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许石林

深圳商报文艺评论员

“最差教师”评选侮辱师道


“最差教师”评选侮辱师道

 

○许石林

 

物有差别,人分优劣,教师当然有所谓好老师与差老师。但是能不能这么区分呢?即能不能在老师中评所谓“最差教师”呢?能不能由学生自己评选所谓“最差老师”呢?不能!因为教师不是地瓜,师生关系不是买卖。

可是,陕西宜川中学就这么干了——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从上月底开始,陕西省宜川县宜川中学高二年级组开展了一项被教师们称为评选“最差教师”的活动,对于这次评选,高二年级组多数教师表示不能接受。有教师认为,学校搞这项活动是对老师人格的不尊重,伤害了老师的自尊。但宜川中学副校长李志强表示,老师们说的评选“最差教...

Read more

陈凯歌这次成功地“失败”了


陈凯歌这次成功地“失败”了

 

○许石林

 

看完《赵氏孤儿》媒体场,从电影那个临时搭起来的、上面写着“陈凯歌作品”的纸扎牌楼下穿过,到了走廊上,见到胡野秋、王绍培、何鸣等老师,老师们问我:怎么样?感觉怎么样?我随口说:“很好。”王绍培老师惊讶地说:“许石林居然用了‘很好’两个字!”

我说:“我看电影电视剧的要求一向是很低的,我说好看的,您未必觉得好;我说不好看的,那就没法儿看了。”

王老师说:“我看了你前天写的那篇东西。”——王老师说的是我写的那篇狙击陈凯歌的文字《看〈赵氏孤儿〉如何“伤天害理”》(见《深圳商报》121日)

胡野秋老师当...

Read more

看电影《赵氏孤儿》如何“伤天害理”


看电影《赵氏孤儿》如何“伤天害理”

 

    许石林

 

问:一部电影,还没公开放映,你也没看过,可以评论吗?

答:假如有关这个影片的任何信息都没有向外界透露,似乎不可以评论吧?同样,如果这个影片的主要信息都公开了、并且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宣传炒作攻势,无疑,可以评论。

陈凯歌的新片《赵氏孤儿》,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我的视野——《深圳商报》、《北京消费导刊》、《南方周末》等等先后刊登了有关该片的报道,又是一轮精心策划好的、有板有眼、有步骤有节奏的新片宣传风暴。对此我不反感,并表示支持。看了上述报刊和网络上关于陈氏...

Read more

筷子


筷子和箕子

 

    许石林

 

关中风俗:过年要增添碗筷——意思,你懂的。

平常人家碗筷都是很平常的,过大事儿,红事儿用红筷子,白事用白筷子。白事儿可以凑合着用红筷子,但红事儿绝不能用白筷子——意思,你也懂的。

现在用的都是一次性筷子,很浪费!年轻人容易接受恶习,没办法。再高档的酒席,一用一次性筷子,风景大杀。

新媳妇过门,第二天被哥嫂接回娘家。在娘家吃顿饭,后半晌又被哥嫂送回来。进村的时候,哥嫂被接进家去喝酒吃饭。新媳妇被阻止在村外,不让进门。由村里几位性格豪爽的大嫂领头,一群人将新媳妇堵住,耍她...

Read more

教授不教“礼义廉耻”了吗?


教授不教“礼义廉耻”了吗?

 

○许石林

 

某大学教授、该校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蔡某,先是自甘下贱,傍“淫模”为其写歌词,最近又玩起了“雷小说”,其小说,粗鄙弱智,令人难以卒读不说,还让学生发到网上,引来争议,被网友蔑称为“菜刀体”。一位80后作家看不过眼,出来教训他:别丢人现眼了。

——这条新闻就是这样。您要想知道得更详细,请捏着鼻子看网上详细的报道,我是不打算再看第二遍了。在迂腐的我看来,现在大学的许多课目都是没必要设置的,比如那个蔡博导任所长的研究所,就是个多余。关于大学的课目设置,我了解得不多,再说也不愿意在此碰撞那令人头疼...

