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高质量发展的文化自信 系列视频 二十七


中国画高质量发展的文化自信  系列视频   二十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革命和魂。新华社今天拨发长篇通讯,贯通中华文脉,照亮复兴之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中央首次明确了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的时间表,明确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

中国画核心价值是文化价值的最终体现。中国画论也认为,艺与道有着本来的联系,所谓“艺即是道,道即是艺”,而“画亦艺也”,故画即是道。换句话讲,道是中国画的哲学核心,它体现着中国画特有的本质,也是中国画形式美的内在依据。如果理解不了这一点,就很难真正深入到中国画的精神内核中去,也很难真正领悟到中国画的高妙之处,现在的书画家全部是以运用代替文化,崇尚“一招鲜吃遍天”的赚快钱的小格局思想;让机械的技法有大市场。因此,不在乎有没有思想,能不能有个性,唯利是图!这样没有“大格局”,故,只能是“白菜价”啦!中国美术界是最大的“文化被入侵行业”(没有之一)!正如现在的绝大多数书画作品,"千人一面",看似漂亮外貌,实则废纸一张(或者是是缺诗、少书法,没文化、没思想的空壳——沦为“以术求术、”、崇洋媚外,传统文化被肢解,被冠以“水墨、彩墨”西洋画之傀儡、怪胎。“残缺的中国画”)。

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中国人就必须得理解明白,西方人和西方社会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神教加科学教的国家,他是肯定会扩张政府的。就是用自由、民主、人权忽悠起来之后,人家是不会给你负责任的,肯定是要否定、篡改、歪曲你的文化,让你听从他--------。“把中华文化转换成西方的文化奴隶,第一个就通过一系列的一系列的微渗透的方式,要把你这个人种给你说成是劣种。第二个是让你文化自卑,把中国的文化说成是封建迷信和宗教迷信,然后搞得我们中国人到现在为止,我们的孩子得去留学,我们得学先进文化,那中国文化算什么?然后是文明战,他说他(“西方文明”)这个文明是先进文明,我们(中华文明)这个文明是专制文明,我们中国有一套我们自己的共和政体。那么西方人就这样把一套西方的意识形态给你灌输进来,然后,就是歪曲你的历史。所以你看我们从鲁迅开始,民国时期的文化殖民主义者就说这样一句话,中国的历史就是吃人的历史,这样的话,就把中国人的民族的历史记忆,完全用邪恶,用吃人来加以代表。”(摘自《李漫博教授谈文化入侵》)

钱文忠(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国学大师季羡林的高徒)说:如果没有文化软实力的话,你这个国家不可能强。(摘自《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接着又说:1、大家想过没有,“世界名牌”,名牌是文化,诸位,你用1万块钱买一个法国包,不愿意花200块钱买一个同样的中国包,你就在心目当中用价格为文化价值。做了高下的区分,你就认为法国文化比中国文化就是值钱50倍,每年通过名牌卷走我们民族的钱有多少?统计出来恐怕是天文数字。2、到了今天,我们突然发现,我们建设传统文化没有什么资源,几代人,把自己传统文化摧残的。大家别忘,今天咱们讲孔子、孔夫子、孔圣人,30年前全中国8亿人,除了两个例外,梁漱溟先生、吴宓先生,其他人都叫孔老二的;30年前谁叫过孔夫子,把自己传统文化折腾成这个样子。也是咱们,到今天哪里还有传统,我们今天连论语都读不懂,我小时候我奶奶教我的论语跟今天解释的论语不是一回事,完全不是一回事,但是没办法,最基本的我没读懂,我们犯的最大的错误,100%集中在对待传统文化这个层面上,所以我们的传统文化所剩无几,希望我们这一代中国人。能够看到危机,能够勇于承担挑战,能够在将来去见自己的老祖宗的时候,能跟老祖宗说国学没有在我们手上毁掉,国运没有在我们手上摔掉,如果这样的话,我们还是可以“担当”炎黄子孙的。3、“千万不要以为中国传统文化将永远存在,这是一种狂妄和无知。四大文明古国里,三大文明古国没了,难道不正是证明传统文化是会灭绝的吗?灭绝的概率75%吗?如果文化不会灭绝玛雅文化?我们千万要注意,文化是会灭绝的,如果文化会灭绝,谁能知道他在哪一代中国人手上灭绝,所以这一点我们要警惕,只有把我们这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建设起来,只有把我们的国学好好弘扬起来,将来中华民族的国运,我们不可能把我们的国运交给美国人,我们只能交给我们的子孙,今后这些孩子,你传统文化会比我们今天以传统文化。更要远十倍百倍,我们现在如果还不面向于我们这些后代去努力的抢救一些,普及一些,弘扬一些传统的优秀文化,我们怎么得了?"----------

