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文旅市场上最炙手可热的话题莫过于淄博烧烤,“一桌一炉一卷饼,小串小葱小蘸料”,仪式感满满的淄博烧烤迅速“火”上热搜,淄博也因此成为顶流“网红”城市。
一串烧烤带火一座城市,似乎有些匪夷所思。然而,淄博烧烤之所以火爆“出圈”,绝非只是因为简单的灵魂吃法或独特的仪式感,更不仅仅靠“高人点拨”或“热搜流量”推波助澜。淄博烧烤火爆“出圈”,“包容一切”的背后,是整座城市的真诚努力。用网友的话说,“从政府到市民没有一个掉链子”。
淄博烧烤带动淄博文旅一夜爆火的背后,是淄博多年来的潜心耕耘与积淀,是久久为功之后的厚积薄发。淄博旅游热潮的兴起,自然离不开其悠久的文化积淀和传统美食的传承,更与当地政府发展理念和扶持政策密不可分。
淄博是全国文明城市,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齐文化的发祥地,有“东方古罗马”之称。尽管淄博文化底蕴厚重,但它却是一个典型的工业城市。长期以来,淄博传统产业占比高达70%,重化工产业更是占传统产业70%,为了摆脱传统产业束缚,2018年初,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规划启动,将发展精品旅游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十强”产业之一,淄博从此开启了从“工业老城”向“文旅新城”的转型之路。
随后,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淄博文旅产业要素和产品体系日益健全,融合效应不断集聚。截至2022年,淄博市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3648.6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91.59亿元。全市拥有国家A级旅游区(点)73处,其中4A级旅游区(点)14处。淄博市还先后入选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周村古商城历史文化街区被评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和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事实上,在推动“工业老城”向“文旅新城”转型过程中,打造淄博美食和加强住宿业的扶持等始终是淄博市文旅规划的重点内容,这为淄博烧烤爆火提供了契机和条件,也为淄博烧烤带火的淄博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客观地说,在文旅市场,淄博算不上得天独厚的“优等生”。论人文风情,赶不上特色小城;论自然风光,拼不过海浪沙滩;即便是标志性的烤串,也同样曾是东北夜市的“优势科目”……那么,凭什么“出圈”的是淄博?这个问题不仅值得“研讨会”去思考,更值得想要“抄作业”的城市躬身自省。
为什么淄博烧烤会火?不是要与其他城市做对比,也不是他们觉得烧烤不会造成大气污染,而是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做实事。眼下争相创文创卫,各地都在赶小摊小贩,整顿市容市貌,很少在意底层民众的冷暖疾苦,也很少有政府部门真正为普通人就业着想。疫情导致经济不景气,普通民众生活困难,如何解决这些人的就业问题,是当地政府最应该考虑的事情。
放开烟火气,让底层百姓多一条出路,为他们解决现实的问题,这才是淄博烧烤被人叫好的原因。在政府引导和支持下,淄博烧烤打出了名气,并对市场进行规范管理,维护当地的口碑和营商环境,五一前夕,潍坊市文旅局局长权文松亲自到淄博烧烤摊前“揽客”,热情推荐旅游路线,并为游客送上当地特产作为礼物。对于当地政府来说,小小的烧烤摊,或许拉动不了什么GDP,但是可以给底层人民带来活路。心里装着人民,才会用心去做民生工程,想办法为层民众多创造就业机会,让他们多一些选择,增加收入来源,这样的城市,才是百姓心中真正的文明城市。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很多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充满烟火气的美食,最接地气,也最能拉近人心。从“大学生组团到淄博吃烧烤”到“烤炉小饼加蘸料,烧烤灵魂三件套”,诸多话题在网络上热度飙升,天南海北的网友专程坐高铁到淄博感受“滋滋冒油的烟火气”,烧烤店前排起大长龙,也挡不住一定要撸串的热情。
淄博烧烤如此火爆,在于其极致纯粹的“接地气”。一张矮方桌,几把旧马扎,三五好友围坐在一个小烤炉前,把已经烤到六七分熟的肉串放到烤炉的支架上,不一会儿,肉串滋滋作响,油花滴到下方炭火中,混合着果木炭香的烧烤香气四溢,令人食欲大动。随后,掌心摊上小饼,或捏蒜蓉辣酱,或蘸辣椒面、孜然粉,放上青白脆嫩的小葱、焦酥油亮的肉串,卷起面饼,顺势送入口中……
在极大满足味蕾的同时,自己动手、自己参与成为淄博烧烤的招牌。食客根据喜好进行DIY,嗞嗞的烤肉声,人声鼎沸的烟火气,满满都是疫情后生活走向正轨的踏实感、幸福感。
