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袁伟时

1931年12月生,广东兴宁人。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已经结集出版的著作包括《中国现代哲学史稿》、《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 、《路标与灵魂的拷问》等。主编《现代与传统丛书》、《荒原学术文丛》、《牛虻文丛》等。

中国向现代转型最需要法治


  8月下旬开始,岳麓书社的大部头作品集《袁伟时书系》将陆续与读者见面。近日,记者走近袁伟时先生在中山大学蒲园区的家,提前了解这部广受关注的作品集的新看点。一下午的畅谈,袁公对中国社会转型与中国文化出路,一份始终贯穿的宏大关怀意识流露无遗。

  专题撰文  本报记者李文  摄影袁潇

  《告别中世纪》

  增补最多

  作为岳麓书社今年重点推出的大书,《袁伟时书系》共有9种,今年8月下旬到9月初计划先推出第一批6种。其中四部是增补版:《晚清大变局》(最新增订版)、《告别中世纪——新文化运动文献选粹与解读》(增补新版)、《...

Read more

为什么我总是那么乐观?


袁伟时:为什么我总是那么乐观?

  ——答《经济观察报》记者刘溜  

  经济观察报:你为李鸿章、曾国藩等这些“卖国贼”作了不少翻案文章,这几年你自己也成为一些人眼中的“卖国贼”,对此你有何感想?

  袁伟时:敢于提倡接受人类先进文化,就会被鼠目寸光之辈污蔑为“卖国贼”;翻检历史,累见不鲜。不但中国如此,明治维新前后的日本也是这样。福泽谕吉就曾被人痛骂为卖国贼;现在的日本钞票则印着他的头像。消除这类愚昧,极为困难。反过来证明我还有点价值,还得努力工作,尚...

Read more

国家盛衰的关键


 

  17世纪以降,世界地图急剧变化:大清帝国和俄罗斯帝国建立和灭亡;苏联崛起和覆没;英国膨胀为称霸世界的帝国,又在20世纪沦为二流强国;美国从殖民地变为主宰世界的唯一超级大国;亚非许多前殖民地国家至今还在苦苦挣扎。如此等等的国家兴替特别是大国盛衰史,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考察这个问题以前,须首先明确盛衰的标准。17世纪以后,现代民族国家开始形成,称得上强盛的大国必须具备四个条件:

  1.具有强大自我更新功能的社会制度。

  2.按当时经济发展水平,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

  3.人民生活水平世界一流。

  4.对世界事务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这四个条件互...

Read more

堂堂现代公民,对任何人都不应跪拜


  批评政府并不是反对国家

  记者: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您可以介绍一下最近关于新文化运动的争论么?

  袁伟时:比如最近秦晖、张耀杰对新文化运动的质疑,他们讲新文化运动所针对的对象根本就是错误的,新文化运动批判的是所谓国民性,也就是国民的弱点,而没有批判专制。陈独秀把伦理觉悟作为最后要达成的觉悟。如果把伦理问题作为最后觉悟,那就会比《新青年》创刊以前章士钊在《甲寅》提出的观点倒退了一大步。章士钊提出:制度觉悟才是决定性的因素。如果把伦理作为最后觉悟,那不是倒退了一大步吗?

  实际上,这种观点是望文生义。因为陈独秀讲的所谓的伦理觉悟并不是讲个人的道德修养,伦理觉悟主...

Read more

二战以后再讲姓资还是姓社毫无意义


  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年代,这是一个充满绝望的年代。”——狄更斯《双城记》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鲁迅《希望》

  中山大学坐落岭南一隅,文革之难时,陈寅恪居于此,灾难年代里自保都难,何能再谈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对于苦难史的反思远远不够,反思是为了没有牛鬼神蛇没有高呼万岁。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是个人的事情,与时代无关。虽然很难判断哪一版本的历史叙述才是事实,但一定不要轻易相信任何带有个人目的或者集体目的的历史叙述...

Read more

既得利益集团搅黄了清末新政


导语

   说到改革,人们总在谈"既得利益集团"的问题。所谓"既得利益集团",就是那些吃到好吃的肉的群体及其组织。很多人认为,"既得利益集团"希望维持现状、反对变革,改革推不动,就是他们阻挠的结果,从而形成"重重利益固化的藩篱。"

   

   既得利益集团阻挠改革,在历史上不是什么新鲜事。中国著名近代史专家、中山大学资深教授袁伟时著《晚清大变局》一书,对既得利益集团颇多关注和梳理。他认为,晚清既得利益集团格局错综复杂,他们想改革,但又着力"保位子",构成清末"新...

Read more

人的自由度是国家盛衰的关键


17世纪以降,世界地图急剧变化。我们看到大清帝国和俄罗斯帝国的建立和灭亡;苏联崛起和覆没;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奥斯曼帝国逐步瓦解直至灭亡;英国从一个偏处一隅的岛国膨胀为称霸世界的不列颠大帝国,又在20世纪缩回本国沦为二流强国。与此同时,美国用一百多年的时光从刚独立的前殖民地变为主宰世界的唯一超级大国;德国、日本一度成为20世纪的法西斯匪徒国家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无法磨灭的罪行,让人类付出几千万条生命才迫使他们回归正轨,后来却一跃成为经济大国;而亚非许多前殖民地国家则至今还在苦苦挣扎。如此等等的国家兴替特别是大国盛衰史给人们留下不少历史智慧。

在考察这个问题以前,必须首先明确盛衰的标准。1...

Read more

中国转型的障碍在哪里


在我看来,谈转型问题,离不开历史,有四个基本问题。

1.转型完成的标准是什么

这是首要的问题,否则后边的问题就没有办法展开。关于“现代社会”标准有一个基本的共识:经济是不是市场经济,政治上是不是宪政、法治,思想文化上是否多元。

但是,进一步深入研究,人类文明是不断发展的,那么这个标准是不是也应该有所变化?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005年,我提出一个观点,现代文明的标准就是罗斯福提出的“四大自由”。当时,为了针对残酷的战争和种族屠杀、“生存空间”的叫嚣以及希特勒“国家社会主义”和日本...

Read more

宋美龄——历史与神话之间的探寻


宋美龄逝世半个月,悼念文章铺天盖地,罕见的哀荣显示的是历史的公正还是健忘?见仁见智,本来不应求同,何况还体现了来之不易的某些宽容。仅就其中若干问题略抒管见,为有兴趣的读者添点谈助。  

蒋宋结合再审视

蒋宋结合无不看作政治婚姻,盖棺论定,究竟如何看待这桩婚事?

宋美龄出生在一个富裕的传教士家庭。这个家庭引人注目,是从与孙中山的特殊关系开始的。其父耀如是孙中山的朋友;大女蔼龄是孙中山“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期间的秘书,当她找到正在东京基督教青年会工作的孔祥熙,要结婚了,荐二妹庆龄自代,促成了一桩历时十年的革命婚姻。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要是美龄不是这个革命新贵...

Read more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不是历史逆流


继上世纪80年代有人指责新文化运动是“文化大革命的起源”后,这几年,对它的责难变本加厉,升级为“极权主义的起源”,似乎20世纪中国的苦难,都是这个运动的恶果。愚意以为,这些都是对19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误读,是对历史的不公正,必须澄清。

辛亥革命后,随着民主、自由制度的建立,思想、文化进入变革和发展的新阶段,民间掀起办报办刊热潮。

1915年《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异军突起,高举人权与科学(1919年后改为民主与科学)和文学革命的大旗,经过几年奋斗,引领400家以上报刊参与的新文化运动大军,推动我国思想、人文、社会科...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