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农兵大学”探析


 

    “工农兵大学”是中国独有的专利。

    它虽然来时怱怱,去也怱怱,像流星划过夜空一样,在国人记忆中留下挥之不去的曜眼光芒。就其产生的意义和影响,比价值更深远、更耐人寻味。

对于工农兵大学,凡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出生的国人,打小就知道。伤痕文学盛行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因报刊、杂志及影视作品,长期以戏说、嘲讽甚至控诉等形式累牍而使人记忆深刻。使其一度成为学界鼓噪的假冒伪劣产品的代名词;被推荐、选拨的那代大学毕业生也成为被嘲讽、攻击的对象。至于它产生的根源和时代背景反而被人逐渐或有选择地遗忘。

     孔和尚说,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经历正、反、和三个阶段。这一点我深信不疑。“工农兵大学”离我们逐渐远去,它也经历了正、反两个阶段,接下来的和,是不是需要有人去挖掘、去探索、去反思?

    在这里,我首先要强调的是,工农兵大学制度所取消的只是高考制度,而不是高等教育制度。虽然它一直以负面的形式存在于我们脑海里,但其培养的那一代人中,作为负面典型的代表人物并不多见,优秀人物却不少。恢复高考后,大学培养的优秀人才不能说不多,其中的精致利己主义者自然也不少。两者之间互比,谁优谁劣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纵观历史,人类社会对公共事务管理者的任命与选拨,自禅让制之后,先后经历了的世袭制、察举制、科举制以及我们现在选举和任命并存制度。从持续的时间来看,撇开当下,世袭制最长(近二千年),科举制次之(约一千三百多年),察举制最短(约四百多年)。且不论在何种制度下都创造出了无比丰富灿烂的文化:人类文化的轴心时代在世袭制背景下产生、代表中华民族的汉文化在察举制背景下确立、传统文化的整合与工业革命的兴起与停滞则是科举制度下的产物。

    因此,你很难将各种制度的优劣评出三六九等。在这里,本人更倾向于用政治生命周期来描述或表达。至于生命周期的长短,跟它的自我纠偏、自我完善能力以及外界干扰因素有关。

    建国初在科教文化领域,至少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资源被旧有的资产阶级和官潦群体及其子女把持。如何打破这种子尴尬局面,让翻了身的劳苦大众的子女也能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为无产阶级服务。如何避免新生的共和国被颠覆、千百万先烈的血白流、人民再吃遍苦受二茬罪的危险,摆在了老一辈革命家面前。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不顾年迈体衰、不惜粉身碎骨,捍然发动了史无前列的文化大革命。紧接着发出知识青年(也就是初高中生)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伟大号召。知识青年在接受教育中,德才兼备、表现优异者,通过当地群众的认可、基层领导举荐,不需考试即可直接上大学。这就是工农兵大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根源。

    囬顾这段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工农兵上大学现象跟历史上的察举制度何其相似。不同点仅在于察举制的主体是由当时的仕族阀门及其官僚充当,工农兵大学制度则由基层群众及其领导推荐形成。两者之间相互比较,后者比前者更满足多数人的需求。

    尽管这一制度有它自身的不足和缺点,但也有无限成长的空间与可能;尽管它仅仅存在了不足十年,就被后来者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全盘否定、废除,但它留给我们一种无限拓展的启迪和思想的照曜。对它的否定和废止,就象一个小孩在成长过程中,因为有不足、有缺点,在尚未成熟、尚未健全就被厄杀一样。留给人们的,不应还停留在漠视、扼腕叹息或悲愤上。如果我们在不断进行的教育体制改革中,能追寻点有益元素或受到什么启示,也不枉它转眼即逝给人留下的光辉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