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石龙 自然地质与历史人文奇观


 洛阳石龙 自然地质与历史人文奇观

       6月13日,河南省地质研究院院长王建平一行,在伊川县委副书记马建民陪同下,到伊川县平等乡上元村慰问建档立卡监测群众和驻村工作队,对扶贫产业和地质文化资源天然石龙进行实地调研。

       8月7日,河南省地质研究院副院长张古彬一行,到伊川县平等乡上元村调研定点帮扶工作。在驻上元村帮扶的第一书记张庆国陪同下,他们来到上元村南的天然石龙现场,考察这个被誉为“天然第一龙”的地质奇观。

        龙是中国人所喜爱的祥瑞之物,从古到今一直被当做神物被崇拜。龙文化做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志,得到了世代传承和弘扬,在中华民族团结奋斗勇往直前的进程中,发挥着巨大的精神纽带作用。

       洛阳伊川天然石龙是1991-1993国家在伊川普查石油资源时发现的,编入《河南省洛阳市旅游地质景观分布图》(河南省地矿厅第一地质调查队)。

      石龙位于龙头沟沟壁,出露龙身石层实测长90.9米,高9.5米)的岩石层,石层恰巧为巨龙形象。石质龙身一波三折,自然蜿蜒,通体连贯,吻、牙、舌、眼、獠牙、角、身、足、爪、翅一应俱全,是华夏神州目前所发现的体形最大、龙形最逼真、年代最久远的中华石龙。特别是这个石龙与文献记载的“少典妃女登感神龙首生炎帝神农”紧密相关,对研究炎帝神农文化之根在洛阳有重要价值。

      世代相传,伊川平等乡上元村南,有一条弯弯曲曲犹如苍龙的黄土沟,名叫龙头沟,又称黄龙沟,有天然岩石形成的石龙,隐于龙头沟的沟壁。当年土改分地,石龙背上的土地,名字就叫石龙地。石龙腹部下有小庙叫黄龙圣庙。庙已不存,但庙基处发现有石头基础遗迹。

       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任普恩(曾任洛阳市市市长、洛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洛阳市政协副主席李振刚(曾任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和洛阳历史学会会长曹法舜,曾亲临伊川龙头沟考察,对石龙与洛阳炎黄文化与龙文化的关系十分重视,委托洛阳古都学会会员翟智高对伊川石龙进行专项调查与研究。伊川县文化旅游局发文件,批准成立“伊川中华天然石龙旅游景区筹备委员会”,负责伊川石龙研究保护相关事宜。邀请北京大学考古与环境学系博士生导师夏正楷先生率博士生赵春青等到洛阳伊川龙头沟对天然石龙作考察。

        据调查,龙头沟全长4.5公里,长(常)水源头为龙泉,不远处有二十多丈长的岩石层,石层恰巧呈巨龙形象。石龙附近,发现有西汉时期空心砖模印的“人龙和谐图”,在龙的后身上有一个小人,形象的表达出人与龙的亲密关系。在石龙对面南沟沿望龙台,出土有按规律摆放的石器,这些石器的年代久远,似为先民祭祀天然石龙的遗物。

       1994年10月,“全国夏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洛阳召开,专家们对伊川石龙很重视,听取专项汇报。11月20日,《洛阳日报》报道“伊川发现巨型天然石龙”的消息。

       新华社派记者实地考察伊川石龙,1996年2月12日,新华社播发了高级记者王兆麟关于洛阳天然石龙的报道,全文如下:

  “河南伊川发现巨型天然石龙”。

       新华社郑州2月12日晚报专电,由自然沉积岩形成的巨型天然石龙,不久前在河南洛阳龙门石窟西南26公里的伊川县平等乡大莘店村被发现。

       这个石龙位于大莘店村龙头沟的沟壁上,是洛阳古都学会、易经学会的研究人员在这里进行古地名、古文字研究作实地考察时,清除杂草尘土后,并作多角度观察时发现的。石龙对面南沟沿上有望龙台,台上石碑刻有‘龙头沟内龙泉佳,九里土沟有石龙’的诗句。

