read more

知识分子完成思想统一,一个国家便没有思想了


 二十世纪的历史有几个至今无法解开之谜,其中一个是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在195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究竟是被迫的,还是自觉的?如果二者兼而有之,那么,在什么层面上是不自愿的,在什么意义上又有自觉的成分这些年,关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研究出版了若干,最新的著作,便是陈徒手的《故国人民有所思》。作者之前有过一本脍炙人口的《人有病,天知否》,如今这本新著,延续其一贯的风格,书名首先就起得好,从毛泽东诗词中觅来的妙句。


一个政权的合法性,从其与读书人的关系便可窥见全豹。建国之后,让毛泽东最头痛的,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几百万知识分子。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毛泽东...

Read more

“旧派中的新派”在“五四”前后的命运


 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化史,有一个“双子星座”:商务印书馆和北京大学。一个出版社和一所大学,奠定了中国的启蒙事业,开创了现代中国文化。 现代社会最重要的是知识的生产与传播领域。商务与北大,几乎同时在十九世纪末诞生。在五四时期,北大是新文化的生产基地;而商务,则是最重要的知识流通空间。 商务与北大,在近代中国携手合作。然而在一百年前,以北大为背景的《新青年》与以商务为背景的《东方杂志》,有一场东西文化的大论战。这场论战,过去一直被视为新旧思想的论战,但我更愿意将之理解为一场近代中国两代启蒙知识分子的较量,以这一事件为标志,启蒙的大旗,从清末新派士大夫转移到了&...

Read more

王朝气数将尽,他能力挽狂澜吗


 导读

这个亦新亦旧、半新半旧、先新后旧的晚清重臣,有智性,也有分寸;有原则,也有现实感,唯独缺乏的是作为一个大政治家的担当。

晚清是一个国破山河在的危世,也是一个很有魅力的时代。危世出豪杰,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到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这些汉族封疆大吏是晚清政治舞台上最耀眼的明星,连慈禧太后都要顾忌他们三分,既要重用又要盯防。假如没有了他们,大清提早六十年就会完蛋,变成洪秀全的江山了。

曾国藩、李鸿章和袁世凯,世人已经谈得够多。而以"中体西用"而闻名的一代儒臣张之洞,其实更值得一说。他比其他几位前辈同僚更为复杂、多面,转变大时代中的所有尴尬和冲突...

Read more

国族、民族与族群:不容被混淆的三个概念


 

  中国有包括汉、满、藏、蒙、回在内的56个民族,共同形成一个中华民族。此(56个)民族与彼(中华)民族都被称为民族,显然不是同一个层面、同一个意义上的民族概念。汉语在概念上的暧昧与笼统,长期以来造成了认知和政策上的众多混乱。作为“五族共和”中的民族,与作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还有众多1949年以后经过民族识别之后“发现”的小民族,各自究竟具有什么样的内涵,以什么样的确切概念表达为宜? 本文试图提出国族、民族和族群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以试图厘清这一问题,并进一步探讨作为国族的中华民族建构的可能性途径。...

Read more

双城记:上海比北京更文明,北京比上海有文化


 

  本文是作者2015年6月13日在北京举行的双城记:比较视野中的北京上海城市史学术研讨会中的主题演讲。该会由北京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和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史研究中心联合举办。演讲稿删节版发表于北京青年报2015年6月29日,此处是完整版,原标题为“以北京为“他者”的近代上海”。

  我们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最准确的北京VS上海的<双城记>版本......

  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想把北京作为一个参照来看上海。我特别欣赏这次会议的主题叫双城记。在世界上凡是幅员比较辽阔或者文化比较丰富的国家...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