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支撑。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并对如何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作出谋划和部署。当前我国文化产业有什么新的成就,金融机构在支持文化产业中有哪些经验做法,未来文化产业如何与金融机构合作解决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带着这些问题,《金融博览》记者采访了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文化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金巍。
《金融博览》:金院长您好,非常感谢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您如何看待发展文化产业在文化强国战略中的作用?
金巍:文化强国是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2011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2020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至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这是首次明确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
建设和建成文化强国是一个体系性命题,如何建设文化强国、建成什么样的文化强国,学界有很多研究。从国家相关战略设计上,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包括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等方面。可见,在文化强国建设中,文化产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从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历程看,文化产业在国家文化建设和国家竞争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应该说,建成文化强国首先要建成文化产业强国,没有文化产业强国,也就没有文化强国。
《金融博览》:2014年文化部、人民银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提出“创新文化金融体制机制”,那么文化金融的发展情况如何,有何特征和进展?
金巍:文化金融是服务文化生产过程中形成的金融服务和资产市场形态。这里的文化生产,主要是指文化产业的文化生产。二十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文化市场活力释放,文化产业大发展,极大丰富了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这其中,不能忽视金融和资本的力量。我国金融体系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资本支撑,中国银行业协会对30家银行进行的调研显示,截至2021年末,30家银行文化产业贷款余额达16499亿元,初步估算,全行业支持文化产业和文化企业的银行贷款余额已约2万亿元。金融在文化产业相关的债券、保险、信托产品方面都有所创新,文化产业股权市场有较大的增长,按宽口径统计的文化企业上市公司数量已经超过400家。
我国文化金融发展有自身的特点。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重视产业政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也积极发挥政策的促进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文化金融政策是文化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在促进文化经济和文化产业发展中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从这个角度上看,我国的文化金融发展具有政策推动和市场推动的“双推动”特征,在产业结构上也整体推进,具有整体构建的特征。
《金融博览》:文化产业是文化经济的一种形态,当下文化经济已经引起业界更多的关注。您认为文化经济建设需要什么保障机制和支撑体系?未来金融助力文化经济建设的主要关注点有哪些?
金巍:在当下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态势下,我们可以将文化生产的视野扩展到文化经济的范畴上,从更宏观的视角上理解文化发展问题。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命题之一就是如何建设文化经济强国。最近关于文化经济的讨论很多,包括从人文经济视角的文化经济学讨论。文化经济的发展需要多元动力体系合力推动,其中文化、科技、金融尤为重要,我称之为“三元动力结构”。以文化创新提升文化经济发展内涵,以科技创新提高文化经济发展质量,以金融创新完善文化经济发展体系。
我国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需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考虑未来金融如何助力文化经济建设的问题。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阶段的基本要求,文化经济发展和文化金融发展都需要转向高质量发展道路上来,而文化金融高质量发展是为高质量文化经济发展服务的。文化金融服务要关注文化生产的产品市场创新性,丰富文化供给,要关注文化要素市场,推动要素市场建设,要推动完善文化生产结构优化,推动文化产业链韧性和完整性提升,推动文化产业生态构建。当然也要关注文化金融自身的高质量发展问题,要能够提供持续稳定的有效资本供给,要有持续的创新力,要有体系完备性和生态稳定性,要具备较强的防风险能力。
《金融博览》:近期,北京市东城区、浙江省宁波市成为首批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您认为文化与金融合作如何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版图?
金巍: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文化金融已经成为极具特色的一种金融业态,与其他金融创新一道成为区域金融发展的重要拼图。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多个文化金融发展较有特色的城市,如北京、南京、深圳、宁波、杭州、上海。这些城市结合自身特点,积极推动文化金融发展,将文化金融进一步融入到了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经济建设当中。北京东城区和浙江省宁波市成为首批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正是文化金融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版图的重要标志。文化和旅游部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推进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提质扩容,计划“十四五”期间创建10个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文化金融发展较好的地区应充分利用这个机遇,推动文化与金融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
进一步推动文化金融融入区域经济发展要关注三个问题。第一,要切实推动金融服务文化产业。要推动文化产品供给和文化消费,为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做贡献。第二,要为区域战略发展做贡献。要将文化金融纳入到区域经济、产业、对外贸易乃至社会发展各个层面的战略规划当中,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经济,全面提升区域发展水平。第三,应积极参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及共同富裕战略等国家战略在区域层面的实施。
《金融博览》:您认为文化与金融合作发展的成果给其他行业、金融机构带来哪些有益的启示?
金巍:经过多年发展,文化金融发展为产业金融进步提供了新的样本,为如何服务实体经济提供了借鉴。金融服务文化产业是文化金融的基本命题,但这只是文化与金融合作发展的一个层面,我们还需要从文化经济的层面思考金融服务问题。通过文化与金融两界的合作,不仅要看到金融服务文化的方面,我们还能对文化如何赋能金融发展问题展开研究,也就是当下的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建设问题。多年来,我国学界加强了对文化金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们成立了国内首个文化金融学术交流平台——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常态化编辑出版“文化金融蓝皮书”,编辑出版大学教材《文化金融学》,成立专门机构研究文化金融相关问题,做了一些基础工作。我们将继续跟踪文化与金融合作发展态势,加强研究,总结经验,为文化发展和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更多的贡献。
本文首刊于《金融博览》2024年第2期 ,记者 刘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