 

中国画的现实背景 (中西方绘画的比较)

站在世界绘画艺术的高度上,中国画艺术是东方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灿明珠,古往今来,它一直在向前发展,犹如一条长河,虽有时狂暴湍急,有时滞流平缓,但从没发生断流,终于汇成今天这样一条浩浩荡荡的艺术大河,中国画的发展中,凝聚了多少代画人的艰辛探索与奋斗的结晶,这需要每一位有志于中国画中求索的学人珍视的。伟大的教育家蔡元培指出:“西画近建筑(理性的),中国画近文学(感性的)。”即:西方的绘画近似建筑一般的理性——写实性强;是客观事物的模仿。西画重形,是对客观世界的描摹(其极致是“数码照片”的写实)。

任何事物都要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来,不可有失偏颇;在中国画的发展上,吸收其他艺术长处无可厚非,但要有度,不只能局限在以“术”求“术”的思维之中。(“中西结合”等于是用自己的短处,去比别人的长处。)而重点是要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假如没有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没有民族特色,那么中国画且不谈“发展”,就连“生存”都是问题。但是,中国画在“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过程中,越来越丧失民族特色。由于(圈内人)对于中国画的认识存在偏颇,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中国画需要“与国际接轨”(或者全盘西化)……。几年前,曾发生某画家的国画作品被归类到油画展的事情,震惊了国画界……于是产生诸如“中国画末路穷途”、“笔墨等于零”等悲观论调;针对这种现象,我们从“源头”说起。

中国画的发展,脉络清晰、传承有序:

一、先古时期

早在7000多年以前,先古的觉醒便以图案方式纪录下来。新石器的河姆渡文化,已用线刻表达着观念性文化的内涵,定居的农耕文明起源,不仅让人认知了工具美,亦让人于器之上认知了形上美。艺术不但是一种征服自然的想象,还是一种征服自然想象的象征。先古与自然一开始便用艺术的方式对活,逻辑的发现与艺术的鉴赏推演着人们的双眼,让一个天人合一的中国图式由混顿而至清晰。自仰韶文化起,人与自然的关系便具有了象征性。------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就这样拌随着艺术的看,不断地深化与发展。作品的创作大多出于宗教和巫术的目的,并不是出于审美和欣赏的需要。中华先人们对大自然、血与火的崇拜,用赭红色的赤铁矿粉,用动物脂肪稀释调匀产生中国红;红色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颜色,甚至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

二、以顾恺之 《女史箴图》,梁元帝 萧绎《职贡图》为例:从此开创书法与绘画一体中国画题跋的样式。

三、中国山水画较之西方风景画,起码早了1000余年。它所呈相的图义,实际上是一部中国思想史。被后人尊为文人画始祖(“南宗始祖”)的王维开创诗与画的结合——中国画的诗情画意的萌芽。(《梦溪笔谈》中说道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唐代诗人、画家王维得到客人送的《按乐图》很兴奋,王维说这是画的《霓裳羽衣曲》第三遍的第一段,客人不信,请来乐工演奏那段舞曲,这才信服。因此说,图画只能画出一瞬间的演奏活动即“止(只)能画一声”而不是一段舞曲的演奏过程。唐代诗人徐凝在题画诗中这样写道“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萃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诗的前两句是写画中景,后两句是诗人发出的感叹:画家挖空心思,终究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因为他 止(只)能画一声,而凄楚动人的猿三声,是画面上表达不出的,此绘画之弊也……。然诗歌(词、赋)却能做到表现时间 、空间、环境、音 乐、舞蹈等,人世间的喜 、怒 、哀、乐 及万事万物的刻画等——包罗万象 ;也正好弥补绘画之不足。

