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再起时,Chat是场景的本质


 2023年8月6日,一年一度的立秋演讲「新物种爆炸·吴声商业方法发布2023」,在751·D Park北京时尚设计广场97罐举行。第7届新物种爆炸主题为「风再起时」,场景方法论提出者、场景实验室创始人吴声表示,2023场景品牌开启「对话」新周期,以6个对话线索,系统讲述新物种更本质的创新力量,并发布2023新物种5大预测。

新物种爆炸2023圆满落幕后,我们收到许多对大会内容的独到见解与深刻洞察。今天,「吴声造物」特别分享资深出版人卢俊先生的一篇文章,一起听听「连续多年写大会思考」的他,对「新物种爆炸2023」核心认知的新鲜解读。

 

 

01.

 

 

2023年8月6日,如约参加主题为风再起时的「新物种爆炸·吴声商业方法发布2023」,风不仅再起,而且风刮得正紧。事实上,AGI的风潮已经席卷全球,而人工智能时代的浪潮其实早已到来,只是,今天似乎到了一个通用人工智能颠覆互联网时代的岔路口。能不起风吗?而且这可能是一场真正的飓风。

 

我记得早在阿里和京东鏖战的巅峰,二者可能都没预料到颠覆者是拼多多和抖音。前两者曾经不约而同地笃定互联网连接红利进入尾声,江山尘埃落定的时候,绝没有想过互联网下半场的剧本如此刺激,而这种刺激比他们当年的崛起要刺激得多得多。看清其中趋势的人,总是在所有玩家惊叹自己眼拙,行动迟缓的时候,早已作出了判断,而且是精准的要素和路线图的判断。与其说这是商业趋势的预判,倒不如说是一种商业洞察方法论。这也是每年我雷打不动要奔赴吴声商业方法发布现场的真正原因。
很多人说难懂,事实上好懂的都是常识和故事,难懂的通常是挑战和创新;很多人说新物种死伤惨重,事实上「死伤」是新物种的宿命,也是新生汹涌的另一种表达。未知死,焉知生?如果只分享安全与所谓正确,本身就是对创新精神的最大误读。
今年新物种爆炸·吴声商业方法发布有一个最大的背景,就是AGI的风起云涌,它几乎是今年上半年科技和商业领域唯一的炸裂话题。然而通用人工智能和商业趋势的合流,到目前为止仍然众说纷纭、扑朔迷离,然而越是看不清的时候,越是需要清晰的定见,方显真正的洞察智慧。
以ChatGPT为代表的AGI崛起,似乎隐喻了传统互联网时代的终结可能。回望过去几十年互联网的大多数企业,无论是社交媒体,还是电子商务,无论是外卖团购,还是本地生活,无论是互联网金融,还是搜索引擎……其经济模型的本质还是渡口,说白了是流量的聚合和分发,以GPT为首的通用人工智能把信息的连接迭代为端到端的交付,迭代为一种基于行为的解决方案,其背后是大模型带来的理解、推理和预测能力。这也是吴声在分享中反复提到的「对话比连接更重要」的核心主旨,表面上看起来,Chat是个简单的对话聊天,实际上「Chat」所隐含的「对话」的本质,绝非聊天和寻常对话那么简单。
可以说吴声之所以把「对话时代」提出来,正是因为,Chat的本质是交流、交互和沟通,而这一切又是共识的根基。只有共识,才会构成真正有效的场景,而场景商业方法是吴声商业方法论的内核和底层逻辑。我记得吴声在演讲中引用了ipod之父托尼·法德尔的一句话:「为什么」是产品开发中最为关键的部分,是必须首要考虑的问题,而非「是什么」。这里的为什么就是「对话」背后隐含的消费者动机,场景理论的本质是通过上下文语境关系去挖掘、呈现、提示和加强「动机」,这也是我多年来反复强调的「场景」的本意并不是一种时空组合,也不是简单的情境,而是基于动机挖掘的「上下文语境关系」。

 

再直白一点地理解就是,商家通过「对话」理解用户「我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我要什么、不要什么」的一种洞察商业方法论。只不过,过去的场景方法,都在努力满足用户的「一种被普遍需求的情感价值」,这种最大公约数式的需求洞察,可以说是场景方法1.0版本解决的关键问题。而今天的时代,已经具备了场景新纪元的真正可能。在下文,我会基于这一点展开说明,吴声新的场景方法论如何满足「个性化规模」时代的出现。

02.

