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子明点菜


郑子明点菜

  

○许石林

 

正史上说得清:宋太祖赵匡胤出身干部家庭,他父亲是后周的大官儿,兑换成现在的级别,至少相当于省部级。可是民间戏曲曲艺,说唱赵匡胤,都说他出身寒微——过去的文艺守本分,不可能起影响正经学术的妄念,不说自己通过一出戏就给谁谁平反、还原历史上真实的谁。正因为文艺安守本分,那些端肃严禁的学者,也会坐在民间戏曲曲艺的台下,有滋有味地欣赏一段儿,作为休闲娱乐,会夸赞艺人的表演,有的还和艺人交朋友,有的读书人甚至下海傍角儿去了。

那个“被寒微”的赵匡胤在民间戏曲曲艺里是很离谱的,可是没人跟戏曲曲艺计较,因为戏曲曲艺没标榜是还原真实、给赵匡胤正名、“史诗巨制”啥的。比如山东快书名家高元钧的《大闹马家店》,说的是赵匡胤穷困时,和柴荣、郑恩等五个人闯荡关西,借做小买卖生意,在社会上胡混的事儿。山东风气尚武侠,山东的曲艺也就自然带武侠的糙劲儿——这个糙是很讲究的糙,要的就是这个味儿,不是粗乱。弟兄几个绝粮挨饿,赵匡胤快饿崩溃了,嚷嚷着弟兄们干脆散伙了吧。这时候性格最粗暴的郑恩郑子明出了个主意:吃霸王餐!就是吃饭不给钱,闹个乱子打一架走人。

到了镇上最大的酒楼马家店,店主是武举人,有钱有势。一般人惹不起。赵匡胤五个人拉着一辆破车子,里面装满砖头瓦块,吃饭不给钱,等要钱再打开车箱盖,说是店家黑心把他们的宝贝给换了——这不是纯粹讹诈吗?

郑子明叫来小堂倌,就是现在的楼面部长,点菜:“先来五五二十五斤酒,不要花酒要干的。”这一句,就把小堂倌给雷懵了:“客、客官爷!这都是喝的?”

郑子明把眼一瞪:“废话,不喝酒要酒干什么?不贩卖酒。干酒!”小堂倌:“吃什么菜呀?”“喝酒能不吃菜吗?你这店里都有什么菜?”小堂倌又得瑟了,小嘴儿挺快:“哎呀!俺这店里:山中走兽云中燕,陆地牛羊海底鲜:不管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凫的草棵里蹦的,兹要你能说得出来,都有!”

小堂倌以为能把郑恩给喷住,不料郑恩一翻白眼:“少废话!整猪整羊来上俩儿!再来上百只鸭子百只鸡,大小我要三十六,我还要百条鲤鱼烩粉皮。我要那金针木耳云中燕,猴头燕窝海里鱼,香料蘑菇***,你把材料兑得好好地!”

小堂倌再次被雷:“这、这是菜啊!那还要饭吗?”“吃饭吃饭,不要饭能行吗?每人每十斤饼卷肉——五十斤!每人每六百肉饺子——五六三千!火烧我要二百对,羊肉包子尽俺吃,再弄上二斗大米焖干饭,一斗小米煮稀的!”小堂倌一咧嘴:“娘哎!这顿饭吃了半年的、吃了半年的!”

您要说这曲艺怎么能这么编排,当然要这么编排——一是传统上中国人缺吃的,肚子里没油水才对油水馋,我敢说有的观众听了郑子明点菜,肚子里一定咕咕叫唤了。二是这样说有气势,要是按照一个人真实的饭量点菜,这段书那还能听吗?至于这种渲染和铺排,往高处说,我认为可能是继承了汉大赋的传统,或者说汉大赋是从人的这种对铺张渲染的需求中,走出来的。

 

                                                2010106于江西樟树银河国际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