       经测量,石龙露出部分长约90.9米,高9.5米,石质龙身通体连贯,龙吻大张,上下各有六颗天然石头组成的龙牙,龙鼻上扬,前方有两棵椿树作龙须状。龙眼轮廓分明,斜状石岩恰好组成龙角,石质龙身线条全由自然地壳变化形成。龙身后脊上有翼状石层显露,似为龙翅,龙的后尾尚埋于黄土之中”(《新华社地方广播稿》1996年2月12日)。

        同一时间,全国的晚报和港、澳、台的媒体迅速转发新华社的报道,台湾的短波电台在丙子年春节前夕连续多次播发“大陆洛阳附近发现巨型天然石龙”的报道,石龙的喜讯传遍了海内外。

        2000是世纪龙年,文化部文化艺术司和人民画报社特邀伊川天然石龙照片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参加“中华龙脉书艺大展”,受到海内外各界友人的好评。荣获文化部2000年世界华人艺术展获佳作奖,载入《世界华人艺术精品典藏》

         伊川石龙与古籍文献中记载的“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以火德代伏羲治天下”。“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巳,有娇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正妃,游华山之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始教天下种谷,故人号曰神农氏”紧密相关,是佐证炎帝神农诞生于洛阳的可见实物。使过去关于炎帝神农诞生谁也说不清神龙首是什么?到底在哪里?得到令人信服的解决。这个关于华人人文始祖炎帝神农的研究,从历史文献记载到石龙与炎帝神农关系的研究,给出了全新的解读,是中华文明起源和炎黄文化研究的重大创新。在研究的同时,天然石龙的保护得到了伊川县县委、县政府的重视,2008年发文列为伊川县文化八景重要组成部分。

        印度尼西亚华文《好报》在习主席到印尼访问期间,曾以《在那神圣的地方》,十二期连载关于洛阳天然石龙的报道,使海外华人对炎帝神农诞生地洛阳有了全新的了解。

       关于洛阳石龙与炎帝神农诞生与洛阳的研究,最贴切的佐证了习主席所讲的“我们叫龙的传人”。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2017年2月8日下午,与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和夫人梅拉尼娅共同参观故宫前三殿。

  在参观完故宫前三殿后,习近平向特朗普介绍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他说,文化没有断过流、始终传承下来的只有中国。我们这些人也延续着黑头发,黄皮肤,我们叫龙的传人。(据央视新闻 2017年11月8日)   

关于洛阳石龙与炎帝神农诞生与洛阳相关的研究,

        洛阳社科联核心期刊《洛阳月谈》(1997年第七期)。发表洛阳古都学会翟智高的论文:《炎帝神农诞生地寻根》文章认为:历代史料记载少典妃有蟜氏女安登感神龙首生炎帝神农,以前谁也说不清神龙首是什么?到底在哪里?有人甚至说“龙的传人”仅是虚构的神话而已。文献记载炎帝神农氏的母亲有蟜氏安登,在“常羊”游玩时看到一个巨大的神龙首,激动万分,竟有所感,后来生下儿子,长大后有盛德,教民种五谷,发展农业,尝百草,创中医中药,称为农业之神。常说的“炎黄子孙,龙的传人”,起源自这个传说。

       过去将炎帝神农氏诞生之地附会为陕西宝鸡或湖北、湖南、山西等地,但这些地方均无“神龙首”之实物,使用不同来源的资料,矛盾且相互抵牾,降低了这些地方作为炎帝神农诞生地的可信度。

       少典妃有蟜氏女安登感神龙首生炎帝神农的地方,位于“华山之阳”伊川县龙头购,巨大的石神龙首实物吻合历史文献的记载,佐证神农文化源头在中原的河洛地区。

    《辞通》引用《竹书纪年》的记载:“炎帝神农氏,其初国伊,继国耆,合称,又曰伊耆氏”。

       “初国伊”的伊,即现在的伊川县,古有“伊侯国”之称,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有“中牧于伊侯”的记载。

