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佛性”?


         什麼是“佛性”?

我認為,“佛性”就是自我思想啟蒙的自然天性,其為智人基因之本有。

“眾生皆有佛性”,即是人人都具有自我實現心靈世界發展的天然本性。這種本性是中國文化中“人皆可以為聖賢”、“眾生是佛”、“六億神州盡舜堯”的認識論基礎。

人之非佛、非賢、非舜堯,乃是本性被世俗雜塵所遮蔽,若能“時時勤拂拭”,便可能有成佛、成賢、成舜堯的可能性,而很難做到保持“本來無一物”的狀態。

企業的員工培訓事,實乃是根據企業的思想,去“拂拭”員工心中的雜塵,啟發其“明心見性”的自我覺悟的能力之溝牽事。

由此,由企業內部出品的培訓師個人的品質尤為重要,他不僅關係培養內容的可信程度,更關乎培訓的在受訓者心中真實價值。

宗教的培訓師都是受訓者的“楷模”,這就是佛教三法寶中“僧寶”的實用性價值。

我們的內部培訓師,若他不能把他言說之對象視為真心崇拜之物而加以內心實情的狂喜的自然溢出,並且在其實際行為中時時讓眾人自覺感受到這種從心靈世界溢流出來的那種覺性與悟性,而只是在所謂的“術”上一種改動和變化,那麼,無論如何表演,都很難實現,去塵埃,明自心,見人性,從而啟發受訓人踏上“自覺”之路,實現企業培訓的目的。

吃飯很重要,但誰支付飯費更重要,它把“培訓”從“需”之對象一分為二。

到佛教寺院做義工是沒有任何物質報酬的,連一碗“齋飯”也須自付人民幣五元。這樣,做義工人絡繹不絕,為什麼?因為人們在“義工”中“修行”,在修行中他的得到了各自不同的高級報酬:自我心靈的覺悟或覺悟的可能性。

 

                                              2021年7月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