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各位同仁、各位领导,大家早上好!
站在这样一个讲台上跟在坐的各位分享教学示范课,心里难免有些忐忑,甚至是惶恐。为什么?理由有二:
第一,论教龄,我上讲台的时间,累计不足1000个课时,不说菜鸟,也就算个新手。在坐的各位老师大多都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教龄。用一句流行的网络语言:“都是千年的狐妖,还讲什么聊斋”?更何况,即便我也算妖,充其量“小钻风”而已,给各位讲教学示范课难免有班门弄斧之嫌。
第二,跟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老师讲教学示范课,应该讲什么?怎么讲?切入点在哪?这些都没有任何经验可寻。所以,目前我的大脑还是一片空白,包括昨天下午还在为这事纠结。既然领导要求,也势在必行,只能试着把今天的课程,作如下理解:
即本课程分为“说课”部分,和截取带有公共课性质,也是本学期本人讲授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片段两个部分。说课就是如何讲课?要讲好课就得进行学情分析,而学情分析,应从对高等教育、大学教育的理解开始:
一、说 课
1. 对高等教育(大学)的理解
对于教学,中国传统文化中只有学业的小成与大成。
《礼记•学记》中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如果我们把每二十五家设立的“塾”比做今天的小学,每五百家设立的“庠”和每一万二仟五百家设立的“序”就有点类似于今天的小学、初中和高中。那么,国都设立的大学又是怎样的呢?
《礼记•学记》是这么说的:“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也就说,学有大成后才能收到教化人民,移风易俗的效果,使面前的人心悦诚服,远方的人向往来归,这就是大学施教的过程。
同样,《礼记•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作为“大学”的“三纲”,也就是大学教育的目标和任务。要实现这一目标,其方法和途径就是“大学”的的八常:“格物、至知、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在“学”的纵深发展上,从孔子的“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起一路苦苦探索,到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达到顶峰,其间的每一步都有教与学的影子,教学目的,无一不跟思想情怀和道德素养有关。由此可见,在低信息量背景下的古圣先贤,其教学思想、教学效率远远不是我们今天可以比拟的。别看西方某某大学,动辄几百年、上千年的历史,只要看布鲁诺在罗马广场被烧死的结局,所谓西方大学,无非是宗教培养信徒的场所,跟咱们祖先构建的大学根本没有可比性。
2.对教学的理解
狭义的教学,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教书,不是简单的脑力活动、智力活动,更应该是个良心活、力气活。诚然,授课固然离不开知识和技能的储备与运用,但是,课前没有将每一节课认真梳理、打磨,就讲不出应有的精彩,既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性趣,更不能增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了解、熟悉和掌握,并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不能简单的把教书,当做谋生的手段或职责来看待,而应该把他当成一生的使命来耕耘,唯有如此,才是教师本该应具有的情怀和状态。
3.学生的学习状况分析
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学习之前,学生已学习或正在学习建筑工程制图与CAD、房屋建筑学、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建筑与识图、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程力学、建筑工程材料等学科,理论上讲,该有的知识储备基本齐全。
上学期学习的《建设工程法规》与现在要学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息息相关,甚至相互补充、相互支撑。因此,对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学习而言,借助已有知识的加持,学起来会更顺畅、更扎实。如果说中小学是让学生“知其然”的话,那么大学教育就是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而“知其所以然”的关键则在于对理论条文的深度解读及方向上的导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不但让学生能动手“做”,还要学生把“做”出来的内容,用语言文字清晰、完整的表达出来并应用到实践当中去。
4.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分析
