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言:关于中国古典哲学在世界文明史中的地位问题、关于具体落实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问题,学界急需加快进度把思维焦点集中到《智慧论》上来,因此,特别为《智慧论》增加几段“题记”,希望重视。
题记:05
人的科学思想和智慧有一种基本思维平台,它是由三个“对立统一”范畴组成的:时间与空间、物质与意识、信息与响应。
一切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以及哲学和社会科学均离不开在人脑基本思维平台上展开。没有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就没有物质时空感、历史时空感和生命时空感,也没有形象思维能力,更没有后来的数理逻辑方法。没有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人等同于其他动物,人的一切便只有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感应性和纯粹物欲性。没有信息与响应的关系,时间与空间、物质与意识就会丧失科学联系,自然与社会是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不能成立。当代哲学家清醒意识到,上世纪科学思想的进步是在“信息”概念产生之后才能确认层次分明的“系统论”思想,是在维纳的“信息”概念被他发明之后才能接续诞生“控制论”。
——作者
题记:06
哲学没有理由去解说宇宙无限的总体结构,更没有理由把并无科学依据的所谓一明一暗两个“平行宇宙”视为正确世界观。辩证唯物论的世界观方法论才是当代青少年应该整齐扣好的“哲学第一颗纽扣”。
首先,道法自然描述物质世界:客观性统一性(自在法则、源起终归法则、向心引力法则内含离心力边缘化法則),对应性矛盾性(万物对应法则、矛盾组合法则)、运动性联系性(运动法则促成互联互通的普缘法则)、无限性阶段性(运动时间无限法则、时间阶段性法则、运动指针一维法则)、系统性层次性(整体法则、序列法则)。其二,中西融合的辩证法:从朴素阴阳辩到对立统一定律、从郑伯克段谋略到质量互变定律、从“反者之动”到否定之否定定律,从“无为与有为”、“天道与人道”等中华对应概念到“原因与结果”等西哲六对范畴。其三,意识起源七段论与认识论实践论总长河。其四,为人类科学思维奠基的三大基础平台:物质与意识、时间与空间、信息与响应。其五,思维规则包括直觉逻辑、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这就是:与中华哲学之根相融合的辩证唯物主义升级版。
——作者
题记:07
欧洲文明中心主义所宣示的“科学思维”最早源于古希腊三贤的诘问学、理念学和概念学,一直发展到现代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分析”,最终也未能容纳人类哲学本体的一半内涵。比如“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曾被西方哲学长期忽略其作为科学思维基本平台之一的作用。要么物质支配一切,人唯有生物感应性和纯粹物欲性;要么意识支配一切,一切物质存在和实力存在均取决于人的感知和意识。显然两种偏颇都违背科学思维。及至“人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种最基本的科学发展观问题,本应是哲学必须清楚回答的个体人生观和人类整体发展观、命运观问题,也从未见占有欧美哲学史一席地位。
维特根斯坦之后,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几乎被西方哲学删除。而异化的资本无度扩张的“争霸哲学”则占据了西方价值观的主导地位。不禁要问:你称霸到极致极限,是要终结有色人种的命运?
——作者
题记:08
辩证唯物主义把哲学认识论视为从意识起源、到实践发展、再到认识积累的一条总长河。在这条“总长河”中,马克思恩格斯汲取了古希腊三贤的科学思维,也从贝克莱和费尔巴哈各自偏激立场中、从康德触及知觉以外的无限思维中、从黑格尔概念辩证法等人类五千年哲学思想中汲取了合理内核,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它一旦与中国朴素辩证法和老子、孔子天道与人道的哲学思想相融合,即为构建人类完善的哲学体系奠定了基础。
在这条“总长河”中,你会发现如若单纯崇拜古希腊三贤或单纯崇拜王阳明“心学”……都将违背“物质与意识”、“认识与实践”在互动发展的“总长河”中应所体现的辩证法规律。先贤都有自己的历史定位,但在认识论“总长河”中,究竟是谁为人类打下了比较完备的科学思维基础呢?
——作者
胡志平,2023年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