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拌汤不喝人看上”


“拌汤不喝人看上”

 

    许石林

 

拌汤,就是京津河北等地人说的疙瘩汤,家常小吃。曾于央视美食栏目看一位天津大姐教人加玉米面粉做疙瘩汤,营养搭配好。此法可学。

疙瘩汤的做法就不说了。在关中,疙瘩汤的疙瘩,如果做得更大一点,即有意做成疙瘩,将稠面糊用筷子往开水锅里拨,边拨边用筷子夹断,这样一锅疙瘩汤,形状如乌鸦的脑袋,就叫老鸦(读音:窊)sa(阳平)。

如果再稠一点,几乎成面团了,山西人将其覆于切面刀上,一边用筷子一条一条地拨成细细的面条,叫拨刀面。如果不讲究其细和匀称,大致拨一下,就成了长不长、短不短的,犹如一锅小杂鱼,北京人叫:拨鱼儿。

拌汤,主要是自己做一些配菜,使其味道丰富醇香。居家吃饭简单,一碗拌汤,就连菜带主食,加一两个白面馒头,就是一餐好饭。

西北地区人喜欢酸,因此青海、甘肃一带喜欢吃酸拌汤,陕西倒是没听过把拌汤有意做成酸的。秦腔名丑阎振俗唱的一出小戏:爱面子的某人在家里招待另一个爱面子的朋友,穷得吃不上饭,让老婆想办法。老婆被迫无奈,凑合着给做了碗拌汤,味道不好,即拌汤的酸味道没有调好,被朋友挑剔吃出如味脚汗儿,他就借骂老婆的话骂朋友:“拌汤哪有脚汗味?把贤弟当了个啥东西!”这是讽刺那些不事劳作、把家里日子过得不成日子的懒汉的。

南方人农忙时节,在地里干活,中间不回家休息。家人送饭,有米饭、炒菜,其菜讲究的,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菜:田菜。田菜大约是在火候上不能太讲究,比如不能吃那种出锅即食、现烹现食的菜。西北人给地里干活的人送饭,多送连菜带饭都齐备的小吃,当然有干的,即馒头,松软热乎的馒头就着一碗有汤有菜的拌汤,也是不差的饭食。拌汤可视作西北人的田菜。

甘肃陇南有首山歌,唱到——

“落地的鹦哥上了架,

贤妹妹的罐里提的啥?

 

鸽子飞到崖畔上,

罐罐里提的酸拌汤。

 

天黑时麻雀儿寻窝哩,

罐罐的拌汤我喝哩。

 

想喝拌汤喎能成,

只要小哥哥看上人。

 

寻了个由头喝拌汤,

拌汤不喝人看上。”

——这是个调情的歌儿:小伙子看上了给人送拌汤的小姑娘,两个人对起歌儿来。

明代有人在西北做官,听见这种到处都在唱的山歌(花儿),写了两句诗:“轻鞭一挥芳径去,漫闻花儿断续长。”读之令人神往。

 

 

                                                2010年1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