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珉:矛盾,循环,平衡(揭示人生真相)——信与不信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社会诚信度降低了,但我不这样看。我们首先要明确看问题的角度,如果是多数人认为少数人不讲诚信,那么多数人还是讲诚信的;如是少数人认为多数人不讲诚信,那说明社会上并不存在普遍认为诚信度降低的问题。其次,从比较本质的方面看,现代社会是一个和平安定、物质充裕、精神丰富的社会,那么相比战争、相比物质匮乏和精神被严格控制的环境,诚信度肯定是极大提高了。从市场供需的角度看,如果这个社会普遍缺乏诚信,那说明这样的社会生活并不是太需要诚信。那么从社会对诚信较低的需求来看,诚信就显得过剩了;一开始过剩的话,诚信度自然就提高了,但紧接着诚信就会降低供给,降低供给就自然会显得诚信不足。比如你到法院打官司,如果越相信法律、越相信法官就越吃亏,你去找关系,关系到位官司就赢了,那你干嘛要去相信法律、法官呢?一个社会想要增加民众对法律、法官的诚信供给,就得提高司法系统对诚信的需求。比如让不相信法律、法官的人吃亏,让找关系成为无用之举,司法系统需要诚信了,人们就自然会增大诚信供给。

在一脉相承的中国文化生活中,我们还要看到一个有别于他种文化生存的特殊问题,就是礼貌高于诚信的价值。比如上级规定,下级招商引资的任务是签约资金十个亿、到位资金一个亿,那么下级玩个假签约,十个亿的任务就完成了,甚至“到位资金一个亿”也可以玩假。总之下级不会让上级的规定落空,他不会让上级难堪,也不会让自己难堪。在西方人看来,这是违背规定(法治)的,但在中国这是一种礼貌,是德治、人治的礼貌。比如规定春节放假从初一开始,大年三十除夕这天竟然不是假日,法治观念强的人会感觉很奇怪。但立法者知道,大年三十这天绝大多数人不会认真上班,因此不放假也等于放假,那你还规定它为假日干什么呢?而且不规定为假日还可以多得一天假日啊!所以中国的“法治”,它有时是以十分人性、礼貌的“做假”和“潜规则”为前提的。以诚实信用为前提的法治是普适的法治,以人治和非诚信为前提的法治是中国特色的法治,这是特点,但不能说是缺点。

看待诚信问题,除了用供求关系说明,我还有个重要观点,就是前边说的矛盾法则。其实供求关系也是矛盾法则的作用,供求双方永远是一对矛盾。供大于求出现了矛盾,于是就减少供给或增加需求,这个减少和增加就是循环,通过循环,就会实现了供求平衡;相反求大于供出现了矛盾,就减少需求或增加供给,这个减少和增加也是循环,通过循环,就会实现求与供的平衡。但平衡终究会被打破,于是又出现矛盾,又出现循环,又实现平衡,所以宇宙人生的最高法则是矛盾、循环、平衡。

诚信和非诚信的关系,本身就是一对奥妙无穷的矛盾。有时有些最不诚信的人,他其实是最诚信的;而有些最诚信的人,他其实最不讲诚信。这是在个体上的矛盾表现吧,在任何一种人际关系中都不可缺少,因此不能执著一端来说话。两千多年前,有人对释迦牟尼说:“悉达多,我什么也不相信!”这就是执著一端来说话了。但释迦牟尼并不执著一端来批评此人,佛陀笑着说:“你不是信了‘什么也不信’吗?”可见在佛家来看,“Yes”和“No”都是执著,佛家是要破这个执著,释迦摩尼最早修行开悟,起点就是体认到了不执著两端的中道。佛家讲空性,但又强调“不空”,不空就是没有完全诚信的社会,也没有完全不诚信的社会,这种境界是“真”,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从果向因”看,即从佛世界看人世界,看到什么呢?看到了一个矛盾的世界,这就是人世界。那么佛家强调解决矛盾的循环大法是修行,经过修行,那就是“从因向果”看,即从人世界看佛世界,看到什么呢?看到矛盾解决了,两个世界合为一个世界,达到开悟境界,就是佛家说的“理智不二”。唐朝慧能大师在著名的《坛经》中,提出“出入即离两边”的修行境界,前提也是承认凡尘俗世是个矛盾世界。上世纪末,我认识到佛法大道是人间最重要的真理之一,就迫不及待地想告诉人们,生怕世人不相信;本世纪初,我体悟到佛法大道是人间唯一真谛,却并不急于告诉人们,唯恐世人都相信。都相信或都不相信,这是两种极端,我害怕这两种极端的出现。然而事实上,世人并不会都不相信这个“人间最重要的真理”,也不会都相信这个“人间惟一的真谛”。我那种“生怕世人不相信”和“唯恐世人都相信”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我完全放下这个“心”来,是在悟觉人生折腾的矛盾法则之后。前边说到,人生的内容和意义是折腾,折腾的最高法则是矛盾、循环和平衡;如果人们都相信或者都不相信某个“真理”,那么人生、社会就折腾不起来了。超人力量规定,世上的任何“真理”,绝不允许所有人都相信,也不允许所有人都不相信。所有人都相信和所有人都不相信,就会造成人生、社会没有矛盾和斗争的状况,那么人生就是一场“空”了。