高职生的特点:基础知识相对扎实,但注意力不够集中,学习热情不高,大多关心的只是会不会挂科。好在他们思维敏捷,动手能力强,对新事物、新观念容易接受,适应性强。在教学中应注重“因才施教”,发掘他们的潜力,以对相关知识的了解、熟悉和掌握为基础,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实操能力。
我们千万不要低估了当代学子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自学能力,在一定情景和条件下,对那些一看就会、一读就懂的理论条文,也就是“知其然”的事,完全可以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则专门带领学生去“知其所以然”。
“知其所以然”的“根”在“底层逻辑”上。任何学科都是从“底层逻辑”延伸出来、导入专业要素并带有各自专业特点的知识,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也就这个道理。如何把抽象、枯燥无味的理论条文具体化、形象化并具有趣味性,这就需要教师在立足于教材的同时,通过知识的扩展和延伸来实现,所谓“学写诗,功夫在诗外”就是这个道理。
5.教学方法及课堂设置
1)“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教学不是照本宣科,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如何将学校里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因此,教学中应以问题或案例为导向,将实际工作面对的问题,在理论中找到切入点并找到答案,以教学大纲的内容设置及教学要求为轴线向纵深延伸。
2)通过对教材上相关理论知识讲解、剖析,让学生清楚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与差别。如:有的理论知识作为理论研究不可或缺,但在实际工作中几乎看不到它的影子;有的理论知识不仅出于理论研究的考量,同时在实际工作中随时看到它的影子,但却不以文本的形式展现;有的理论知识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与实际工作息息相关、无缝对接,并以文本的形式展现;还有一类理论知识,纯粹是教材编撰者崇洋媚外的结果,。
3)以工程建设中的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剖析对比,提炼出导致结果产生的原因及其关键点、关键词,激发学生的学习性趣,增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在此过程中,应并突出重点,明确一般,弱化稀疏,也就是教学大纲要求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层次。
4)温故而知新。尽量在课堂上以作业、问答等形式对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及关键点进行加深巩固,在活跃气氛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性趣。正常情况下,以一个大课(95分钟)为例,我在课堂上采用的教学过程一般如下:
5)课堂作业与课后作业相接合。以上教学过程并非一惯如此,每一节课均需根据课程内容及学习状态适时调整。对课后作业,应与课堂练习相接合,一般以教材每一章节(项目)后面的练习题为布置对象,其题量根据学习情况适时调整,可能全做,与可能只抽取部分。作业时间大致与教学同步,具体由学生自由把握,当章节(项目)教学完成,学生提交。课后作业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手习惯,对课堂作业有近一步加深和巩固的作用。批改作业过程,对教师而言也是再学习、加深、巩固的过程;同时,下发作业本,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环节,不仅能增强对学生的印象,对学生学习动力挖掘有积极意义。
心理学告诉我们,时常出现的东西,容易使人产生审美疲劳,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当热度散去,光彩自然不再照人。在这样背景下如何讲好每一节课?这就是“教研”活动的永恒性。
6)古人云:“不教而战谓之残,不教而诛谓之虐”。是说,一个新召入伍的士兵,如果不进行作战训练就让他上战场,那是件残忍的事;不对民众进行普法教育,一个人在不知情的状况下犯了罪,逮起来就把他就地正法,那就是虐待。课堂纪律是更好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保证,在教学期内保证课堂纪律,特别开学的第一节,首先就是立规矩,并做到首战必胜:
①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做的是管理工作,如果自己都不能遵纪守时,既不能管好人,也没资格管人;
②上课时按时进到教室,做到不迟到、不早退,课堂上须将手机调成静音或震动,不准玩手机、瞌睡、讲小话,更不得影响他人的正常学习和思考。
③凡违反以上规定的,每人/次上讲台表演一个节目,节目内容不限,可以唱歌、跳舞、诗歌朗诵或才艺表演,实在不济,自我介绍也行,才艺表演中动作尺度较大的以安全为第一要务。
④特别说明:上台表演节目不是处罚,也是教学内容之一。我们今天面对的是同班同学不必任何有压力,进入工作岗位后面对的全是陌生面孔,甚至是怀有敌意的陌生面孔,现在不进行训练,将来始终要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