Read more

文物保护单靠法律是不行的


文物保护单靠法律是不行的

 

○许石林

 

基本上,我对中国的文物保护的现状和前景是持绝望态度的——不是说国家的文物保护法律不严,也不是说文物保护执法力度不够,更不是说各级领导不重视、更更不是说各级文物保护部门的工作不力。而是说,在一个逐利时代,所有的保护都成了被动的看守,而四周狼眼环伺,逮着机会就偷盗破坏,文物岌岌可危,更不要说那些打着保护的旗号开发利用的。

一个追逐利益的时代,是不值得信任的,不信任它能够有效地保护文物。《人民日报》日前报道:受暴利驱动,目前我国的文物安全形势日趋严峻,盗窃、盗掘、倒卖、走私文物犯罪活动十分猖獗,尤其是暴力犯罪案...

Read more

砂锅居


砂锅居

 

 

 

○许石林

 

 

北京的老字号,我吃过全聚德和砂锅居,东兴楼只在梁实秋先生的雅舍谈吃中看到过。

19971月,深圳排了个新粤剧新戏,到北京演出,我作为随团记者跟从采访。地方剧团一个戏,到北京演出,在地方是大事儿,在北京是每天都发生的普通事儿。尽管观众不愁,但是戏剧界、文化界的名家、权威等等来不来看戏,就要专门邀请,等于过去戏班到外地演出要拜码头一样。再说这也是礼貌。

先期到北京的人分成几拨,专门登门拜访邀请京城名家名人。我陪同广东省文联的黎之彦先生,去了两个人的家:先去了中央戏剧学院的丁扬忠先...

Read more

诚挚的损品,严肃的戏说


诚挚的损品,严肃的戏说

 

谷卿

  

和许石林相比,我该算是个相当不作为的观众了——只知消费,毫无产出。即便是在高希希导演的新三国热播、网上报上评论沸反盈天的时候,我也不能自觉地参与讨论,实在不解风情得很,只在二三朋好吃茶清谈之际,偶尔聊及高导的这部杰作,间或与原著及旧版连续剧略作一比而已,但要问其优劣好坏、成败得失各在何处,恐只能大笑而云“哪知许事,且啖蛤蜊”了。

许石林倒真是个认真而可爱的好观众,他不仅在新三国播出时坚持每天观看,还能在看完之后耐着性子“反刍”,留下一篇篇“全程跟踪式”的评论,既记录自己的观感,对于没看新三国的...

Read more

[转载]蒋介石的工资


原文地址:蒋介石的工资作者:李开周

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文官官等官俸表》,重新厘定了各级公务员的工资标准。该表一经颁布,一直到1937年全面抗战打响,中间基本没有大的变动。

按照该表,时任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蒋介石,拿的工资跟各部部长一样,都是每月800块大洋。副委员长、各部副部长以及各省主席,月薪比蒋介石略低,每月能拿到680块大洋。

当时一块大洋值多少钱呢?我手头有一张《南京零售物价表》,上面列举了1933年下半年当时首都南京几种生活必需品的市场价格:

大米,每斤0.04元(银元,下同)。

牛肉,每斤0.3元。

五花肉,每斤0.23元。

菜油,每斤0.16元。

某...

Read more

“四围的空气都变得神圣而甜美!”


“四围的空气都变得神圣而甜美!”

 

○许石林

 

1921年的夏天,大学者顾随先生在济南。有一天晚上,先生无事,外出散步,在一个杂货店不远处,走不动了,他看到了一个动人的情景——

这个“败落的杂货店”门口,竹竿支起了一个凉棚,棚下挂着一盏煤油灯,旁边简陋的白木小桌上放着两只粗茶碗,一对贫贱夫妻坐在小桌边,女的低头做针线活儿,男的光着膀子低头看着一本那个年代极粗俗的小说,边看边大声地津津有味地念给女的听。“真奇怪!他们两个人——读的他和听的她,忽然同时觉得这书的某地方有趣,心里感得一般无二的愉快。于是,他俩同时抬起头来,她 的眼睛离开手里的线;他的...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