       《周礼·职方氏》载:“河南曰豫州,其山镇曰华山。”郑州大学郑杰祥研究认为,这个华山不是西岳华山,而是熊耳山伊洛河之间的华山,称为“岳顶山”,即宜阳的花果山,是有熊少典氏和有蟜氏活动区域。据《大清一统志》云:“岳顶山,在宜阳县东南,峻极,不可攀跻,由龙屋至山顶六十里,又西为花果山。”炎帝族以岳山周围为中心,披荆斩棘,开发山林河谷,努力发展原始农业生产。

       《山海经· 中山经》:“中次六经缟羝山之首,曰平逢之山,南望伊洛,东望谷城之山,有神焉,其状如人而二首,名曰蟜虫,是为螫虫,实惟蜜蜂之庐”。有蟜氏当是崇拜蜜蜂的氏族部落。长期与少典相互通婚。

      《帝王世纪》载:“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其先即炎帝母家有蟜氏,世与少典氏婚。”、2000年2月28日,中央统战部出版《中华龍源流文化》一书。伊川天然石龙春夏秋冬四季实景彩照,刊登在这本书的彩板首页,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称赞。该书第四章“龙的奇迹”中指出:“要强调一点的是,伊川石龙所在地域,正是黄河流域文化区的中心,是中原龙源的腹地。在这里出土的还有大量距今八千年的裴李岗文化器物,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至夏、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存也十分丰富。我们认为作为中华龙文化源头之一的濮阳一带和伊川天然石龙的发现,会为我们追溯龙源提供更多的依据。沉睡几千年的天然石龙作为龙乡的奇迹它将同出现在中华大地上的龙纹一样,激起人们景仰和自豪,并将同祖国的山川一样永存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发表洛阳师范学院院长杨作龍的论文《河洛上古历史文化考论》,以自己亲临伊川常羊龙头沟实地考察的结果,确认伊川石龙即是“少典妃女登感神龙首而生炎帝”的源头:近年学者们在伊川县之龙头沟发现了巨型天然石龙,据介绍,龙头沟全长4.5公里,沟中有水,常年不息。长水(常水)源头的龙泉,不远处有二十多丈的岩石层,石层下恰巧为巨龙形象。石质龙身通体连贯,吻、牙、舌、眼、獠牙、角、身、足、爪、翅,一应俱全,龙头朝西,尾向东,呈伏卧腾飞状。此长水,据《水经注》之伊水称:“长水出新城西山,东流注于伊水”。长亦念常,地名有常川。其地又称牵羊坡、羊架坡,故世传为常羊坡、常羊山。并认为此常羊即女登感神龙而生炎帝之常羊。王大友先生在《三皇五帝时代》一书中亦主此说。笔者亦到伊川平等乡大莘店之九龙沟考察过,巨型石龙此言不虚,相信在布满植被的上古大地唯有石龙突显,定十分壮观

④、《洛阳日报》(2023年6月27日)发表郑贞富先生《炎帝与神农王朝》一文:炎帝神农涎生于洛阳:

   “从炎帝神农氏起,中国进入文明时代。炎帝开创了农耕文明、礼乐文明,建立了强大的神农王朝。神农王朝的统治中心在河洛地区,统辖区域是黄河中下游。神农王朝历经十六世君王。

炎帝生于伊洛间

       宋人罗泌《路史·炎帝纪》云:“姓伊耆,名轨。一曰石年,是为后帝皇君,炎精之君也。母安登,感神于常羊,生神农于列山之石室,生而九井出焉。炎帝长于姜水,成为姜姓。其初国伊,继国耆,故氏伊耆。”又转引郑玄《驳异义》云:“炎帝姜姓,太皞所赐;黄帝姬姓,炎帝所赐。伊,即伊尹之邦;耆,即文王之所伐者。”

      关于炎帝的出生地,文献记载很多。《帝王世纪》:“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之女名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

