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许石林

深圳商报文艺评论员

鸡头米


鸡头米

 

    许石林

 

别说我少见多怪,没见过就是没见过——清代有人笑话俺们关中缺水,说:关中无蟹,土人得之,悬诸门首,用以避邪,理由是:螃蟹这东西,不但人没见过,鬼都没见过。

比如南方产的鸡头米,我至今没见过这东西长在植物身上是什么形状、没有剥开是什么形状。

跟着吴江实验小学的 管建刚老师在同里镇散步,专拣游客少的小路小巷走,看见小桥流水边的同里居民,青壮年都不知道干什么去了,只有老年人在水边的廊檐下,做手里的小活计,节奏极慢,跟玩儿一样。有个老人拿着钳子慢慢地细心夹剥一种东西,一问,说是鸡头米。...

Read more

蛋大的事儿


蛋大的事儿

 

 

 

 

 

○许石林

 

清廷帝后的生活,到了慈禧这儿,比康熙乾隆都讲究、奢华。这可高兴坏了那些当奴才的——当奴才的,就希望主子奢华,越讲究越奢华越好。

比如慈禧吃的鸡蛋也是鸡下的蛋,每个却要花二两银子!其实那时候一两银子就能买大约150个鸡蛋。清廷祖制,不许帝后吃饭对一道菜连续吃几筷子,就是说慈禧一顿饭就是吃鸡蛋,连一个鸡蛋都吃不了。尽管如此,您也不能给慈禧上菜上一个鸡蛋,在盘子里滚来滚去的呀。您就可想而知,一顿饭用的鸡蛋,慈禧最多吃一两口,可所花的银子,都到了谁的口袋里去了?所以,...

Read more

一桩因“吃不惯”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一桩因“吃不惯”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许石林

 

鳝鱼,很多北方人吃不惯,看见那样子就害怕。我小时候见黄鳝,是在生产队饲养室,一大桶黄鳝,大夏天给牛往鼻孔里一放,黄鳝就钻进牛鼻孔去了,说是这样可给牛防中暑。关中缺水,生产队哪里弄来的这东西,至今不知。给牛鼻孔放黄鳝,留给我的深刻印象就是黄鳝很可怕,人不能吃。

五代时,北方人齐芷到南方扬州出公差,扬州地方官员招待京城来的上级领导,当然用扬州最好的美味,其中就有鳝鱼。可是这位齐大人看见桌上的鳝鱼,闻到满桌的水产美食,他不习惯水产的味儿,感觉很腥气,恶心得快要吐了,他给皇帝汇报说:“扬州地实卑...

Read more

惜馀春


惜馀春

 

○许石林

 

清末,福建人高驼子,背着一台留声机来到扬州。他在扬州闹市摆摊,有人想听,交两枚铜钱,就可将一根橡皮管子紧贴着耳朵,能听到蚊蝇一样大的声音。您别看高驼子的生意简直说不上是生意,但是扬州人爱休闲,看见留声机这新鲜玩意儿“麋集之”,高驼子“旬日后,积资数百千”。

赚钱以后,驼子就不做听留声机的营生了。他将赚来的钱开了一个酒肆,取名:可可居。驼子特别喜欢跟读书人来往交游,但绝不抢读书人的风头。彼时扬州,处在清末风雨飘摇的破船上,读书人歧路徘徊,看不到国家和自己的前途。有一处稍微安心处,便诗酒消磨,倦鸟稍栖。有些年轻书生更是放纵狂...

Read more

冯小刚为中国电影说了句救命的坏话



冯小刚为中国电影说了句救命的坏话

 

○许石林

 

想起来就让人羡慕忌妒恨呐——先前我说了多次“不要以支持中国电影的名义绑架观众”类似这样的话,即观众要支持好电影,不能支持谁拍的电影;也就是说,看电影不能“惟出身论”、“惟血统论”。我的话没有人注意。这回,大导演冯小刚在《人民日报》撰文说:应该认识到“观众没有义务保护中国电影”。这意思跟我说的一样一样的。冯导的话让我很欣慰啊!

