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钱理群

男,1939年1月30日生于四川重庆,祖籍浙江杭州。1956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60年毕业。1960—1978年先后在贵州省安顺地区卫生学校、地区师范学校任教。1978年考取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研究生,师从王瑶、严家炎先生攻读现代文学,1981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与教学。

“以作家和作品为主体的文学史”写作的尝试


  钱理群:“以作家和作品为主体的文学史”写作的尝试

  ——写在前面①

  这本是应朋友的约请,为上海教育出版社编写《大学文学》我所承担的“现代文学”部分的文稿。这自然是一个文学普及的工作,我却额外地赋予了某种学术研究的意义,试图进行文学史写作的新的尝试。把普及工作当作学术工作来做,这是我近年的习惯性做法。这也和我这些年热心于公益性工作,学术普及工作,又念念不忘自己的学术研究工作的心态有关。而学术研究工作,我最看重的,除了鲁迅研究,就是文学史的写作。我经常关注和思考这方面的问题,并且有许多设想和计划...

Read more

你属于鲁迅笔下知识分子中的哪一类?


  [导读]历史的考验无处不在,大时代尤其如此。钱理群先生曾梳理出鲁迅笔下刻画的知识分子类型,为知识分子提供了一面自我对照的镜子,促使我们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时刻不忘内在的自省。特此编发,以飨读者。

  帮闲、帮忙、帮凶与扯淡

  鲁迅讲,统治者只在两种情况下关心到知识分子或者需要知识分子。第一种情况,统治者刚刚掌权时,“偃武修文”,需要知识分子来加以粉饰,此时知识分子扮演歌功颂德的帮闲角色。

  在统治发生危机,无计可施时,病急乱投医,统治者开始垂听知识分子的“治国平天下”的意见,而知识分子也觉得英雄终于有用武之地了,于是高高兴兴地...

Read more

大学里绝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大学教育与就业

  07年有两条新闻看得我毛骨悚然。先说第一条。这是暑假以后新学年开始的一个报到,说是大学新生一报到,有些学校领导就约见学生家长,提出现在开始就要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做准备,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的训练和指导,好像我们北大还有专门的组织,指导学生根据求职的需要来设计自己四年的大学生活,还要让这些学生提前和招工单位的人事部门见面,以便公关。这真的让我大吃一惊,我曾经感慨应试教育之外的教育都进不了中学教育,现在我又看到了新的危机:要求大学生按照就业的需要来设计自己的大学生活,与就业无关的教育是不是也进入不了大学教育呢?

  这就使我想起了暑期我在一个全国高校通识教育培训班讲我在...

Read more

中国知识分子的素质在整体上出了问题


  「价值观」我最高的理想是创造出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有解释力和批判性的理论。我认为知识分子的本分:“一种是对现实做出批判性发言,影响社会,为解决社会问题直接发挥作用,这当然是当下中国所需要的。

  另一类是依然保持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这是思考之根,是问题的出发点与归结点;但又要和现实拉开距离,静下心来,在更开阔的视域里,做更深入、更根本的、超越性的批判性思考,进行学术与理论体系的创造,为社会提供新的价值理想、批判资源。”钱理群先生说道。

  钱理群把20世纪“我的故事”和“中国故事”相互参照之后,真诚表达,从个体人...

Read more

在世界文明大检讨视野下重新认识鲁迅的超越性价值


 

  这些年许多人都在强调,要走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必须特别注意从中国传统文化里吸取优秀资源。这本身并不错,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却十分狭窄,局限于中国古代文化,古代文化里又局限于儒家文化,恰恰忽略了已经有百年历史的中国现代文化也是一种传统,鲁迅的思想与文学更被冠以“反传统”的罪名受到普遍的排斥。这叫“抱着金娃娃讨饭吃”。

  其实鲁迅所面对的问题,是最接近今天的。就文化而言,在诸如如何对待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这些基本问题上,鲁迅都有非常独到的见解。我曾经提出了一个“二十世纪中国...

Read more

创造对当代中国有解释力和批判力的理论


 

  我们这代人,个人从来都是和家国联系在一起的

  郑雄:人们一般认为,您有三种身份:学者、教师、公共知识分子。这几种身份,您最看重的是哪一种?

  钱理群:我对第三种身份有点保留。站在边缘位置上思考国家大事是我的本性,并非出自一种所谓神圣的使命感--鲁迅说,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我是这么个人,就一定要介入社会

  或许因为爱议论国家大事,就容易引发关注,这正是我最大的负担。现在我几乎成了一个所谓的公众人物。一举一动,包括来这里(指养老院。--编者注)住,都被关注。我现在简直不敢讲话,一讲话,经过网络传播,好像全世界都知道了。我感到非常不舒服。

  郑雄:但外界...

Read more

鲁迅与毛泽东 ——在政治大学文学院的讲演


  前几年,鲁迅的儿子周海婴曾透露:毛泽东曾经在1957年反右后期说:“要是鲁迅活到今天,他有两种可能,不是顾全大局、不说话,或者就是被关起来,但还是会写。”

  这个事情引起较大的震动。也引起很多人的兴趣,很多人就开始讨论…

  我怎么看毛泽东对鲁迅的如此评价?我还写了一本书叫做《远行以后》,讲鲁迅的“接受史”。我觉得毛的回答是可信的,以鲁迅和毛泽东的关系来说,也有很大的可能性。

  实际上周海婴的这本书里面还提到了一个叫做杨继云的鲁迅研究专家,和鲁迅本人关系也非常密切,也一直照顾许广平和周海婴的。但这个杨继云有件事情...

Read more

最后十年,鲁迅的锋芒所向


  对于社会永远不会满意”,因而是永远的批判者。——我以为,这正是鲁迅对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

  “最后十年的鲁迅”是鲁迅研究中争论最大的一个话题。我想换一个角度来重新加以审视。

  鲁迅在1927年10月在上海劳动大学作了一个题为《关于知识阶级》的演讲,提出了一个“真的知识阶级”的概念,并且作了两点界定:“他与平民接近,或自身就是平民”,“因此他确能替平民抱不平,把平民的苦痛告诉大众”;“他们对社会永不会满意的,所感受的永远是痛苦,所看到的...

Read more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独立的人


导读:本已和老伴默默入住养老院的钱理群,因"卖房养老",触及中国社会的"痛点",再次成为自己所害怕的"公众人物"

在养老院,钱理群不只是要看报、读书,锻炼身体,安享晚年,他还一如既往地写作,充分利用这难得的、自由的、毫无功利的时光,给未来的人们"写信"

钱理群"一生裁为四截"。前21年,算是"做准备"阶段,1939年生于重庆,在南京读小学、中学,在北京大学亲历"反右"运动;中间18年,在贵州教书,在社会底层经历了大饥荒和文化大革命;1978年...

Read more

我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北大教授温儒敏最近发微博说:“虽然知道他们早在酝酿,现在真要去了,未免有些失落与感慨。今天与钱老通电话,证实此事。据说养老院条件还好,他把很多书都搬去,在那边继续写作。”

 

钱理群老先生要去养老院的消息让人有些伤感,在大家的印象中,他可是一位永不疲倦的战士。

 

2014年,钱理群先生发表《告别的时刻到了》,宣布告别学术界,并称“要过半隐居的生活,把最后的时间留给自己和家庭”。

 

 

今天是2014年12月12日,我想起了2002年6月27日,我在北大上最...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