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许石林

深圳商报文艺评论员

馄饨


馄饨

 

    许石林

 

您家里馄饨做得好,别人称赞,您高兴,脸上有光;您家里馄饨做得好,别人称赞,您高兴,想请别人到家里吃,脸上有光;您家里馄饨做得好,别人称赞,您高兴,请别人到家里品尝了,别人到外头一夸,很多人要到您家里品尝,你高兴,脸上有光。可是,天天有人到您家里品尝馄饨,您脸上的光会慢慢地黯淡下去——这哪儿是家呀?这是免费食堂啊!

元代乔仲山,就有这种苦恼:他家的馄饨做得好,远近闻名,每天都有宾客上门要求品尝馄饨,老乔纠结得要命。终于有一天,请了很多人吃馄饨,客人面前一人一大碗馄饨,每个碗下压着...

Read more

人体盛


人体盛

 

○许石林

 

早几年,昆明某酒店搞了个 “人体盛”,就是将一个美女脱光,给她身上不同部位放各种寿司,供男人们用筷子夹食。

这事儿一见报,即遭到批评,当然也有赞扬的。后来重庆某酒店以抗议“女体盛”为名,搞了个“男体盛”——同样,将一个美少年脱光,给他身上放各种寿司,供女人们用筷子夹食。重庆这个,仅仅搞了不到一个小时就结束了,前来品尝“男体盛”的女人们一边调笑裸男,一边象征性地吃几口,其目的不是吃饭,而是为了所谓的抗议,或者说复仇。

这就是以暴易暴式的抗议,也是当今许多人的逻辑:你禽兽,我一定要禽兽不如,否则老子(娘)就吃亏了。

...

Read more

清俭


清俭

 

    许石林

 

中国饮食发达,源于饥饿——即过去的中国人,来一口吃的不容易,所以,一旦有机会、有能力吃,尽量往好里吃,要是您一筷子下去,能顶上我100筷子那么名贵、那么稀罕,就足以证明您比我富有、比我成功啥的。

慢慢地就有了传统,形成了中国人的习惯,乃至形成了味觉和消化功能的惯性。传统食物,讲究肥腻,即油大、肉多、糖重,滋味厚,皆源于此。

所以,倘若能在饮食中舍肥甘而亲清俭,是极为难得的,一般人做不到,也不愿意做。清俭养生,那个传说从清康熙年间一直活到民国的长寿老人李庆远,在他250岁的时候...

Read more

酒厄


酒厄

 

    许石林

 

晋代司徒王蒙王大人,特别喜欢喝茶,用今天的话说,王大人应该被叫作“茶控”——每当有人找他谈事儿,甭管公事私事,王大人就请人喝茶,不喝饱不说事儿——其实别人一两盏就可以了,他王大人要喝好,别人就得陪着喝,搞得上上下下都怕他了。只要有王大人召集的会议,大家都挤眉弄眼,说:今日有水厄。

其实,古人把遭溺水之灾,才叫水厄。这些人怕王大人请他喝茶,以水厄比喻,真想像不出王大人喝茶喝到什么地步!难不成就跟现在官员就怕纪委的同志请喝咖啡似的?只不过现在的官员不知道把纪委同志邀请他喝咖啡叫“啡...

Read more

与莲同洁


与莲同洁

——张之先荷花主题摄影序言

 

    许石林

 

有一句俗话,说什么是什么的一道风景线。这话放在20年前,是一句时髦的话,现在说烂了,不新鲜了。中国这几十年把许多东西都用烂了,我指的是文化上的。比如艺术界的人喜欢说什么是什么一场革命,画张画,还没拿出画室就说是一场绘画革命,把“革命”两个字用烂了,其实他们充其量也就是个破坏者,不能算是革命者——商汤取代夏桀那才叫革命,周武取代商纣那才是革命。可越是破坏者,越说自己是革命者,没办法。所以李敖那老头说,多少年了,其实什么都没改变,只是不断地换名词。

我...

Read more

趁热吃


趁热吃

 

○许石林

 

我从来没有到国外尤其是到西方生活的念头,主要原因就是国外的吃食不好,什么法国大菜也不灵——有人问了:你没有吃过怎么知道人家的就不好?我说:给我留一点儿成见、偏见和啥见不好吗?这是多大的事儿呢?再说我不去吃,不都留给您吃了吗?较啥真儿呢?

我的成见或偏见哈:国外比如西餐,不如中餐讲究,我也受不了那种西餐的标准化出品,没有差别。他们也关心食品变质不变质,比如面包放了一天就扔了。但他们不讲究食得及时,即不懂得鲜。西方人一个大冰箱,就解决了所有问题。——这里说的是大概,别较真儿。

中餐就不一样,讲究“得其时”,比如关中人给你...

Read more

张大千是土匪菜的传人


土匪菜

 

○许石林

 

湘菜有一道“土匪猪肝”,重盐、重油、重辣,一般在外地的湘菜馆吃不到,其实也没什么特别之处。我没有问过湖南的朋友,是不是土匪发明的这道菜,还是这菜吃起来有土匪的匪气?

想像哈:土匪占山为王,经营自己的窝巢,势力大的,自然会讲究生活质量,学的也必然是达官巨贾家里那一套。老话说“为官三代,方知穿衣吃饭”,您当然不能说当土匪三代方知穿衣吃饭,没这个话!

土匪并不是都能过好日子——看过一个搞笑的电视剧,土匪们被围剿得没有饭吃,有个小匪在山下抢了两进棒子面,顺便还捋了点槐花儿,众匪徒一听,纷纷咽口水。正在这时,另一个小匪上山大声嚷嚷...

Read more

官员不懂汉语,和尚被“自焚”


官员不懂汉语,和尚被“自焚”

 

○许石林

 

史上异族胡虏,闰位中原者,皆不长久,其心也,不可谓不坚顽强硬,其计也,不可谓不狡诈凶残,马不可谓不快,刀不可谓不利,但最终都没站住脚,主要原因是其文化不发达、不高级即所谓不先进,没有所谓稳定的核心价值观。在文雅细致的汉文化面前,自己都觉得自己粗鲁、愚昧,脑袋不灵光,有挥之不去的自卑,再进而焦虑、暴躁,把事儿办坏。

 

公元943年,已降辽的汉将赵延寿忽悠辽太宗耶律德光兴兵灭后晋,辽太宗十分狡猾,反忽悠赵延寿:灭了后晋,就立你当皇帝!并且用马鞭环指周围,对随赵延寿投降的汉军将士们大声说:好好打...

Read more

“拌汤不喝人看上”


“拌汤不喝人看上”

 

    许石林

 

拌汤,就是京津河北等地人说的疙瘩汤,家常小吃。曾于央视美食栏目看一位天津大姐教人加玉米面粉做疙瘩汤,营养搭配好。此法可学。

疙瘩汤的做法就不说了。在关中,疙瘩汤的疙瘩,如果做得更大一点,即有意做成疙瘩,将稠面糊用筷子往开水锅里拨,边拨边用筷子夹断,这样一锅疙瘩汤,形状如乌鸦的脑袋,就叫老鸦(读音:窊)sa(阳平)。

如果再稠一点,几乎成面团了,山西人将其覆于切面刀上,一边用筷子一条一条地拨成细细的面条,叫拨刀面。如果不讲究其细和匀称,大致拨一下,就成了长不长、...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