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溪梅氏 香沁无为


  “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宣城旧族首梅氏”,这是清朝政治家、大学士张廷玉对宣城梅氏的赞誉,史有“宣城梅花遍地开”之说,可见宣城梅氏之兴盛。

  “家有遗业,昌言文集,圣俞诗稿;室无他物,诞生字汇,定九丛书”是晚清时期安徽宣城梅氏宗祠里的一副楹联,其中“圣俞”就是指北宋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文学家梅尧臣。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是宋诗的“开山祖师”,是宣城“宛陵梅氏”的代表人物。

  无为澜溪梅氏,源自宣城,是梅尧臣的后裔,迁始祖为万一公兄弟。据梅氏宗谱记载:元至正年间迁始祖梅尧臣的四十世孙万一、万二、(万三公迁居陕西)万四公因元末动乱,由宣城逃至崇明,再由崇明迁至濡须(无为),因见泉塘小澜桥之地(今泉塘镇梅渡村),地阔水深,河溪清澈,土壤肥沃,遂与子孙定居于此,并起名为澜溪梅,堂号为崇本堂。

  宗谱是记录家族繁衍变迁的主要文献,无为澜溪梅氏已有八次修谱。第一次,明崇祯庚午年(1630);第二次,清乾隆二年丁已(1737);第三次,清乾隆四十七年壬寅(1782);第四次,清嘉庆二十五年庚辰(1820);第五次,清光绪元年乙亥(1875);第六次,清光绪三十二年丙午(1906);第七次,民国二十四年乙亥(1935);第八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2011年续修,理事会会长为梅魁咸。

  澜溪梅氏,是无为的一个大姓氏,据梅氏第八次修谱统计,现有人口已逾万人,主要分布于泉塘、昆山、牛埠等乡镇。澜溪梅氏更是泉塘镇的一个大宗族,境内梅氏人口五千余人,主要分布于得胜村的梅楼自然村,中垄村的梅渡、西分、街分、黄中、魏王自然村,三益村的六房、梅湾、谢小自然村,宝山村的秦梅自然村,其中梅楼、梅渡自然村梅姓人口均逾千人,是澜溪梅氏两个有代表性的村落,梅楼学校就坐落于梅楼自然村。

  梅楼学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曾享誉周边乡镇,是得胜人的骄傲。该校创建于1952年2月,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一度辉煌,每年都有几名学生考上中专、中师,为襄安中学输送了大批优秀学子,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也为泉塘梅氏培育了不少精英。其中较为突出的有:1、梅詹益(三益梅湾村人),曾任《光明日报》国际部、教育部副主任。2、王兴祥(得胜草楼村人),曾任无为县委书记,党的九大、十大代表。3、王常松(得胜草楼村人),现任天津市政协主席,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4、梅名友(三益六房村人),少将军衔,现任武警指挥学院副院长。5、赵全红(得胜塔山村人),少将军衔,第57基地政委,党的十九代表。6、梅名宏(三益六房村人),大校军衔,曾任海军装备论证研究院副院长。7、宣昌能(青龙宣大村人),金融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8、黄孝虎(中垄街分村人),大校军衔,海军某基地政治部主任。9、梅百根(中垄魏王村人),生物学博士,在研究棉花种植领域成就斐然。10、伍传平(王垴村人),现任中国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

  梅楼学校几经变迁,已很难再现当年辉煌历史,但昨日的成就是刻在前行者身后的丰碑,明日的辉煌是历史赋予后来者的责任,梅楼学校必将永载史册。同时,梅楼学校七十多年的文脉,也深深滋润着梅楼这个古村落,这里的人们遵循祖先梅尧臣的“宁作沉泥玉,无为媚渚兰”的遗训,不虚伪、不浮华,守规矩、讲诚信、明事理、重感情,多年来,没有违法乱纪、上访事件发生。老得胜乡政府就坐落于梅楼村东边,干部与村民多年来一直和睦相处、融为一体,干群关系很好,所在的得胜村也是全国文明村。

  “代有人才光县志,今看梅族出新星”。梅举(1963年3月出生,泉塘镇三益谢小村人,澜溪梅氏第61世孙),是国家著名的胸心血管专家。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胸外科行政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会员,上海市胸心外科学会委员,国际心血管外科协会会员,《中华外科杂志》特邀编委,《中国体外循环杂志》《中华临床医药杂志》,美国《移植中国体外循环杂志科研》等杂志编委,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是澜溪梅氏家族的精英,也是无为人的骄傲。梅举心系家乡,凡是无为人去上海联系他看病的,他都热情接待,精心安排;同时,他积极倡导组织上海医院专家定期来无为进行义诊,在家乡开展医疗健康讲座。从2022年7月开始,他利用手机抖音平台,普及医疗健康常识,粉丝有4.6万人,社会反响很好。

  澜溪梅氏,人才辈出。梅詹益、梅举、梅名友、梅名宏、梅百根等梅氏的精英,既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也成为了梅氏家族的榜样。梅林(无为市人大副主任)、梅斌(昆山镇镇长)、梅亭(无为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梅虎(红庙镇政法委员)都是澜溪梅氏的精英与后起之秀,也是无为干部中的骨干。

  澜溪梅氏不仅崇文守正,还尚武健身,勇立时代潮头,传承民间文化,梅渡村划龙舟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梅渡村位于西河河畔,临水而居,是无为澜溪梅氏故里。这里人们习水、乐水,划龙舟习俗已久,据考证,始于民国初期。传说,梅渡村开始自制的一条老龙舟,龙首七窍相通,在划动中活灵活现,三十二把桡上配各种图案,前一二把桡画虎头图案,后二把桡画凤凰图案;中间桡画八仙法器、虾兵蟹将。梅氏宗族一直是龙舟赛的主要成员,泉塘龙舟赛刚开始只有泉塘的徐氏(三益村)、梅氏(梅家渡)、王氏(水家桥)、张氏(顾渡)、沙氏(刘渡镇)五大宗族有龙舟,每个宗族也只有1至2条,均为自制。“沙个龙舟飞、梅个龙舟追、各族龙舟争向前”,是当时龙舟赛的盛况。

  盛世赛龙舟。近十年来,泉塘龙舟活动突飞猛进,现有龙舟近三十条。2023年农历五月初五期间(闰月),泉塘有27条龙舟,先后在西河(戴家渡段)、十里长河及永安河(三益段)水域进行随机相约竞赛,周边十里八乡万余人前来观看,“锣挟鸣涛鼓骇雷,彩旗斜插剪波来,两岸呐喊助龙威,人潮涌动如倒海”,场面甚为壮观。龙舟赛即将成为泉塘体育文化的一张名片。

  国史、方志、家谱是记载中华历史文明、记录家族繁衍变迁的主要文献。2011年3月,无为澜溪梅氏开始第八次续修家谱,将梅氏文化又推向了一个新高潮。“爱祖国,振家声。孝父母,尊老人。认家族,教儿孙。夫妇敬,兄弟亲。乡邻和,朋友信。守法律,尚俭勤。扶老弱,济贫困。戒赌博,健身心。讲奉献、创文明”。这是澜溪梅氏的新家规,与“崇文守正”的无为精神一脉相承,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昔日梅花香北宋,如今春色满无为”。无为澜溪梅氏将赓续祖辈文脉,耕读为本、诗书传家,香沁无为、名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