有人给历史下了一个定义,说“历史是一部颠来倒去的书”,这与胡适所说“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女孩”,是差不多的意思。这部可爱的“书”,与这个可爱的“小女孩”,有两个含义。其一,历史本身是颠来倒去的,为什么呢?超力规定,有人相信这个,有人相信那个;此一时相信这个,彼一时相信那个。相信“这个”和相信“那个”的人们之间和人自身,永远都充满着矛盾和斗争,这样人们之间和人自身,就会狠狠地进行着颠来倒去的“讲—吵—打”折腾。颠来倒去就是在矛盾中循环,通过循环来实现平衡。由颠来倒去的人所创造的历史也是颠来倒去的历史,只有颠来倒去的历史才是平衡、流畅和真实的历史。

其二,由于活生生的历史已经藏在过去的时空格子里,因此世人折腾的历史只是“书”的历史,只是形式为“书”的历史资料,或其他的“载体”历史。超力规定,有人相信这个“书”,有人相信那个“书”;此一时相信这个“书”,彼一时相信那个“书”。孟子幸运捡得一句泄露天机的话:“尽信书不如无书。”但是孟子理解肤浅,只在方法上做文章,以为这句话的意思是:求得真知不能只凭书本,还要联系实际,思考文字后面的原意。其实超力规定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们都相信“书”的话,就折腾不起来了,因此还不如“无书”的好。世间任何“书”,即便字字珠玑、句句真理、一句顶一万句,也只能让一部分人相信,而另一部分人则不会相信,这样他们才会像疯子一样,展开颠来倒去的“讲—吵—打”折腾。所以人生、社会折腾的重要内容,就是折腾“颠来倒去的书”。例如《达·芬奇密码》这部世界畅销书的出现,就使一些人怀疑宗教,又使一些人坚信宗教,使一些人反对宗教,又使一些人拥护宗教,这样他们之间就讲、吵起来了,人生又增添一个新的折腾内容了。其实他们折腾的是一部“颠来倒去的书”,并不是真实的历史;真实的历史写在超力掌握的灵性天书中,它藏在过去的时空格子里,远离人世,只有先知和修行得道的人才能读到,并且真正读懂。

人们折腾历史,主要是个信与不信的矛盾折腾。但信与不信并非是平列的、一半对一半的。为什么?一个社会要倡扬信的一面才是,用当代哲学的术语讲,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和支配矛盾的次要方面。中国易经文化有个简洁地道的说法,叫阳统阴,我比较喜欢这个说法。

在我看来,信与不信的问题,与三世因果也有关系,并且这个关系很密切。信与不信既是今生的“债权”、“债务”关系,也是三世的“债权”、“债务”关系。比如前世我不信你,因此今生你不信我,这就扯平了,这是报应。可是我不知道这个因果报应关系,我又反过来不信你,就是欠债造孽,来世你又不信我,又是报应,恶性循环啊。要把这个束缚人生的锁链断掉,所以道家、佛家提倡修行,修增上缘。修行就是断掉恶性循环的种子,就是老子讲的“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才能树立起行善的道德,并且断掉不善的恶性循环;守信的人我信任他,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才能树立起守信的道德,并且断掉互不信任的恶性循环。所以和谐社会需要人们修行增上缘,不管你欠不欠我,我把债权、债务全部撇开,我奉献与你,但不要你回报我。曹操打败敌人后,在敌人那里发现自己不少部下通敌叛国的记录,有人建议根据这个记录,将通敌者一一清出斩首,但曹操却命令一把火将这些记录全部烧掉。所以曹操这个最不讲诚信的人,他有时却又是最诚信的,而且这是一种极高的智慧,最高的智慧就是“放下”,断掉冤冤相报的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