 

这也正引出了我今天这篇观后感和演讲评论的核心观点:Chat是场景的本质。如果看过演讲的人,稍微细心一点就会发现演讲的主体「场景品牌以对话发现商业新线索」的六个「新概念」,这六大部分诠释的副标题其实已经明显昭示了「对话」的关键意义所在:新出海:价值观对话;新智能:场景对话;新下沉:即时对话;新审美:观念对话;新社群:微观对话;新效率:创造力对话。如果没有看演讲的,可以去「吴声造物」公众号看演讲全文,值得反复揣摩和思考,看得越多,收获就越深。

 

那么为什么「对话」那么重要呢?本质的问题还是「对话」是商业机构有机会抽象用户真实需求动机的核心数据土壤,换言之,简单的连接,拿到一个用户ID,进一步拿到用户的电话住址,乃至进一步用各种定量标签定义客户的兴趣喜好和消费能力,这已经是古典互联网公开的商业逻辑。事实上,它的信息和数据颗粒度,已经支撑不了今天的商业竞争杠杆。而且,过去互联网的商业和经济模型本质始终脱离不了「渡口」和「流量池」模型。然而,随着互联网赋能个体的技术的进一步纵深演化,这个模型正在悄悄失效。

其实,我们只需要简单地打个比方就能明白,比如一家餐厅或者一个消费品牌。从目前来看,这些商家已经深陷「渡口」商业模型的困境之中,他们已经不得已地被互联网信息分发「渡口」深度绑架。本来都寄希望于依靠「渡口」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最终不得不每家餐厅都背着「渡口」的负担在艰难度日。然而事实上,最终没有真正的赢家,因为商家、平台最终的流量费用,终究化为消费者的成本。一个表面上「多赢」的「谎言」,最终被「多输」的事实所揭穿。

 

但是,当出现ChatGPT陪伴式的通用人工智能之后,过去的那种「渡口」逻辑可能要瓦解了,尽管这并不意味着餐厅和品牌商家以后要脱网了,但是大概率他们可能会通过向 AI 提出需要解决的业务问题,来生成基础模板式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并根据基础模板进行持续优化,最终找到自己的出路。而且,他们的诉求和沟通,其实也是被无限的开放的AI深度识别到,并形成高效对接的个性化需求数据接口,从而可以根据其他任何用户的 AI 发出的精准需求进行深度匹配。

 

而且这种人机交互,正在涌现一种新的智能叫「人机智能」,这是1.0版本的人工智能不具备的新智能推动力,这也是我在2020年新物种爆炸演讲评论中提及过的一个关键认知:人机交互所催生的「灵长类人机智能」的产生,也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AGI的崛起,其实本质是基于对话的内容算法崛起。而订阅和会员,是内容算法的结果,对于企业来说是更加开源和广阔的用户入口,所以,可以有理由相信这个基于「对话」的商业模型,将彻底颠覆基于「连接」的渡口模型。

这也就意味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再也不需要被过去的「渡口旧流量模型」绑架了,再也不用交纳平台的技术服务费和推广费了。只要足够有特色,做好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就能通过通用「人机智能」获得适量需求匹配的生意,只要你是有特点的,有更多优势标签的,只需要做好你自己,自然会有生意找上门,而且大模型算法完全不需要从中抽成,因为商业模型一旦发生逆转,其背后的机制就会自动抑制「人机智能」的作弊动机,因为它收取的是20美金的用户订阅费。

大家可能会说,过去我根本不需要缴纳这20美金的成本,而且选择权还在我手里,我为什么要订阅呢?

 

其实,你被名义上免费使用很多应用,甚至长期被补贴在使用,但是他们从你身上每年赚走的可能远远不止20美金,而且因此,我们被迫下载了无数应用,成为了我们除了经济成本之外,最大的精力机会和时间成本。而如今只需要一个输入框,就可以解决你的几乎所有问题。我们古代有个关于「文曲星」的传说,其实这就是「人机智能」版的云曲星,它可能会让我们的解决方案成本直降90%。而这个新商业模式的诞生,可能正是目前所有的互联网企业最担心的所谓的「诸神的黄昏」。反而是那些用连接能力建立第一道护城河之后,又用傻功夫干了脏活累活的,比如京东,美团。他们的骑手、物流、供应链能力成了最后抵抗通用智能的最大筹码。

 

所以这么看,字节电商和本地生活与阿里电商以及美团本地生活的你死我活的斗争或许会戛然而止,因为他们有一天会发现再怎么打,也就是在一个20%的份额里内卷,80%的市场被降维打击的通用人工智能,在看不见的虫洞里悄悄偷走了。这个过程是一种真正的祛魅,没有什么真正神秘的东西,一切都是那么朴素,只不过这种经济模型,我还无法为他命名而已,这便是「风再起时」所明确指向的「风后面是风,天空上面是天空,道路前面还是道路」的深刻洞见。所以在演讲的开篇,吴声直接提出了场景品牌的新使命:建设对话界面,发明你自己。这是一个非常本质而朴素的认知,我们不需要等待被发现,只需要通过真正有效的场景去洞察用户,洞察需求,理解品牌,理解创新,理解用户,做好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所有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个本质核心展开的,这就是在发明自己。
03.