四、宋徽宗赵佶创立第一幅诗情画意作品:文人画与匠人画的根本区别是文人画家学识渊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诗、书、画、印完美结合。【赵佶 《芙蓉锦鸡图》所画锦鸡,飞临于疏落的芙蓉花枝梢上,转颈回顾,翘首望着一对流连彩蝶翩翩舞飞。画上题诗: 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鹥。(释义为:秋天美景正浓,“冲淡了”寒冷,漂亮的锦羽鸡,立于枝头;君子行为,如儒家的五种品德:“温、良、恭、俭、让”;那么人间舒服轻松的生活,应该胜过凫鹥逍遥的日子!)”其诗情画意,溢于画面,令人遐思无限;状物工丽,神情逼肖。锦鸡之神态,全身毛羽设色鲜丽,曲尽其妙,俱为活笔。芙蓉枝叶之俯仰偃斜,精妙入微,每一片叶均不相重,各具姿态,而轻重高下之质感,耐人寻味。图下几枝菊花斜插而出,增添了构图之错综复杂感,渲染了金秋之气氛,衬托出全图位置高下,造成全图气势上贯。芙蓉斜刺向上,使观者凝神于飞舞之双蝶。用笔之精娴熟练,双钩设色之细致入微,空间分割之自然天成,均足以代表北宋宣和间院体画的水平。赵佶的美学思想于绘画中注重诗意的含蕴回味和观察事物的精细入微以及写实表现的传神精切,于此展现得一览无余。工笔画之典雅与匠俗区分,其关键就在于胸怀修养的内营,运笔的动力节奏感和诗意的构成;观《芙蓉锦鸡图》,诚然如是:赵佶所为,典雅浓丽,诗情画意,俱显上乘。注:“凫鹥”-凫和鸥,泛指水鸟。】

五、元代绘画在继承唐、五代、宋绘画传统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标志就是“文人画”的盛行,绘画的文学性和对于笔墨的强调超过了以前的所有朝代,书法趣味被进一步引申到绘画的表现和鉴赏之中,诗、书、画进一步结合起来,体现了中国画的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其中表现突出的有“奉诗情画意至上的“吴兴八俊”http://www.chinavalue.net/General/Blog/2020-4-8/1856591.aspx与“以诗情画意为本的“元四家”(http://www.360doc.com/content/20/0511/12/3642803_911546033.shtml

五、明代绘画传承宋元精华并演变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逐渐稳定,绘画艺术出现了以地区为中心的名家与流派,呈现出流派纷繁、各成体系、百花齐放和各画科全面发展的局面。总的说来,元四家的影响在初期犹存,前期以仿宋“院体”为主;中期以后,以吴门各家为代表,回到继承元代水墨画法的文人画派,占据画坛主流。

六、清代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自1644年至1911年,历286年。清代的绘画艺术,继续着元、明以来的趋势,文人画日益占据画坛主流,山水画的创作以及水墨写意画盛行。在文人画思想的影响下,更多的画家把精力花在追求笔墨情趣方面,造成了形式面貌的更加多样,愈加派系林立。在董其昌“南北宗论”的影响下,清代画坛流派之多,竞争之烈,是前所未有的。清代绘画的发展,大致也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四王”画派占据画坛的主体地位,江南则有以“四僧”和“金陵八家”为代表的创新派;清代中期,宫廷绘画由于社会经济的繁盛和皇帝对于书画的爱好而得到很好的发展,但在扬州,却出现了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文人画派,力主创新;晚清时期,上海的海派和广州的岭南画派逐渐成为影响最大的画派,涌现出大批的画家和作品,影响了近现代的绘画创作。------------

 

“顾绍骅的诗情画意”是民族文化自信的“开路先锋”,当代中国画坛倡导“中国画的诗情画意”的第一人!

继二零一一年,“顾绍骅的诗情画意”作品被求是论坛(中共中央理论权威)推荐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顾绍骅是唯一获此殊荣的)后,

 

“顾绍骅的诗情画意”创立了“两个第一”奠定了在中国画坛上“不凡”的地位﹙作品资源的稀缺性﹚:

第一个发掘中国画的诗情画意——中国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积薄发的“文化史料”。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0/0803/15/3642803_928299399.shtml

第一个打破中国画被“西风东渐”统治百年的神话,以《新时代·中国画评价标准》(民族文化自信)取代束缚中国画长达百年的西方标准!

https://m.sohu.com/a/513538934_100065199/?_trans_=010005_pcwzywxewmsm

当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歌猛进下,中国画迎来了“百年伤痛”后的春天(中国画近百年来,中国画以素描“为基础”;以至于中国画面对西洋画有些“抬不起头”,国家受“冷落”,人民文化自卑,已经是百年有余了!);民族文化自信,我们首先要恢复“中国画的诗情画意”、夺回我们民族的“话语权”。


