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党双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南开大学、安康学院客座教授。1991年任省农业厅综合处副处长,1994年任综合处处长、政策法规处长。2002年在深圳市龙岗区挂职。1992年秋、2001年春在省委党校学习,2010年春在国家行政学院学习,2019年秋在中央党校学习。2003-2007年任宝鸡市市长助理。2007-2011年任宝鸡市委常委兼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2011—2018年任陕西省林业厅副厅长。现任陕西省林业局(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省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曾致力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破解“三农”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创新机制体制,推行星级管理。推动城乡制度并轨,创建新型城乡关系。近年来,关注生态演变,倾心增加生态生产,着力树经济、树生态和树文化研究。近年来,致力于创建秦岭学知识体系,推进大秦岭保护。先后出版《秦岭简史》《学习力》《中国树文化》(四卷本)《制度并轨与城乡统筹》《“三农”治理策论》《知识农业与农业转型》《中国秦岭》等著作。在国内外发表上百篇有关大秦岭、学习力、城乡制度并轨、生态空间治理、农业空间治理的文章。先后在外交部、美国耶鲁大学、北京大学、西安交大、省人大、省检察院等单位专题报告近百场。

绿色愚公


  愚公,中国妇孺皆知的传奇人物,吃苦耐劳、坚忍不拔、不畏艰难的精神象征。

  在春秋战国时,列御寇《列子·汤问》讲述了一则“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大意是,愚公家居深山,出入迂回,山路盘旋,晴通雨阻,生活多艰。于是乎,愚公下定决心,要把山挖平,畅通无阻,过上如平原一般的美好生活。在聪明的人看来,以愚公之力,不可能把山挖平,也没有必要把山挖平。智叟的心里,愚公是笨人、傻人!而愚公以为,自己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不必担心山挖不平……愚公生命不息、挖山不止的精神,感天地、泣鬼神!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

Read more

林政森林城市之变


  森林城市是指在城市管辖范围内形成以森林和树木为主体、山水林田湖草相融共生的生态系统,且各项指标达到本标准要求的城市。

  ——摘自《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GB/T37342—2019)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也是人类文明的生态主根。从森林生态系统中开辟出农田、牧场,诞生了乡村、城镇。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中心。在农业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生态资源减损,生态承载下降、生态空间不足、生态服务短缺,以及水、空气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一个城市缺林少绿,就像是一棵大树缺少主根,人们越来越憧憬“人在城中、城在...

Read more

林政科技之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第一驱动力,是生态空间绿色革命的关键力量。“林草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兴林草兴生态,必先兴科技强科技。

  早在新石器时代,西安半坡的彩陶器上就出现了象征植物生长的花纹。至夏时,出现了保护森林的记载。《周书·大聚篇》“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尔雅·释木》出现灌木、丛木、乔木概念。秦驰道营造边境林,汉上林苑营造园林。除《齐民要术》《农政全书》外,还有林业专著《种树书》《南方草木状》《竹谱》《桐谱》。得益于宗法一体、天人...

Read more

关于社区林业新思考


  在林区,社区与森林生态系统是生命共同体,森林生态系统是社区发展生命支持系统。社区林业与集体林业重合交集又不完全相同,集体林业突出了财产权利概念,强调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收益权,体现了财产属性。社区林业突出了地理空间概念,强调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社区林业是当代林政新视域、美丽乡村新境界、乡村振兴新机遇、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中国乡村社区根深蒂固,发展社区林业天时地利人和。要立足国情林情,不失时机,高质量发展社区林业,创造乡村文明新形态。

  一、社区林业—&...

Read more

林政林长制之变


  盛世林长兴林草兴生态。林长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是各种“兴林草兴生态”制度升级版,蕴含厚重历史印迹,承载新发展理念,具有鲜明时代特征。

  据《虞书·舜典》记载“帝曰: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佥曰:益哉!帝曰:俞,咨!益,汝作朕虞”。这里“虞”是古代掌管山泽鸟兽的官职,“益”是第一个“林长”。《周礼》记载“山虞掌山林之政令”“林衡掌巡林麓之禁令”。山虞、林衡两职清晰,分工明确,共管森林。汉时,因...

Read more

林政自然教育之变


  自然教育,极简的定义即是“以自然说自然”。前面一个“自然”是自然场景、自然现象,中间一个“说”字,暗含着说的对象“听”,有“说者”有“听者”,即是教育者与学习者;后面一个“自然”,是从自然场景、自然现象出发,讲述自然原理、自然规律,实现客体自然向主体自然的升华。

  中国最早“以自然说自然”的人,当是春秋时期哲学家老子。老子从宇宙的本原、世间万物的永恒法则入手,阐述“道法自然&...

Read more

林政苗圃之变


  一粒种、一棵苗、一片林,成就绿色世界。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苗圃是林业“子宫”,是孕育改变世界力量的空间。苗圃的一端连着母树林、采穗圃、采种基地,另一端连着造林绿化空间、城市园林空间和经济林果业,决定着森林草原修复与重建的前途命运。

  苗圃具有多种分类,按照繁育用途,分造林、花卉、园林、经济林;按照经营性质,分综合、专业、实验;按照使用时间,分固定、临时;按照所有制形式,分国有、集体、合资、私营;按照规模,分大型、中型、小型等。

  中国建苑设圃、栽培花卉草木历史悠久。《周礼》载“园圃输草木”,设置“圃人,中士四...

Read more

“两山论”与“三兴论”


  2005年8月15日,在浙江安吉余村考察,当了解了该村走出一条由“卖石头”到“卖风景”的发展道路时,习近平立即给予了赞许“刚才你们讲了,要下决心停掉矿山,这些都是高明之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党的十八大以来,赋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新的时代内涵。2013年在哈萨克斯坦讲话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

Read more

林政植物园之变


  植物园是植物收藏地、植物博览园、植物研究院、植物艺术馆、植物课堂。

  植物园和动物园携手,与植物学、动物学并进,一起从欧洲来到亚洲,进入中国。植物园英文写作Botanic,本义是植物学的园地。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BGCI)将植物园定义为“拥有活的植物收集区,并对收集区内的植物进行记录管理,使之用于科学研究、保护、展示和教育的机构”。植物园既有“调查、采集、鉴定、引种、驯化、保存和推广利用植物”的属性,也有普及植物科学知识、公众游憩的属性,聚焦“引种驯化、科学研究、教学辅助、游憩展示、科普宣传、资源保育”六...

Read more

林政剥离地之变


  洪荒而混沌的时代,地球表面是原生的自然生态空间,一切因无序而有序。

  文明诞生后,一切似乎导向了人类秩序。起初,人类“居巢穴,积鸟兽之肉,聚草木之实”,以在自然生态系统采集狩猎为生。这时,从生态系统剥离的物质甚少,对生态系统造成的伤害“微乎其微”,依靠自身元气生态系统可以实现自我修复。人类不仅学会制造使用木器骨器石器,还学会制造火源、控制火源,掌握“火技术”,形成“火生产”,由适应自然转变为改造自然,“刀耕火种”“斫木为耜,揉木为耒”...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