 

讲到这里,我们就能深刻地理解,为什么「对话」比「连接」更重要。实际上,这两者并不是一个对立的关系,对话是一种深度的连接,连接的「漫不经心」,远不及对话的「坚如磐石」,因为,消费者不是一个端口,而是一个有着多元需求的真实的人。真正的消费并不是被连接创造出来的,而是基于「对话」的陪伴,带来的「情绪远征」所产生的向极致去的心流效应。这是这几年吴声念兹在兹,不断苦心洞察的一次延续和超越。

下面,我将从吴声分享的6个核心单元,谈我自己的理解和收获,可能未必具有广泛代表性,但是,希望这个评论有助于大家更好地结合自己的行业,找到自己的收获。

 

第一单元:新出海。这部分的研究方法是「价值观对话」,结论为:不是模式和技术的输出,而是文化共建和本地价值的回归。我的理解就是,价值观的共识,是更高层次的商业方法,简单的技术和模式输出,已经不满足目前国际商业竞争的基本需求了,只有文化和价值观的融合才能释放商业价值的增量。过去不管是中国商业出海,还是海外商业输出到中国,首先是技术和模式的冲击,而文化和本地化尊重,只有在技术和模式红利消耗殆尽之后才会出现,但是新出海时代,技术和模式是基础,而文化和价值观融合是增量竞争力。这部分举出的案例包含了米哈游、名创优品、KUPU、Temu、SHEIN、TikTok、Cider,以及大疆、Anker、Insta360等企业。

吴声在这里提到名创优品的「全球化提案,本地化定制」,所谓全球化提案,也就是根据全球不同地区的消费诉求,在本地化定制中找到了更加优化的商业解决方案。实际上,这部分所提到的案例企业,出海的核心动力并不太一致,但是的确都已经把文化和价值观对话提到了战略的认知层面。事实上这里的所谓价值观对话,底层还是一个用户尊重的问题,也就是充分理解用户的心理动机,才能在他们的情感诉求里,寻求到商业的真正线索和机会。文化和价值观对话,是商业竞争向极致去的软实力。而且尤其在KUPU的海外双向直聘的案例里,着重谈到了AI系统如何结合本地化需求,降低雇主和求职者沟通成本,把人工智能在新出海单元的要素清单里,列为关键技术,这也让这个单元的表达,更加立体和饱满,或者说更加具有技术与文化的综合说服力。

 

第二单元:新智能。这部分的研究方法是场景对话,结论为:不是主动的技术堆叠,而是灵动的场景对话。智能和非智能的关键区别是能否识别隐性需求,所以,上文我提到场景理论的1.0版本解决的其实是用户的最大公约数需求的抽象和识别,而到了新智能时代,场景理论2.0提出的场景品牌就需要深层次去通过更多元的场景对话来记录、分析、识别和抽象出更多元的需求,所以就会出现,大颗粒数据解决「普遍需求」,小颗粒数据解决「个性需求」,所以个性需求是「灵动场景对话」的结果,加上如今的柔性供应链管理能力的大幅度提升,那么就会在此基础上出现吴声之前演讲里多次提到的「个性化规模」时代,也就是因为大部分个性需求都能得到尊重和满足,非标的单一sku满足的客户群体不大,但是有海量的个性化需求,重新构成了一种新的「个性化规模」时代。因为过去的技术和能力,真的做不到尊重每一个消费者,现在的新技术和新智能,完全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用户的个性化和差异化的需求。

 

