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温铁军

温铁军,男,汉族,祖籍河北昌黎,1951年5月出生于北京。法学士,经济管理学博士,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总编缉,中国体改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理事长兼院长。兼 职: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经济信息网高级经济顾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特聘专家,中国宏观经济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

每逢大挑战, 中国为何总能力挽狂澜?


 

  「导读」作者认为,中国发展道路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无限责任政府的体制下,妥善解决沿海-内陆差别、城乡差别和贫富收入差别这三大再平衡问题,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没能跨越这三道坎,但中国已经实现了前两个问题的再平衡,并在为实现第三个再平衡而努力,这正是中国的底气所在。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特此编发,供诸君思考。

  什么是中国的独特国情?

  首先,中国是一个原住民国家,也可以叫做“世界最大的原住民大陆国家”。

  我们和巴西比较的时候发现,巴西是一个殖民化的大陆国家,中国是一个原住民大陆国家,这两者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就是原住民的多少,我...

Read more

新一轮全球金融资本危机和大豆问题


  农村在中国应对全球危机中的作用

  我们已经有两次因外部因素而造成的生产过剩危机。

  第一次发生在1998年。起因是1997年东亚金融风暴造成外需下降。那次主要是靠政府逆周期调节,通过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国债为主的“区域再平衡”的大规模投资,缓解了中国生产过剩危机。

  接着第二次是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造成外需更大幅度下降。这次缓解危机靠的就是中国推进城乡再平衡的“新农村建设”,就是我刚才发言讲到的那个故事。

  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温铁军:“在座的可能知道2008年华尔街金融海啸的爆发,对...

Read more

生态文明的根本在于回归“实际导向的问题意识”


 

  一、导言:批判“学科化理论导向问题”,回归“实际导向的问题意识”

  2000年以来,我参与了海外一些进步学者关于批判政策学(Critical Policy Studies)的讨论。批判政策学是一个从人文视角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政策体系做分析、比较、归类研究的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这个前后有近20年了,我和科研团队在总结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八次危机》的理论部分,开始在原有的交叉学科创新的基础之上,把批判政策学升级到批判政治经济学,试图使批判政策学的学说进一步成为学科发展的指导思想。

  当前,政治经济学在...

Read more

中国为何每次逢大危机总能力挽狂澜?


  从短缺到过剩 

  1.当前几个历史性重大变化

  有几个历史性的重大变化值得我们关注。

  第一,21世纪以来,我们已经告别了以前的百年短缺,进入了经典理论意义上的过剩时期。俗话说“饱汉不识饿汉饥”,站在过剩的时代,不容易理解短缺时代的问题。

  所谓百年短缺,是指当大多数非西方工业国家在殖民化时期遭到侵略和瓜分时,都会认识到坚船利炮是一个制胜的法宝。这背后起支撑作用的当然就是西方工业化。于是,后发国家都会以先发国家的工业化作为目标模式来赶超。而一旦进入工业化,就会首先遭遇一个挑战,叫“资本极度稀缺”。可工业化却是一...

Read more

日本的两个真实经验值得做客观研究


  我们看构建日本稳态社会的基本制度结构,有两大块算是支撑。

  既然提出要把日本这幅图画画完,往往是这个图画的角落起到支撑作用的部分,是人们很少关注到的。

  第一大块,就是国内稳定上坚持重农主义的基本制度,内生性地形成土地均分制度派生的小农 +村社为基础的内部化机制。这个世界上真正全面完成了村内土地的均等化分配的,只在东亚的儒家文化圈(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日本、朝鲜、韩国、越南),而且都有暴力背景。也就是说这些东亚国家和地区在土地这个基本财产制度上,是彻底实现了平均分配的。世界上其他地区,包括亚洲的其他国家、拉丁美洲和非洲等地区,一般找不到类似的基本制度。

  因此,东亚可以产...

Read more

资本全面过剩情况下中国农业如何突围?


  按照很多专家的分析,2016年应该是中国经济下滑到底的一年,产能过剩的话题这几年也一直在讲。但这些讨论很少跟农业企业现在面临的形势直接相关。其实,早在1990年代中期,当粮食产量超过1万亿斤的时候,我们就曾经提出粮食增产和人口增加的曲线是并行的,在中国没有完全开放农产品市场的条件下,以国内的粮食生产为主来保证国内的需求,那如果粮食在短期内连续增产,就会出现过剩。1990年代出现过粮食四连增,曾经导致库存费用过高、财政补贴、银行占压等一系列宏观问题。

  进入新世纪,当我们开始强调“三农”问题、加强农业投入时,又出现了粮食十二连增,是不是也会出现类似的问题?同...

Read more

中国的问题根本上是农民问题


思考中国的农民问题,必须要有一个基本的立足点,也就是说应该在什么样的层面来把握问题,是一个战略问题还是一个战术问题。惟其如是,才能对问题本身的性质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具有一种清醒的自省和反思。我认为,农民问题,或者用时下流行的说法"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的一个基本战略问题,可以这样说,中国的问题根本上就是农民问题。

这个判断是毛泽东下的,这个认识也是毛泽东能够在20世纪中国变幻动荡的时局中独树一帜,形成独特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式的基本点。但是,并不是只有毛泽东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他的独创性在于不照搬共产国际的既有经验,敢于提出中国的农民问题是中国特有的本...

Read more

中产阶级的“去城市化”


  中产阶级的“去城市化”

  ——对湖南卫视“回不去的故乡”纪录片编导组的谈话记录

  一面是城市化的不断加速,一面则是各种“城市病”的接踵而至,随着中国当代中产阶级的财富和文化崛起,一种以中产阶级为主导的“去城市化”群体行动正在日益兴起。思乡爱乡,皆应从回归故乡做起,而如何回归和建设新时代的乡村,则是我们思考和探索的又一起点。

  随着中国当代中产阶级的财富和文化崛起,乡土感从过去那种小资群体已经被充分表达过的“一缕乡愁”或...

Read more

农村承担中国八次危机代价


  60年代:知识青年下乡是资本原始积累代价

  在原始积累过程中,我们有过两次大规模的外资投入,带来了四次大规模的危机。第一次是1960年,GDP增长、经济支出、财政盈余都纷纷下降到零值线以下,大危机爆发,中国有了第一次上山下乡运动。

  1960年的危机总爆发引发的重大成本转移给社会,这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必然发生的代价。

  当没有外部资本投入的时候,用成规模的劳动力投入才能替代稀缺资本,但是,单家独户的个别劳动力替代不了极度稀缺的资本要素,只有把劳动力成规模的集中并且准军事化投入时才能替代,因此每个人民公社都是民兵团,大队是民兵营,小队是民兵连,是准军事化建制,...

Read more

现代化危机与中国新农村建设


  现代化危机与中国新农村建设

  ——在第五届湖湘三农论坛上的学术报告


  人们都在担心最近的经济下滑,刚才张司长也说到,从宏观形势上看,沿海经济2009年以来基本上进入蓝灯区,内陆经济是因为国家近几年加大了以国债主导的投资而使内地的经济还表现为相对比较高幅增长,所以现在所强调的“稳增长”是具有相当巨大的现实意义的。我就结合着讲一下对全球危机和农村之间的相关性作一些分析。

  一、全球危机带来的对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普遍反思

  我们都知道一个时期以来,世界范围内对全球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有相当深刻的反思,除了本...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