(2017年7月20日,文化艺术界深喉,当代著名艺术评论家“丹青飞狐”是这样评价顾绍骅的:“ 感谢你在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与发展一直默默地工作着。这些工作本该由政府部门去做,可惜这些官员的精力都用在自己炒作买卖中了。”------的确,中华传统文化艺术,除了需要悟性、灵性、技法外,更多的是积累。而这些积累,需要“翻译”,需要默默付出;如:《怀素·自叙帖》欣赏 、智永《真草千字文》欣赏 等等。在这浩若烟海的中华文化宝库中如果你连字都不认识,怎么谈论“继承、发展、普及”?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33e3f90102x8qq.html

顾绍骅的诗情画意观点与作品介绍

顾绍骅的艺术主张:“诗情画意”是中国画的灵魂和中国画发展方向。 

 

中国山水诗意画《画境》:

岂为形质桎梏禁,绍骅泼墨真性情。东坡长笑儿童邻,诗情画意至高境。

【解释】岂能被西方绘画的形质标准所禁锢,而“画地为牢”?顾绍骅秉承传统——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以“以借物抒怀、诗情画意为本源”来创作,为的就是弘扬我之国粹,反对受西画的条条框框所制约的;观当今画工写实、时髦、被西化的、“病梅”①似的中国画,我深感忧虑: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粹,理应是“形而上”的,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表现之一;但当今的中国画除了“被油画化”的技法外,几乎看不见一点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与西方绘画类似的写实、寓意肤浅,宛如数码图片;要知道任何西方绘画都不及数码图片的真实细腻,充其量不过是乳孩的“看图识字”或历史图片。

“绘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绘画如果以画得“形似”而判定好与坏,他的见识与儿童一样)”也正是苏轼对先贤们艺术实践的理论总结。它之所以能够存在,并且,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一直被文人们捧为绘画的至理,原因是离不开在中国哲学虚空的宇宙观(老子“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影响下艺术家对诗化的精神内质与诗意的形式外观的永恒追求。的确,中国绘画的这种观念也正是把握了中国艺术的精神实质,把握了中国艺术诗性的品质特点,才经受住了时间风雨的考验,并一直影响至今。宋代哲学家程伊川说过:“冲漠无朕(天地未判时的宇宙原始状态),而万象昭然已具。”昭然万象以冲漠无朕(天地未判时的宇宙原始状态)为基础,使实中有虚、虚中生实,空外余波,袅袅不绝,“无画处皆成妙境”(笪重光语),这便是中国画在对意境美的追求中最不可言传的精神所在,加之诗、书、画、印结合,可以把几种艺术融为一体,相互辉映,既能丰富画面内容,又能扩大画面境界,给人以更多的审美享受;因此,诗情画意是中国画的至高境界。【郎世宁的绘画是典型的中西结合,他的作品康熙看后,把宫廷画院院长邹一桂找来,让他品评。邹一桂看后说:“工则工矣,不入品评。”意思是说,画得很像、很细,但是不值得去品评,也可理解为不能品评(郎世宁的作品虽然画工精致,但是缺失中国传统文化,而不能评为好的中国画)】

 

【“顾绍骅的诗情画意”创作特点】

顾绍骅的“诗情画意作品”创作(欣赏)、有两个部分的内容1、咏物抒情部分——“集古句”【依据画面意境来进行挑选最适合、最贴切的诗句,并且,进行重新整合、排列达到“经典”——再创造的高峰;因为,这样的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再现”;这样的创作现在已经中国画家很少“为之”,也是很高雅的(因为这样的创作方法,有一定的难度;目前是“高处不胜寒”。)目前,好像是只有我一个人是这样“探索”来创作的。2、画面的诗意表现:传统山水画的“随类赋彩”的实际色彩比较“沉闷”,如果继续“维”之,就是“食古不化”啦;因此,我借西法之“长”,为我所用,这样可以“雅俗共赏”!并且,中国画依照“诗情画意”的特性,就能够以中华传统文化底蕴而“鹤立鸡群”地立足于世界美术之林;可以说, “顾绍骅的诗情画意”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顾绍骅以高度的民族文化自信(自觉),巧妙地(智慧)破解了一个困扰中国画一百多年的“难题”——“中国画不如西方绘画”?通过以《新时代·中国画评价标准》这个“尚方宝剑”,刺破了这个“神话”。反观西方绘画,除了“宗教意义”,便只能“看图识字”对待了,随着科技发展,西方绘画大师的作品不如数码照片的清晰。当前,我们绝大多数的画家,不能与时俱进,学养不够等等,不能把中国画发扬光大!

 

 

 

顾绍骅于二零二三年八月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