淄博烧烤爆火之际,淄博市政府快速谋篇布局,打出一组漂亮的烧烤政策“组合拳”,为恢复民生经济竭尽所能。不仅设立淄博烧烤名店“金炉奖”,还成立淄博市烧烤协会,同时迅速推出一系列硬核便民举措:新增21条“淄博烧烤”定制专线公交,为学生提供免费或半价青年驿站住宿,强化巡逻防控、防范宣传和交通疏导,开展食品快检确保食品安全,发布淄博烧烤地图……种种举措,利民便民,免除了来淄食客的后顾之忧,让游客体验感和参与度双双提升,满意度也持续走高,进一步提升了“淄博烧烤”的区域品牌形象。
一座城市的火爆并非偶然,淄博凭借烧烤脱颖而出,其中有“网红经济”的推波助澜,更重要的还在于淄博长久以来求真务实,坚守诚信经营,深挖本地文化,发展地区经济。在淄博,无论是街边小摊,还是高档餐厅,都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烤肉,好吃、实惠、接地气。丰富的烤品不但给顾客带来新鲜感,也注重普适性,将烧烤的人均消费稳定在六七十元,让烧烤更接地气,回归成为普罗大众的休闲美食。
淄博烧烤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的小摊贩,首创豆腐皮包裹、炭火烤制羊肉串的方法。近年又发展成小饼卷羊肉串,加小葱,抹辣酱的新方法,成为淄博烧烤的灵魂。近两年,淄博烧烤陆续从有烟“进化”成无烟,给顾客营造更清新的烧烤环境,也顺应城市的环保发展理念。不仅如此,淄博还深挖本地文化,让游客了解淄博的历史,感受文化的魅力,吸引更多的年轻人留在淄博。
淄博烧烤持续火爆的不二法宝是诚信待客。在淄博,老板热情周到,不趁机涨价宰客,六七十元就能吃一顿美味的烧烤,甚至还能得到额外的礼物,这些暖心的举动彰显了淄博对游客的真诚,也赢得了游客们的信任和支持。烧烤出圈,美在“淄”味,更美在淄博人。当地车主自觉礼让外地车辆,暖心阿姨主动为排队游客分发灌汤包,商家店主自发提供免费住所……每个淄博人都想游客所想、尽自己所能,用一个个暖心的细节和微镜头串联出这座城市的温度。从“别让外地人失望”的担心,到“淄博人就要为淄博长脸”的担当,从“周末留给外地客人先吃”的自觉,到“做好服务不宰客”的自律……一句句质朴的话语汇聚出淄博这座城市的真诚实在,诠释了淄博市民对这座城市最朴素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持续两个月火爆“出圈”,这个五一小长假,淄博没有“得意忘形”,为了让外地旅客游“淄”有味,依然把维护好旅游环境放在首位,考虑到游客的旅游体验和经济成本,发布了“淄博酒店五一涨价不得超过50%”的政策要求,这一政策的出台,无疑令游客吃了定心丸,不用担心酒店刺客了。
小小一支烤串,淄博竟然做成了不可估量的大生意,这套组合拳的“打法”,简直是各地文旅行业四两拨千斤的样板。不过,仔细想想,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深奥的道理,却是这个城市从上到下齐心努力的见证:淄博市政府为民所想,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竭尽所能恢复疫后经济,管好商家、激活资源、做好保障,把网络流量变成线下“留量”,将“一时现象”打造成“一市品牌”;淄博文旅局、市场监管局、交管局、公安局等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执行到位,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为旅客和市民排忧解难;淄博市民把山东人的热情好客和真诚质朴表现得淋漓尽致,尽显地主之谊。以淄博烧烤火爆“出圈”为契机,淄博借势全方位推介城市,打造文旅品牌,为了让来吃烧烤的游客们“吃得放心、玩得开心、走得舒心”,淄博从交通规划、社会治安、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等多方面擦亮“淄博烧烤”这张新名片。
每个城市都能找到自己的“卖点”,关键是如何更好地挖掘当地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市民人文素养、提升城市软实力——这些功夫,不是花在华丽的宣传片里,也不是喊在会议的口号上,而是体现在街头巷尾的寻常生意中,彰显在游客与城市的“双向奔赴”间,潜藏在全民自觉守护城市荣誉的行动里。
如今在淄博,烧烤的流量开始带动文旅的“留量”,淄博烧烤促进了淄博甚至山东景点门票等整个文旅服务业的发展。携程数据显示,近一个月,淄博整体旅游订单量环比前一个月增长41%,同比2022年同期增长超10倍。美团、大众点评数据显示,“五一”期间淄博旅游订单(含酒店、景点门票)同比增长超2000%。显然,淄博烧烤已经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光时刻。那么,淄博文旅产业能否借助淄博烧烤“出圈”?如何变“流量”为“留量”?平心而论,淄博烧烤和淄博文旅想要走得更稳更远,还面临不少挑战和现实问题。
流量的后半场,是质量的天下。高质量发展的城市竞赛,需要更务实的“蓝海思维”:把自己从低端竞争的红海中抽离出来,站在大市场的时代潮头,下好历史文脉、民风民俗、社情民意、公共治理能力的大棋局。现象不可复制,但经验值得学习。期待更多城市像淄博一样,瞄准方向、把握好力度,找到适合自己的“出圈”之路,闪耀出独一无二的价值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