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能够影响人的一生,甚至能推进一个时代的变革。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中外文学史上找到证据。同样,一部有害于人们思想道德和社会风气的文学艺术作品所起的负面作用也是不可小视的。
文学艺术作品在干预生活的同时,社会也会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有所干预。文学艺术创作和社会就是在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中共同发展的。但是,由于人们思想意识的差异,对一部文艺作品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因此,特别对于某些存在问题的文艺作品,文学评论不能缺席,理应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
时下谈论最热的两部新片,一部是《流星花园》,一部是《哈利波特》对这两部新片的谈论,都是围绕它们的负面作用开始的。
《流星花园》被称为青春偶像剧,是由日本漫画改编的。叙述的是校园生活故事,全剧充斥着以约会、恋爱为时尚的内容。
该剧在部分电视台播放后,在观众中引起截然不同的两种反响。
一部分青少年观众觉得这部电视剧轻松健康,认为能想到的美好事情几乎都能在剧中找到。4个出身名门的大少爷,英俊健壮,多才多艺,不仅善于打架,而且个个都是情种。道明寺的霸道执着,花泽类的冷静飘逸,西门的风流,美作的热情,男人们可能有的性格优点,几乎全让F4包括了。这种离谱的故事让他们太激动,太兴奋,实在难以拒绝。
而身为学生家长的中年观众和老师们则不无担忧:如果把片中虚构的人物和情节照搬到现实中来,把约会、恋爱当作校园时尚,把F4的脏话当成时髦用语挂在嘴上,必然会使青少年陷入误区。
电视剧播放不久,报刊上就披露出某校少数青少年模仿F4,在校园造成极坏影响。可是,对这种负6作用十分明显的电视剧,有些人态度模糊,甚至还有人认为,这部影片宣扬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真诚,这正是孩子们为人处世的基本之道。并无视客观事实地提醒说,不能小觑现在学生的鉴别能力。
而有的学生则认为,“流星花园一出现,我们好像呼吸了一口新鲜空气”。如果顺着他们的话说,海洛因与吗啡也有可爱之处,它们给人的兴奋感、新奇感一点也不亚于这部影片,它们的诱惑力也会使很多人难以拒绝。
认识上的差异,是许多负作用极大的文艺作品能够生存的土壤和流传的空间。从避免负作用影响的角度来说,要么剧作者在编剧时首先对可能的负作用有某种预见性,并力求避免;要么评论界毫不含糊地站出来予以剖析和引导,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态度要鲜明,出手要果断。
《哈利波特》也是一部十分吸引人的小说。它以魔法及巫术为经纬,懂巫术的分为“好巫师”和“坏巫师”。其他不懂巫术的人,大多非蠢即坏,尤其是哈利波特的叔父,更是被描述成虐待书中偶像人物的元凶。哈利波特和他的朋友,常常对这些不懂巫术的人开一些恶意的玩笑。书中美化了“好巫师”的所作所为,譬如,做了错事不必负责,因为是其他人先对自己不好。类似的内容,充斥了整部小说。
其次,书中还充满了暴力的内容。由小说改编的影片播出后,孩子们对它十分迷恋,而家长对该片给儿童造成的影响深感不安。据报道,甘肃兰州一名9岁男孩看过电影后,想模仿波特从高楼顶层窗户“飞”向地面,母亲好不容易才拉住儿子,避免了一场大祸。
为了矫正影片给孩子们造成的不正常心理,家长们往往需要煞费苦心。即使这样,所起的作用也很难抵消影片所产生的负作用。
当前,文学艺术表面繁荣的背后,隐藏着许多令人不安的因素。为了追逐利益,一面是为数不少的创作者粗制滥造出一些平庸不堪的作品,一面是不加选择、不考虑社会效益出笼或引进一些不健康的文艺作品。只要有利益,什么都可以不顾,这样,就失去了一个文艺工作者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至少,作为一个公民,也要对属于自己的个人行为而产生的社会影响负责。
在这方面,我首先想到的是德国伟大作家歌德。
歌德年轻时,根据自己的一段不成功的恋爱经历,写成了信札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书中的男主人公维特实际上就是作者自己。维特是一个觉醒了的青年,他不满当时的社会周围一切陈腐道德观念,表现了市民阶层对正在走向衰亡的封建社会的强烈批判。最后,由于绿蒂无望的爱情,维特用手枪自杀了。
书中写维特自杀时穿“长靴,青色燕尾服,黄色背心”。小说由德国传遍了整个欧洲。完全出乎歌德意料之外的是,小说除了具有批判的社会效果外,同时产生了负作用。许多看过小说的青年男女,由于婚姻不自由的事情而学维特自杀,自杀时的穿戴也是维特式的“长靴,青色燕尾服,黄色背心”。
歌德写维特自杀,目的是为了加强对社会旧道德的批判,也有反基督教的斗争意义,很显然不是提倡自杀。
可是,一种社会效果客观上就这样产生了。
为了消除影响,歌德在1878年再版小说卷首写了一首给“维特热”泼冷水的题诗,题名《绿蒂与维特》。诗中说:“可爱的读者啊,你哭他,你爱他,请从非毁之前救起他的名声;请看,他出穴的精灵在向你目语:做个堂堂的男子汉,不要步我的后尘!”
这就是在做社会效果的调整工作。歌德的社会责任感是非常值得称道的。这么一部十分健康的文艺作品都会有意想不到的负面作用,在那些全篇明显充斥着以不良行为为时尚的作品面前,我们还有理由迟疑不决吗?我们更应理直气壮地加以批评。
对某些文艺作品的负面效应,我们一不能含糊,二不能漠视,听之任之。记不清是谁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一部思想内容不健康的文艺作品,艺术性越强,它对社会的毒害越深。因此,我们必须正视某些文学艺术作品的负面效应,旗帜鲜明地亮出观点,切实担当起引导人们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社会责任。
(写于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