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黄益平

黄益平在1987年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硕士,1994年获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他也曾是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北京大学访问学者、哥伦比亚商学院General Mills国际客座教授。 花旗集团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花旗集团董事总经理,《财经》杂志特约撰稿作者。

2万字报告:中国金融改革的得与失


  强化市场机制构建现代金融体系「1」

  摘要

  中国四十年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历程具有鲜明的“重规模、轻机制”的特点,一方面,金融机构数量繁多、资产规模庞大,中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每年都跻身全球十强,而股市和债市市值已经分列全球第二和第三。另一方面,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还相对有限,政策干预包括限定存贷款基准利率、引导资金分配、调控汇率、管理跨境资本流动和控股大型金融机构等,2015年,中国的金融抑制的程度在有数据的130个经济中排在第14位。

  “重规模、轻机制”的金融改革方式的一个成因是“双轨制&rdquo...

Read more

构建现代金融体系必须强化市场机制


   去年(径山报告)我们做的是金融开放问题,今年我们讨论的核心是国内金融改革。一个最主要的信息就是强化市场机制,应该说如果有一个核心词,就是市场机制。

  在我们分析中国金融改革过程当中,简单做一个回顾,过去40年,在改革刚刚开始的时候,中国只有一家金融机构,就是中国人民银行。今天我们再看中国的金融体系应该是很庞大了,40年的历程,我们用一个简单的词来概括,就是重规模、轻机制。重规模的意思就是金融机构种类繁多、数量很大。金融资产规模都非常大,银行也好,股票市场也好,债券市场也好,在全世界都已经排得上号了。但政府对金融体系的干预还是比较普遍,大家可以想像,我们知道央行决定存贷...

Read more

当前最大的风险是效率持续下降,考验我们的定力


  自去年去杠杆以来,宏观形势有了新的变化。

  中国宏观杠杆率已总体趋稳,二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6.7%,较一季度的6.8%有所放缓。宏观政策也出现了一些微调,比如财政政策要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上发挥更大作用、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力度等。

  在此之际,去杠杆还要不要推进,如何推进?

  7月上旬,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黄益平接受了澎湃新闻专访。黄益平也是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并于2015年至2018年担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黄益平表示,中国发生重大危机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但是将有可能像日本一样把增长率和效率拖没了。

  纵观其他后发国家的经验来看,日...

Read more

美国是如何监管P2P?


  与美国相比,中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规模更大,在一些技术领域比如支付处置能力等也更领先。这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市场空白大、技术发展快和监管适度。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普惠性也十分突出。但行业发展不平衡,比如第三方支付相对发达,网络贷款比较混乱、股权众筹基本没有做起来。未来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发展可能会呈现多样化,既有大而惠,也有小而美;既有专注tech,也有直接做fin。

  美国的监管框架,一方面消除了金融科技领域的一些潜在风险,另一方面也极大地限制了这个行业发展的空间。显然,在风险控制方面,我们应该向美国学习。但我们也应该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客观地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实实...

Read more

区块链引领“金融巨变”


 

  01新自由主义复兴引领金融巨变

  1976年,哈耶克出版了他人生中最后一本经济学方面的专著——《货币的非国家化》。相较于其他闻名遐迩的著作,这本书显得低调许多。

  那时的西方,凯恩斯主义与货币学派盛行,政府通过发行货币来干预经济,但在高通货膨胀率下,失业率依旧居高不下。而不同于当时正统的货币制度,哈耶克看到了国家操纵货币的弊端,在书中颠覆性地提出应该建立一种竞争性货币制度,允许货币自由交易。

  这种新自由主义思想在那时是超前且激进的,实行起来也显得遥不可及。

  但到了21世纪,哈耶克的这种想法在互联网时代却得到了实现的可能。

...

Read more

资管新规细则坚持去杠杆不动摇 重在增强可操作性


  2018年4月27日《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简称“资管新规”)正式发布,进一步明确了资管业务的发展方向,对规范市场发展,化解金融风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虽然“资管新规”对新老业务采取过渡划断方式,给予市场相对充分的缓冲期,但由于金融机构对实际业务操作具体要求的认识并不明确,对“资管新规”具体规定的理解存在分歧,为了避免对政策理解的误区和落实“新规”中可能出现的偏差,金融机构要么采取过急过紧的一刀切方式,要么采取消极等待的观望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金融市场紧张情...

Read more

防范经贸冲突冲击金融稳定


  2018年元旦刚过,中方代表团赴纽约、华盛顿参加“二轨中美经济对话”。与往年不同的是,2018年与会的美国官员基本无心深入讨论中美经济关系的一些具体分歧。当时就有猜测,特朗普已经下定决心要跟中国打贸易战,官员们都觉得再说无益。到1月下旬,矛盾升级的态势已经十分明朗。在随后的5个月,中美两国政府来回经历了好几次“口水战”,正式的谈判也举行了三轮。每当大家觉得战火即将爆发或者马上就要握手言和的时候,很快就会出现一个戏剧性的大反转。

  中美之间并不是第一次发生贸易摩擦,但这一次确实与以往不一样。过去中美发生经济矛盾,很多美国公司都会劝说美...

Read more

金融创新一定要坚守风险底线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创新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是为投入品赋予新的含义;另一方面是同一投入品的生产率提高。在此意义上,金融创新同样有两方面:其一是对现行金融体制的改变;其二是增加新的金融工具。

  金融创新非常重要。英国的经济史学家约翰·希克斯发现,工业革命不是技术创新的结果,而主要是金融革命的结果。1694年英格兰银行创立,1773年伦敦证券交易所成立。金融创新为新技术提供大量长期的廉价的资金支持,是产业革命演化为工业革命的核心。因此,李约瑟难题的答案或许在于金融,即:中国之所以没有发生工业革命,主要不是因为没有技术创造、技术发明,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金融创新。

...

Read more

中国农村金融的新方向在哪里


  「原编者按」

  中国的农村金融到底存在什么问题?从2003年中央提出系统性解决农村金融问题到现在,15年过去了,中国的农村金融问题已经解决了吗,还是问题更严重了?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中国农村金融又面临哪些新的契机?

  5月11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在题为“中国农村金融的新方向”的讲座中提出,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基本状况就是农村地区“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长期存在,而且问题仍然很严重。

  问题出在哪里?

  黄益平教授说,第一是没有真正找到更有效地解决金融问题的手段。第二是我们过去出...

Read more

宏观经济稳定不等于金融稳定


   每场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总会有人声称自己准确地预言了危机。可惜对于十年前爆发的那场次债危机,我无法说那样的话。当时我认为中国经济在2008年不会出现拐点,原因在于当时虽然大家意识到次债市场出了问题,但很多人认为其冲击相对有限。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一次国会听证会上表示,美国次债市场的总规模为6000亿美金,相当于美国上市银行的资本金的0.5%。因此,即使次债市场的市值全部损失掉,也不至于触发系统性的危机。到2008年初之前,这一直是主流观点。当然,很早就看出问题的人也有,纽约大学的鲁比尼教授就是其中之一,但那个时候他是少数派。

  过去10年来,我一直在思考我们当时的判断到...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