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美国丽人》(American Beauty)上映于1999年,由萨姆·门德斯执导,聚焦于一个美国的中产家庭,细致描画了当代社会的价值撕裂与精神危机,于2000年获得了最佳影片、导演、男主角、原著剧本和摄影5项奥斯卡大奖。
以“树洞里的想象”建构主观世界
世界极其复杂,每个人的经历、知识和视野有限,好比一只动物从树洞里观察外部世界,只能依靠经验、思考和想象,建构出一个自己理解中的世界。每个人不可避免地带着各自的偏见,因此这个主观世界必然是片面的、变形的,是对真实世界的映射、误解以及扭曲。电影中的卡洛琳、安吉拉、莱斯特和上校,都有一套对世界的看法,以及自己在其中的行为准则。因为每个人类似于坐井观天,眼里的主观世界就千差万别,依此交往几乎一定会引发误解和冲突。
英文片名“American Beauty”其实是一个玫瑰的品种,它恣意绽放、充满生机,可以指代一切美好的事物,如同苍白人生中的一抹亮色。影片呈现了诗性的生命体验与悲悯情怀,呼吁大家回归生活本质,关注生命中一切不经意的美好、未被发现的诗意以及感动的瞬间。
家庭里的3只刺猬
剧中主角莱斯特陷入中年危机,他任职于一家杂志社,工作乏味且面临裁员风险。他在家里被妻子轻视、被女儿憎恨,他心里也埋怨妻子的虚伪势利、女儿的无理取闹,这个家庭已经名存实亡。
莱斯特的妻子卡洛琳代表一种美国的财富观。她的主观世界是由精英和普通人构成,努力奋斗就会事业成功,事业成功就会跻身精英。她认为自己全身心地付出,不可能失败,也绝对不能失败。在房子未能卖出时,她崩溃大哭,并令人吃惊地自扇耳光,说明事业的焦虑折磨着她。家庭不谐让她压力山大,丈夫太不靠谱,女儿难以理喻,在她光鲜的外表下,藏着一颗焦灼的心,只要稍有触动,情绪就会如火山爆发。她崇拜并出轨了“中介王”,看似找到了一个发泄的出口,但外遇被丈夫撞破及轻视,又让她怒不可遏,试图枪杀莱斯特以挽回尊严。
莱斯特的女儿珍则是迷惘青少年的代表,表面愤世嫉俗,内心自卑多疑。她渴望父母关爱,却又深恶痛绝于他们的平庸世故。在好友的耀眼光环之下,她感觉自己是个小透明,缺乏安全感,也非常渴望关注和爱。
这样的家庭,就像几个刺猬挤在一起,不能抱团取暖,反而会彼此伤害。
走出来的两次刺激
两个人带来的两次刺激,让莱斯特从麻木中惊醒。第一个是女儿闺蜜安吉拉的惊艳美貌,让他垂涎三尺、蠢蠢欲动。这欲望中不仅有性的冲动,也有对生活的热情,伴随着红色玫瑰花瓣飘飘洒洒的幻想,安吉拉的青春活力召唤着莱斯特苏醒,逐渐回血,恢复了生命力。另一个是刚搬来的邻居男孩里奇,他当着莱斯特的面轻松辞掉侍者工作,这份洒脱让莱斯特赞叹,他也果断丢弃了平庸乏味的工作,而且敲了公司一笔竹杠,对此他得意洋洋、相当满意。
安吉拉的主观世界由人中龙凤和普通人构成,普通人悲催无比,人中龙凤占据所有好处和光环。安吉拉最怕成为一个普通人,她的梦想是做名模,成为万千男性心目中的性感女神。为了靠近梦想,她虚构自己丰富的性经历,以此炫耀其大受欢迎的美貌,并误认为这就是成熟和美。
里奇是常人眼中的怪胎和问题青年,在父母面前假装乖巧,私底下却无法无天,倒卖毒品,热衷偷拍。奇异之处在于,他拥有一种让人震惊的上帝视角,能欣赏到不被世人察觉的美,比如那只随风起舞的塑料袋,成为“美”的发现与记录者。
莱斯特恢复生机之后,秉承快乐原则,大手笔购入一辆老爷车,开始健身,享受“无需动脑”的快餐店工作。就连无意撞破了妻子出轨,他也能波澜不惊、言笑如常,彻底放飞了自我。
对荒诞社会的追问
在弗兰克上校的主观世界里,社会秩序极其重要,挑战秩序的人必须严惩不贷,比如那两个招摇过市的同性恋邻居。他有严重的暴力倾向,家人对他表面顺从却内心抵触,他极力否认和压制内心深处的“同性恋”倾向,在傲慢强硬的外表下,其实内心极度虚弱。荒唐的是,后面自己亲手破坏了最为珍视的秩序,本人成了自身价值体系里十恶不赦的坏人,这一精神分裂让他癫狂,最终给了莱斯特致命而疯狂的一击。
电影表现了美国在物质上步入小康后,精神层面的各种困境。人人面对巨型“社会机器”的游戏规则,或伪装、或异化、或麻木,用各自的方式去回应、去抗争,去追寻生命的意义,试图获得爱与认同,最终却陷入一种荒谬的矛盾、怪诞的虚无之中。电影的高明之处还在于,每个角色单独拿出来,都显得荒腔走板、难以置信,但放入电影情节后,又显得丝丝入扣、水到渠成。
影片结尾处,安吉拉卸下伪装,坦诚自己的脆弱,也唤回了莱斯特的悲悯之心。他收起自己的贪婪与放纵,用最后的关爱守护着心中的美好,同时审视自己的过往人生:童年时的最初梦想、初恋时的激情、女儿的美丽与纯净。决定放下当前的伪快乐,及时抽身去真正关心自己的家人,去欣赏和珍视平凡生活之美。
可惜莱斯特刚刚醒悟,随即一声枪响,鲜血喷溅。幸运的是,死前他有了爱的觉醒、美的领悟,竟然死得无怨无悔,于是里奇从他的眼睛里看见了一种不可思议的美。这是影片的一种反讽,也是导演的神来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