所以,在此基础上去理解,就能懂得简单的技术堆叠只是在秀肌肉,脱离多元场景抽象出的多样性的需求的技术是无效的。因此,再强的技术开发也必须要在好的产品经理的引领下,才能把技术的力量发挥出来。这部分的演讲选择了OPPO Find N折叠屏系列、阿维塔电动车、三翼鸟等场景品牌案例,从智能手机到智能家居,佐证了真正的智能竞争力其实不是技术,因为技术很快就会被开源,被超越,只有灵动场景对话中暗含的情感尊重,才会产生有温度、有共情能力的消费商业机会。这也是智能科技公司尤其要注意的关键问题,别觉得自己技术豪横就可以独霸江湖,肌肉男搞不过谦谦君子,历来是个定论。
第三单元:新下沉。这部分的研究方法是即时对话,结论为:不是到流量洼地寻求增长,是去体验高地寻找共识。下沉和新下沉的区别在于下沉市场被真正尊重的程度,旧下沉是把下沉市场当韭菜,新下沉是把下沉市场用户真正当用户。虽然都是对下沉市场的一种开拓方式,但是有本质的方法论区别。过去第一轮下沉市场的开拓,真的是萝卜多了不洗泥,我们可以从很多第一轮下沉市场获益者的手段看得出那种不择手段以及涸泽而渔的嘴脸。而本轮新下沉,完全展现了新商家的新品质,所以这一轮下沉,用了更深入、更平等的、更及时的「对话」策略和方法,让各种消费体验变得更务实,让每个人的即时情绪得到了最基本的尊重。
所以这个单元吴声用小红书、蜜雪冰城、中环街市、NOWWA咖啡、usmile作为案例来佐证真正的普惠是专业精神注入生活日常的能力,说到底还是商业的明亮,理应照到每个角落。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商业,都需要对用户真正尊重,只有把用户的情感共识找到,商业的美好,方有用武之地,所以「对话」始终是寻求共识的关键所在。每一轮商业的崛起,其实都是技术和模式的快速扩张之后引发的牛鞭效应,当这个牛鞭效应到达尾部更宏大市场基数的时刻,真正的商业增量,才会显现出更大的力量。但是,大部分从业者,都会止步于风起时,而忽略了风再起时,他们始终认为风再起,已经来不及。事实上,任何时候,你只要忠实于用户,忠实于产品和服务的朴素价值,什么时候入局,都来得及,不是吗?

 

第四单元:新审美。这部分的研究方法是观念对话,结论为:不是潮流驱动的符号,是观念认同的载体。审美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我看来,审美是在秩序感和多样性之间的一次平衡,其实所有的审美迭代,都是新的多样性对固有的秩序感产生的一次冒险和挑战的再平衡。说白了,就是过去我们看某个东西很习惯很舒服,今天出现一个很特别的不一样的东西,打破了我们的习惯和舒适区,如果这个冒险冲破了固有观念,让更多人接受了,这会成就新一轮的审美迭代潮流。但是,如果冒险没有让更多人接受,这种突破就是一次先锋的小众的审美实验。上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审美新共识能力是不足的,因为,布朗运动的不规则性,所带来的胡乱冲击甚至导致整个文化圈整体在吐槽:娱乐至死、以丑为美的败落景象。但是所有的腐朽和衰落,一定意味着新生的机会。这个单元列举了良壤、花厨、路特斯、波司登等场景品牌,佐证了新的「人机智能」和新的数字化场景的抽象能力,把新审美共识的可能性大大提高,终于逐步找到了观念认同的载体。

吴声在这个单元提出了「科技美学」的概念,看起来很酷,但实际上说白了,还技术让商业更容易尊重每个人。而这里的尊重不等同于迎合,因为技术让商业审美具备了快用户半步的精准可能性,这也是去年吴声在演讲中讲到的「品牌确定性时代」的真正含义。过去所有的成熟品牌,其实在创新上都是投鼠忌器的,而现在的技术能力至少让他们可以按照一定的频次和节奏去颠覆自我,抛弃既有名利,表达和发明新的自我,这是吴声在这次演讲中讲到的所谓的「数字时代的无用之用」所提倡的。实际上,所有的无用之用,并不是真正的无用,而是从当下和过去来看,某个小小的审美创新看起来好像并不是那么主流的需求而已,但是,如果我们可以立足未来,就能看到当涓流汇集,时机成熟,就是新的风尚浪潮的诞生之时。观念的共识和认同,无论何时何地,都是需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条件去实现。在过去,我们靠企业主去调研、去观察、去洞察,现在完全可以靠基于新场景方法论的「对话」机制,基于新智能的技术条件,所以新审美,在一步一步变得更有确定性了。当然,审美的神秘和广博,人类似乎永远无法窥得全貌,但是我们在路上,亦步亦趋,也实属难能可贵吧。