      少典氏,又称有熊氏,活动的中心在洛阳熊耳山,少典国君娶了有蟜氏之女任姒,即女登、安登。她“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

     “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这里提到了常羊山和神龙首。常羊山在伊川,这里与羊有关的地名很多,如邵雍《十八日逾牵羊坂南达伊川坟上》的“牵羊坂”等。牵羊坂附近,有龙头沟,沟内有巨型天然石龙。石龙长九十余米,高近十米,形状与1987年濮阳西水坡遗址出土的远古蚌塑龙很相似”。

     伊川常羊山龙头沟的石龙,龙头特别逼真。关于炎帝神农诞生与“神龙首”相关的史籍文献记载,摘录如下。

一、《春秋纬·元命苞》记载: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之于常羊,生神农”

二、《帝王世纪》:“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巳,有娇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正妃,游华山之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始教天下种谷,故人号曰神农氏。”《太平御览》卷七八引《帝王世纪》:"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之女名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

三、《宋书·符瑞志》: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山,生炎帝神农。”

四、《路史·后纪三》:“炎帝神农氏,姓伊耆,名轨,一曰石年,母安登感神于常羊,生神农于烈山之石室。”

五、《伊川击壤集 自悯》(宋 邵雍)诗句:“陆海卧龍收爪甲,云山胜处追寻偏。春雷惊起千年蛰,笔下苍龍自往返(石龙所在地称卧云山。邵雍墓在石龙正东三公里)。

        诸多历史文献资料中,载有“少典妃女登游华阳,感神龙首于常羊,生炎帝神农”。这个常羊,读为(尚阳、上阳),过去伊川有常川乡,读为上川。

        “羊”指古城岭和上元石龙岭,古城岭称“牵羊坡,见于北宋邵雍的《伊川击壤集.十八日越牵坡南达伊川坟上》。上元石龙地区名(卧云山),有羊驾坡龙山岭。邵雍的诗中有《伊川往复过龙山,每过龙山意且闲。莫道移人不由境,可堪身著利名间》。《陆海卧龙收爪甲,云山胜处追寻偏”等诗句,邵雍墓园“安乐佳城”位于石龙正东方三公里。

邵雍讲学于家的安乐书院,位于石龙东南方三公里。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博士生导师、著名民族考古学家李仰松先生对洛阳伊川天然石龙给予很高的评价:“龙,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有其深刻的内涵和历史背景。如本地(伊川)发现的天然石龙、查海出土的巨型石块堆砌龙、濮阳出土的蚌塑龙、黄梅出土的卵石摆塑巨龙,以及我国历代文献所记载的各民族神话、传说中的‘龙’等等,它已形成了我中华民族古今信仰、团结奋进的精神支柱。天然石龙的发现,更加显示了中原龙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风采。”(摘自2001年6月16日来信),李仰松先生为伊川天然石龙题词:“石龍騰飛中華志,古今敬仰民族魂

        伊川中华石龙旅游景区筹委会将龙头沟和石龙周边土地流转承包,用水泥杆和钢丝围栏网,修砂石路,置看护房、打窑洞、通水电、埋管道,植树木。经多年精心管护,天然石龙得到有效的保护,龙头沟石龙段从昔日光秃秃长不住树木的黄土沟,如今变成了林木茂盛、生态环境大为改观的龙源仙境,得到前来探寻炎帝神农母女登感神龙首胜景人们的由衷赞赏,也为进一步开展研究和规划石龙景区未来的宏图奠定了基础。

      上元,尚阳,常羊,就是平等乡的上元村,是一个神秘的宝地,是“陆海卧龙伏卧欲腾飞”的地方。

       上元村南龙头沟的石龙,是远古地质变迁形成的近百米长的天然石龙,列入河南省地矿厅编制的《河南省洛阳市地质旅游景观分布图》。这个石龙奇观很神奇,人们到现场映入眼中的是一片乱石岩层。但用照像机或手机看,石龙特别逼真。既是自然地质奇观,又是历史人文景观,天下独有。尚待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