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陈来

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当代著名哲学史家。1952年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温州。1976年中南矿冶学院(现名中南大学)地质系毕业。1981年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哲学硕士,同年留系任教。1985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哲学博士。师从冯友兰、张岱年先生。

我开始读书的时候


以往,碰到过好几次约稿,要求写对自己一生影响最大的书,或者向青年推荐最值得看的书。其实,我总觉得,这些问题往往是编辑头脑中想出来的,多不切合实际。以我自己来说,很难説有一本或两本书影响了我一生。所以,对我来说,倒不如一五一十地简述自己早年的读书经历,在感觉上来得更踏实一些。

我这里所说的“早年”是指上大学以前的时期。

与我年龄相仿的人,小时候读书,当然是先看“小人书”。在我的记忆里,我母亲最早给我买的小人书是关于罗蒙诺索夫的故事,开本比一般小人书略大一点,想来是希望让我立志当个科学家一类的人。但是我那时最喜欢的,是到附近的租书店去看小人书,所看的书,主要是三国、水浒、西游、岳飞的成套连环...

Read more

宋代理学的特点及其对宋代文化的影响



 

宋代是春秋战国以后中国哲学思想另一个繁荣的时代。理学是宋代哲学思想的最大成就。魏晋以来,传统儒学不断受到来自玄学、佛教的挑战;隋唐时期佛教和道教盛行,成为当时主导的思潮。于是,宋代儒学家便在吸收佛、道两家的思想的基础上,对古典儒学作了新的诠释、发展和重建,创立了理学。理学在宋代也称“道学”,近代以來则称为“新儒学”。理学的基本特点是把儒家的价值理念本体化,并贯穿至心性理论和为学功夫。理学作为儒家士大夫的文化,对民众生活有其引导的作用,如朱熹的《家礼》对宋代社会观念和日常生活便有相当的影响。南宋晚期,理学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自此支配中国文化数百年之久。

 

宋朝是...

Read more

杨立华《气本与神化》序


张载的哲学思想研究,20世纪以来,受到学者的相当重视。胡适于1919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只写出了先秦部分,故对于宋元明清的道学或理学全未涉及。其实,以胡适当时的思想和心态,他也不太可能对道学或理学的思想有深入的理解。冯友兰先生在1930年代初期完成了《中国哲学史》上下卷,此书得到当时学界的一致好评,认为全面超越了胡书,其原因固然是冯书完整地叙述了先秦至晚清的中国哲学史,更主要的则是,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详于文字的考证训诂和历史境况的介绍,对文字所表达的哲学义理体会较浅,而冯书不重文字的训诂考证及相关的历史背景,而特重于哲学义理的了解体会。

冯书下卷在“张横渠及二程”一章...

Read more

痛悼朱伯崑先生


 

痛悼朱伯崑先生

 

朱伯崑先生(1923-2007),著名哲学史家,易学哲学研究大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0753逝世于北京。

先生是我国哲学界望重士林的著名学者,朱先生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他对解放以来中国哲学史教学体系掌握最熟、教学经验最富,他对整个中国哲学史的问题的辨析和把握之纯熟,很少有人能与之相比。他的研究继承了冯友兰先生的治学方法,重视理论思维,重视分析中国古代哲学的概念及演变,在把握中国哲学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方面达到了很高的造诣。他对解放以来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北大学派”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是当代中国哲学研...

Read more

哈佛的办公室




    这是今年在Cambridge的5 Bryant一楼杜维明先生的办公室照的一张相。杜先生有两处办公室,十年前我来哈佛,他很关照我,就要我用他的这一间办公室。去年我又来,他仍然让我用这间办公室。这座房子中其他各间,都是哈佛东亚系语文组的办公处。对面4 Bryant 就是杜维明先生的寓所,亦称Yen-ching House。右面拐过去是世界宗教研究中心,二十年前我来哈佛在那里住过一年多,其对面是哈佛神学院。而4 Bryant南对面是Vanserg Hall,即哈佛燕京社。我前后三次来哈佛做较长期的访问,都和这个地方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这个地方对我来说是...

Read more

“和”的观念与儒家思想


 

    面对21世纪纷争的世界,儒家传统中的“和”的观念的价值,日益受到普遍重视。“和”是儒家传统的一个重要价值,按其内容,可分为五个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天与人,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第二个层次是国与国,也就是国家间的和平。第三个层次是人与人,也就是社会关系的和睦。第四个层次是个人的精神、心理,也就是境界的平和。第五个层次,是文化或文明,也就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协和。这几种关系不仅是有史以来的人类基本关系,现代人面临的生存环境和生存质量的主要挑战仍然来自这几种关系中显露的危机。

    “和”虽然是儒家文化的基本取...

Read more

你的笑容


 

你的笑容

    ----怀周晋

 

    人生自古谁无死,这话要出于老人或烈士之口,谁都觉得是一种平静和达观。但要用来面对一个风华正茂、前途正不可限量的青年的猝死,却是无论如何也说不出来的。

    我最早认识周晋是1988年秋天,我教他们这一班的“中国哲学史”,从他们这一班以后,我至今再未教过本科的中国哲学史课。大概在学期中间的时候,我按学生名册点了一次名,在没有来上课的同学名字上作了记号。这只是为了掌握情况,也没有特别的目的。到了下一次课上,周晋来找我,说上次课因病未...

Read more

《朱子书信编年考证》增订版后记


《朱子书信编年考证》增订版后记

 

因着三联书店编辑的提醒,我才意识到《朱子书信编年考证》实际上是我所写的第一部著作,虽然它并不是我最先出版的著作。

这本书的写作,是从1979年开始,至1981年初步完成。1981年夏,在研究生论文答辩会上,我抱去了一大叠稿子,题名为《朱子书信年考》。我把一尺多厚的稿子放在答辩委员会主席任继愈先生和其他委员先生的前面,作为我的论文《朱熹理气观的形成与演变》的旁证。其用意当然是想让各位答辩委员了解,在这个问题上,我并不是依凭着逻辑上的“大胆假设”,而是下过一些“小心求证”的文献功夫。

当时完成的工作是《朱子文集》中卷三十至卷六十四论学书信的...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