第五单元:新社群。这部分的研究方法是微观对话,结论为:不是寻求高频触达,是数字陪伴具体而微。我特别认同吴声去年给我的一个重大启示,他说,私域其实是个伪概念。为什么说私域是个伪概念呢?因为对于大多数品牌和平台来说,只有会员和用户管理系统的问题,并不存在所谓私域深度运营用户的空间,我们看所有顶级品牌和平台,都没有用坊间所谓的私域运营方案去割用户韭菜。说白了,尊重好用户,服务好用户,做好用户价值的增值已经是天花板了。哪里存在把用户圈起来,再去给用户各种打上标签,然后反复收割的可能呢?这绝不应该是优质品牌和平台的真正动念。而所有基于私域用户成长起来的机构,要么创造出跟我买很便宜的所谓社群团购模式,要么就是创造为私域用户创造增收空间的商业模式。但是,这种私域模式,基本上不适合一般的产品和服务品牌,所以,这也就能理解为什么吴声提出新社群的概念。
而其中列举的案例是安利中国、极狐汽车考拉、猫王妙播音箱,本质上是新订阅和新会员的社群机制。这里的核心是持续对话和长久陪伴,把商业客户关系变成真实的陪伴关系,为每一个微小观念找到关系的容器。其中关键还是「对话」和「交互」,长久的微观对话是场景数据的颗粒度,换言之就是有大量细微的真实需求被记录、被捕获,被尊重、被满足。这是社群的真正有营养的土壤,所以吴声在解析安利案例时说「把自己种下去」,只有这样才能有资格开出「美好生活之花」。真正的「一呼百应」,其实不是「一呼」的驱动,而是「百应」背后的「百需」在驱动,因为长久细微对话的新社群,根本不是收割,而是具体而微的陪伴和尊重。我想如果理解了新社群的本质,就再也不会羡慕那些赚快钱的私域收割模式,再也不会把用户置于价值增量的零和博弈关系中去,这是一种全新的社群观,而且,用户关系也会因此进入下一个穿越周期的新纪元。

 

第六单元:新效率。这部分的研究方法是创造力对话,结论为:不是极致效率工具,是人机协作的创造力涌现。这部分其实是整个前五单元的基础,换言之,如果脱离了新效率体系,所有对话的有效性是大幅度减值的。虽然本质上是创造力对话,实际上应该是人机对话,前面我说过,人机对话衍生出来的「人机智能」是这一轮技术浪潮带来的真正驱动力,脱离了这一轮AGI智能浪潮的基础环境,讨论以上五点其实是空中楼阁。不仅仅是效率单一维度的要素考量,因为,用户在发生变化,人机交互的AI原住民正在高速崛起,那么,在未来我们的生活高度接入人机交互的场景将是一个常态。那么大量的隐形需求、情感共鸣都会在AGI的土壤里生长出来,而解决方案也是基于这个通用人工智能的算法的,我们不仅可以把人工智能当成提升效率的工具,而且可以在工具中创造新工具。在这篇解读文章的引子里,我清晰地分析了AGI为未来商业世界提供新商业模式的可能,无数互联网公司都噤若寒蝉地在面对这轮颠覆式的创新,可见并不是吴声在危言耸听。

在这个单元里,吴声提出了一个非常新锐的观点是:AI+模板的新效率模式,我个人的理解是,AGI其实是下一轮效率革命的基础设施,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关键词和提问能力,从人类的知识库中即时调取一个相对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模板。相当于直接抹平了我们大多数基础教育的认知差异,大多数的创造力的起跑线基本一致了,人类的整体效率也会因此大幅度提升,而创造力就成了每个人效率和成就的分水岭。所以,吴声认为AI文档正在开启模板生产力革命,所以他分析了ThinkPad作为人机交互的案例,并以Notion、Office、Google Docs、WPS等代表的AI文档进化方向,预测未来的效率、协同以及创造模式都将发生革命性的变革。「Work with you,not for you 」,我个人理解其实for you是个终极目标,只不过with you是个无法跳过的必要过程,因为人机对话的是真正的智能新场景,而新智能和新效率的涌现也完全离不开这个关键「对话」机制。

 

最后,吴声对未来新物种进行了5个方面的预测,其实只有理解前面的六点,才会真正懂得后面的五个预测是什么推演逻辑,只看简单的预测并不会让我们有真正的获益。我建议大家看完我对这6个单元的理解之后,再翻阅演讲全文的5大预测,相信一定能体会到更为开阔的价值所在。而且,你也就能真正理解当天朋友圈的刷屏是如何发生的。最终,我也更加相信,大家已经在期待2024的新物种爆炸年度演讲了!对,就趁现在还来得及,让我们一起看清楚自己,在对话中发明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