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诗歌写得清新一点,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功夫。
我相信,耐咀嚼的诗歌,与能给人一种轻松感清新感的诗歌一样,都是读者乐于选择去读的诗歌。
如果说意象繁复、意蕴深沉的诗歌让人享受深度思考之趣,那么,清新明快的诗歌则让人陶醉于行云流水的畅快之美。
清新的诗歌常常有这样的特点:在语言表达上,简洁明快;在全诗结构上,有着深藏在文字之中的律动与和谐。
《出门向东的路》是一首有感而发之作,相信这样的感慨能够起到共情和共鸣的作用。这不就是诗歌要达成的目标之一吗?
“我”上班的单位就在居所的东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按时往返在这条路上,这是生活工作之必须,更是精神承载之要义。
诗在第一节中,把这样的路说成生命中的一段红尘,让人在枯燥乏味中一下子进入富有情感的诗意状态。
这段路与手没有形似,却有着神似。所以,它能跟手一样,紧紧攥着生命的风筝。诗歌在运用比喻时,一点也不拘泥,超脱于常见的形似之外。
第二节仍然是五行,顺着路铺展的,则是一种惜时却又无可奈何的情绪。从空间到时间,平淡的语气中,满是对生命的思考。
第三节仍然是五行,是一种情绪的转折。对生命的思考进行明确化。在写作手法上,是逐层递进。“蹒跚了步履”,“稀疏了头发”,这是生命的无奈。而“谁走没了”,“谁走出了”,则是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诗的重点,显然是在第四节。如果前三节是铺陈,那第四节则是升华。围绕路的思考,显示出厚重的历史感。由一个人想到一群人,以至延伸到对一个时代的思考。
向东的路是如此,其它方向的路不也是如此?
路是一个何等宽泛的概念?由此及彼,诗歌的张力立现。
无论是散文还是诗歌,结尾都是十分重要的。与简洁平淡的结尾相比,那种最后有升华之感的结尾,更能让诗文有耐咀嚼的清香之感。所谓余音袅袅,余味无穷,正是说的这种状态。
而层次分明的简短诗行,则蕴藏着一种情感的律动。
附原诗:
出门向东的路
作者/田德邦
往东,是通向单位的路,那是生命中重要之地。——题记
出门向东的路
是很多人的一段红尘
即使有时也会远去
但生命的风筝
依然被它攥得紧紧
路还是路
只是岁月被编了号
春夏秋冬
来了又去
去了还来
走着走着
蹒跚了步履
稀疏了头发
谁走没了
谁走出了
一个人的历史
一群人的历史
一个时代的历史
都是一段路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