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到这个世界,虽然不是自主的选择,但是既然来了,有没有一个价值目标呢?
人生折腾以快乐为核心,人在世上短暂的一生中,唯有快乐最重要。《圣经》中的《帖撒罗尼迦前书》告诉世人,最美好的人生“要常常喜乐”。超力给我们安排的人生折腾有苦有乐,但人生只有知识折腾的那一部分快乐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人生的知识折腾常常是苦多于乐。追求恒久的人生快乐,一方面要积极勇敢地投入知识折腾,充当折腾的“战士”;另一方面还要学会超越知识折腾,做一个脱离折腾的“超人”。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并不等于快乐。世俗的知识力量常会使人勇猛疯狂地投入折腾,导致加倍的不幸和痛苦。
考门夫人说:“有多少人能像鸟儿一般振翅飞翔!一般人的生活常被许多琐事羁绊,觉得自己永远不能飞跃,试探一来,就落入绝望或倦怠的深渊中。但是人的心灵不应被地上的事物束缚,它的领域海阔天空,不应受拘束,它的潜能也无可限量,不应被肉体限制。”因此人要快乐,必须超越知识,适时地脱离知识折腾,以审美、乐观、超常的心态去赏玩和参与折腾。
知识折腾与超越知识是人生的一大矛盾,同时也是两个对立统一的人生境界和最高的人生艺术,快乐的人生应该在这两个境界中来去自如,而不放弃任何一种形式,这就是《华严经》说的“于有为界示无为法,而不灭坏有为之相;于无为界示有为法,而不分别无为之相”。知识折腾是一种循环,超越知识也是一种循环,是返本归真的循环。究竟快乐的人生,不是单纯在世俗的知识折腾中循环,也不单是在超越知识的境界中循环,而是在两个境界中来去自如地循环,这就是易经法则所说的“居贤善俗”。在世入和世出两个境界中来去自如的关键是无碍,只有无碍才能做到无分别,做到自如,做到合二为一。如果分别我现在入世了,现在又出世了,这是住相、败相。吃喝拉撒、行住坐卧都是修行,我没有入世啊,我也没有出世啊,正如《华严经》所说“了达其性皆非性,不住世间亦不出”,才能叫自在如一、圆融无碍。
在世出世间来去自如,好像说起来极容易,我们是在凡尘俗世中生活,很难做到,很容易走偏。我们不离世间如何奉行中道法则,或者如何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我还是用举例和引述老子的话来讲。
我讲的超越知识,就是实现老子的无极道体“0”,就是佛家讲的“生心无住”;只要“无住”便是“0”,而一住相便是从“1”开始的“有”了,人生的麻烦全都出在一个“有”字上。比如一个少女,她属于“天地之始”,是无极道体“0”,这是一个珍贵的状态,你不能用“生男生女”、“生子失子”、“子多福多”等概念去言说她。这就是老子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她是常道啊,你怎么能够言说她呢?当她结婚后与异性交合,于是阴阳便出现,女孩产子后,她就从无极变太极,变成万物之母“1”,她的子孙便是阴阳“2”和“3”。女人与男人阴阳交合、生儿育女,一生二、二生三之后,可道可名的话题便是千言万语述说不尽了,这就是矛盾,就是知识折腾。那么这个女子,她还经常保持青春的道体,这就非常可爱了。她这个保持就是循环,就是返本归根的循环,就是“生心无住”。
在此我们会有一个惊人发现,造物主把人生最快乐、最美好的状态安排在青春年少阶段,原来它是与无极道体“0”天然吻合!道家、佛家修行,就是要归根复原,修回到青春年少以至婴儿状态,这即是《庄子》所说“齐生死,同人我”的境界。所以我们看到有些成年女子甚至老太婆,她在慢悠悠地循环——打“太极”拳,显示出不同一般人的幸福与快乐情态,无一不是因为有修行素养或天赐福分,青春气息还洋溢脸上,无论历经多少坎坷,这种青春气息依然像排毒一样排除其生活的沧桑,排除令人烦恼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就把矛盾解决了。