我不敢说我比冯导先知先觉,其实这算什么发现啊?这不是常识吗?可是,中国的电影导演和制片人们,很多人就是昧着良心说话、昧着常识说话。您数数:这几年,有多少电影导演说过要...

Read more

文物的光芒


文物的光芒

 

    许石林

 

清光绪十年,即1884年,一个中日混血儿出生在日本横滨,他的父亲是广东人,一位来自广东香山(后改名中山)的茶商。虽然那时的大清国历经列强的侵略瓜分,但仍然是世界上的大国,依然占有文化的制高点,清朝男子在日本被“视若天人”,很受当时日本女人追慕,这位来自广东的苏茶商就娶了一位日本妻子,他们的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诗人、才子苏曼殊。

时间再上溯到明朝,日本海盗经常到大明朝的闽浙沿海侵扰掠夺,很让明朝头疼,于是就有了戚继光抗击倭寇的事儿。那时候的日本,依然视大明朝为天朝,在文化上是仰...

Read more

杨福音:行走在江湖边上


行走在江湖边上

——解读书画家、作家杨福音

 

○许石林

 

                           杨福音的“出长沙记”

 

今年的国庆节,广东画院举办了《杨福音中国画展》,这是继上届“艺术长沙·杨福音艺术展”之后,规模较大的杨福音书画作品展。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Read more

郑子明点菜


郑子明点菜

  

○许石林

 

正史上说得清:宋太祖赵匡胤出身干部家庭,他父亲是后周的大官儿,兑换成现在的级别,至少相当于省部级。可是民间戏曲曲艺,说唱赵匡胤,都说他出身寒微——过去的文艺守本分,不可能起影响正经学术的妄念,不说自己通过一出戏就给谁谁平反、还原历史上真实的谁。正因为文艺安守本分,那些端肃严禁的学者,也会坐在民间戏曲曲艺的台下,有滋有味地欣赏一段儿,作为休闲娱乐,会夸赞艺人的表演,有的还和艺人交朋友,有的读书人甚至下海傍角儿去了。

那个“被寒微”的赵匡胤在民间戏曲曲艺里是很离谱的,可是没人跟戏曲曲艺计较,因为戏曲曲艺没...

Read more

司马迁为何说孔子是“野合而生”?


司马迁为何说孔子是“野合而生”?

 

○许石林

 

想起一件小事儿——

今天是孔子诞辰2561周年,是全世界信仰孔子思想的人尊奉的“圣诞日”。曲阜照例举行祭孔大典。去年的祭孔,居然将大逆不道的烂片《孔子》的导演胡玫请去了,这是很不靠谱的,是对孔圣人的亵渎。

孔子的思想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接受。当然,反对孔子的人也很多,有的是误解,有的是曲解,有的是故意不理解,有的是自己走得太偏了,所谓安身立命的本事就是反孔子,现在再掉头接受孔子思想已然来不及了,索性反到底。中国本土更多的是那些西方八手思想在中国变异所下的浑蛋,这些变异的蛋简称变蛋,“变...

Read more

“来了佳人马寡妇!”


“来了佳人马寡妇!”

 

    许石林

 

 

 

 

《马寡妇开店》,评剧有、二人转也有。以前被禁演过,有人说是因为里面有马寡妇和狄仁杰的情爱戏。其实不是!是因为宣扬了“封建思想”——狄仁杰后来当了大官,把与他“一夜情”并订立爱情盟约的马寡妇给抛开了。其实这戏很健康,只是戏名容易让人误解,马寡妇——您听听:寡妇门前是非多,这名字就够那啥香艳的。唱二人转那帮家伙给马寡妇和狄仁杰加了许多“床戏”和粉词儿,的确很三俗!正经评剧唱这个戏,一点都不低俗。


小白玉霜和喜彩莲都唱这个...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