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徐兆寿

"中国西北角,一个可以静静地思考的地方 生于60年代末,写作于80年代末;90年代中期在西北搞文学思想运动,大败;从此退出文坛,想过隐士生活;结婚,生女;世事难料,新世纪初又踏进文坛,踏上不归路。 畅销文本: 《非常日记》、《生于1980》、《非常情爱》、《非常对话》 曾出版文本: 长诗《那古老大海的浪花啊》、诗集《麦穗之歌》 主要事件:2002年出版中国首部大学生性心理小说 2003年被新浪邀请首开大学生性心理咨询热线 2005年在国内高校首开性文化课"

关于两部小说的问题


    有朋友留言问我在《非常日记》前两部小说《生死相许》和《伟大的生活》的一些情况。这两部小说我常常提到,但一直没有在市面上发行过,也看不到,原因是两部小说都是在1998年和1999年由诗人匡文留老师在甘肃广播电台全文播出的。《生死相许》影响不大,也是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激情多于细节描写。《非常日记》出版后,中国青年出版社曾有意出版,还是被我拒绝了。《伟大的生活》在广播上播出第一部分时(写凉州的那部分),有很多听众朋友给我和电台来过信,有一些反响,但这部小说一直没写完。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

Read more

《阿凡达》代表了生态电影的崛起


2009年末至2010年初,三个事件将“生态”一词推向巅峰:11月中旬,灾难片大师罗兰·艾默里奇的电影《2012》全球上演,引起人们一时“恐慌”。它以玛雅历法的预言警告人类,由于生态的原因,地球将重生,而人类面临世界末日。虽然制片方一再地强调2012年并非人类末日,这只是一场电影,但却迫使人们不得不郑重思考生态的问题。接着,12月中旬,联合国召开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期间的无数争端和尴尬的结局使“生态”主题再次成为全球焦虑的热点。似乎是有意要续接气候大会的余绪,世界著名导演卡梅隆的3D电影《阿凡达》在人...

Read more

关于《爱与性的秘密》的视频解释


除了电视台做节目时做过视频外,我还没有自己做过什么视频。这一次应出版社和一些网友的要求,先用自己的DV做了一个,发现自己不会编辑,也不会用先前用过的软件了。只好找了一位电视台的朋友给我做一下。尽可能地随意一些,真实一些。也就是没有剪辑。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U5ODUyNTg0/v.swf

特别要说明的是,里面谈到李银河博士和方刚博士的一些言论。我曾与李银河博士通过话,也曾与她进行过一两次网上的讨论(书中有讨论的内容),她并没有正面回应我。我对她的学识和自由知识分子的精神是赞赏的,对王小波的小说是很喜欢的,但...

Read more

给永康兄的答复


以下是在永康兄博客中的回复,为了保存,也为了进一步探讨,特在这儿也贴一下:
 
刚刚拜读永康兄大作,很高兴还有很多人来读。但我要说的还是那句话,永康兄有些断章取义。我在留言中已经说明,这只是我系列论文的一篇。其中,2007年发表于《小说评论》头条后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的《论伟大文学的标准》是最早的一篇,我的观点是:
一、中国目前活跃的作家大多缺失文学、哲学的修养,向外国学习也只是学习了皮毛;
二、新中国成长进来的作家大多缺失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所以缺乏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三、无论是古典主义还是现代主义,对人类生存境遇的拷问与试图回答才是当下真正应该关注的问题。
四、...

Read more

从身体出发的思想历险


从身体出发的思想历险

——读徐兆寿先生《爱与性的秘密》的一些随感

 

                              文/ 周末

 

在世界文化中,各民族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方面的禁忌,而有着古老封建传统的中国尤甚。在我国,如果说南方温润的气候容易让人发现肉体的优雅的话...

Read more

还原巴金——巴金的无政府主义与知识分子立场


 

巴金的理想和知识分子立场[①]

 

徐兆寿

 

 

2009年11月下旬,因为要到上海去看望一位老师,正好赶上“纪念巴金先生诞辰105周年暨第9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召开,我便顺道参加。这纯属意外。我从未想过研究巴金。现当代作家诗人学者中,周氏二兄弟、胡适之、钱穆甚至梁实秋都曾在我的精神生活中占据过一段时光,并且至今仍然对我产生着无法形容的兴趣。“五四”时期的宣言、激情、愤怒、偏执、游行、牺牲乃至混乱的广场情景至今还是人们的兴致所在,我总是幻想站在那个时代广场中央的情景,仍然血脉膨胀,顿时感觉有一种冲动要撕破我的胸膛。那种感...

Read more

近三十年文学中情爱主题的演变与批评


 

近三十年文学中情爱主题的演变与批评

 徐兆寿   

  

情爱是人类生活的中心,也是其区别于动物和其它生物群体的特征之一,所以它也成为文学永恒的主题。由于体验和认识的不同,每个时代有自己的情爱观。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的三十年间,中国人的情爱观念与中国人的文学一样,经过了一段曲折的道路。综观三十年的文学,特别是小说,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经历了从禁锢到解放、寻找失去的爱、在寻找中迷失爱、对爱的迷茫、对身体欲望的迷恋、彻底迷茫到虚无这样一条曲折的道路,而这种结果又并非让我们庆幸,恰恰相反,这种结果使我们悲伤、绝望、虚...

Read more

感悟徐兆寿《爱与性的秘密》


感悟徐兆寿《爱与性的秘密》

 

包红霞

 

    徐兆寿先生的《爱与性的秘密》一书虽是随笔,有好些内容都是课堂教案式的文体笔记,看似随便却很严肃很谨慎,将每一个问题明确摆在读者面前,然后很谨慎很严肃又很坦然很真诚的陈述自己的观点。他旁征博引,列举事例,这些例子的列取,是他对学术虔诚态度的体现,从这些事例来源可看出,徐先生致力于性文化的研究,绝非纸上谈兵。他考察,他阅读,与别的性学家交流探讨,国内国外,从古到今,几乎所有涉及到人类关于性的学术和记载,他都能辨证的接纳和思考,在性的论述方面他不失大胆而热烈,文字却十分的真诚纯洁干净。许多人以...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