再如一个公司组织的诞生,这个组织根本不存在,那是无极道体“0”;有人产生开办公司的念头,他就是太极“1”;然后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他人,邀约他们一起创业,这时阴阳(矛盾)就产生了,发起人自己为阳,他人为阴,这是“2”;阴阳一产生,整个公司数不清的事业事务,即子子孙孙的阴阴阳阳便会缤纷出现,这就是“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我讲的矛盾折腾、知识折腾。这个公司发起人在“0”的无极状态时,没有什么可道可名之事;在“1”太极时,可道可名之事极少,因此道或不道、名或不名都无所谓。而当他处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状态,各种问题、矛盾、纠纷便会层出不穷,于是就言说不尽了,这就是矛盾折腾、知识折腾。那么不管这个公司所有的工作如何地阴阴阳阳、千头万绪、生生不息、问题百出,假如这个公司老板有最大的修行成就和天赐福分,他就会如老子所说的“复归于无极”,循环到“0”的境界中——办公司跟没办一样,他成了神仙,整天优哉游哉过日子,创业成了一种快乐生活。我的朋友李映颛先生就是这样,他做很多事、找很多钱,但是他拿得起放得下,他一出发,就超越知识折腾,“啪”一下循环转身,很快回到“0”的状态,让“二生三,三生万物”去折腾,他是“天上忽雷惊宇宙,井底虾蟆不举头”,因此过得优哉游哉。
我再说一个人,是伟大的梁漱溟一生中最佩服的人,这个人叫伍庸伯,是个军人,记录在梁漱溟的口述作品《这个世界会会好吗》一书中。梁漱溟说:“伍先生的价值很高,假如有人问我,你一生所亲自见到的、最佩服的人是谁?那我就回答是这个。”作为大思想家的梁漱溟,他还有个愿望和打算:“我有一个很重大的责任,就是替伍先生,把他的学问、为人介绍给世界,给后人。”这个一介军人伍庸伯,他有什么让伟大的梁漱溟佩服得五体投地呢?梁漱溟说:“有一次我们三个人一起去他的办公室,看他和李济深,同他谈话,到了中午了,他留我们吃饭,吃完饭,他就对我们三个人说:你们随便坐,随便谈话,我要休息,我睡十五分钟。他就坐在一个椅子上,闭起眼睛来就睡着了,睡了十五分钟就醒了。我非常的佩服,非常的惊讶,为什么?因为那个时候我经常闹失眠,失眠的人想睡睡不着,不想睡的时候又困,他说睡就睡着了,说醒,十五分钟说醒就醒。哎呀,我真是惊讶、佩服!这就表明他生活自主自如,真正能够把他的身体、精神很统一,很能自主,很能够自如,这个很了不起!”梁漱溟又讲了一个伍庸伯能够自主自如的故事。梁漱溟说:“后来到了抗战,他带着游击队在广东和敌人周旋,有一次到了某个地方。谍报来报告说有一部分敌人,可能三百人,和他自己身边带的人数差不多,从南往北过来了,就要到我们的地方,可能就是来打我们的吧?伍先生想一想,说不是,不是来跟踪我们、打我们的,我推想他的目的地是在那个地方。大家也就半信半疑,也以为他料想的对,但也不敢完全把握。他就对大家说:你们警戒着,我要休息休息,因为他身体不是太强。那地方在乡间,县城外边有一个高的台子,是预备过春节过年演戏用的戏台,上面有一个椅子,他说我要休息一下,他就休息了。大家这个时候,一方面是害怕敌人来,一位谍报说二百多人往这个方向来了,一方面也相信司令员的话,他不是来追我们,是另有目的,不过这个事情,谁也不敢断定,恐怕司令在上面休息,也不过休息休息吧,未必睡得着。有人到戏台上去看他,居然睡着了,睡得很熟。就是说,他提得起,放得下,普通人提不起,放不下。他是真正能够在他的生命上自主自如。这个学问不是书本上的学问,不是随便讲一讲、说一说的学问,这就是孔子的生活之学。”
梁漱溟佩服的这个伍庸伯,我也万分佩服,他在生死攸关的军事上也能自主自如、超越知识,这的确是非常了不起!可能孔子也没有这个本事,孔子为名为利周游列国,若丧家之犬、惊弓之鸟,也是不能自己的。我更觉得,伍庸伯表现为“孔子的生活之学”的人生姿态,更像是佛家的智慧之学,这里边有佛家的出离情怀,有佛菩萨的加持之力,才有儒家的入世不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