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当真是“人面蛇身”吗?


  轩辕黄帝到底长得是什么样儿?这,大约是黄帝子孙们都想知道的事。可惜的是,47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中华民族刚刚迈入文明时代门坎的时候,人们不光未能用上照相机,也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就连中国的古文字,也还是正在形成的阶段中。这,就使我们无法看到轩辕黄帝这位文明始祖的形象了,而只能依据后人按传说记载的古史料去进行推测。但,遍查古籍,又偏偏缺乏在这方面的记述。只有今人袁珂先生,推断轩辕黄帝是“人面蛇身”的形貌。那么,真的是这样吗?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先来看看袁先生是怎么说的,根据又是什么。然后再进行分析,做出结论。

  对轩辕黄帝是“人面蛇身”的形貌,是袁先生在《山海经·海外西经》的一段注释中提出的。这段经文的原文是:“轩辕之国,在此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在女子国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袁珂注云:“古天神多为人面蛇身,举其著者,如伏羲、女娲、共工、相柳,窫窳、贰负等是矣;或龙身人头:如雷神、烛龙、鼓等是矣,亦人面蛇身之同型也。此言轩辕国人,人面蛇身,固是神子之态,推而言之,古传黄帝或亦当作此形貌也。”

  那么,这个“推而言之”对不对呢?我的认识是:对错各一半。这话又怎么讲呢?我们知道,袁先生是研究神话的学者,他将我国先秦历史上很多历史人物如轩辕、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夏禹、夏后启等及其史事,都是当作神话传说来解释的。袁珂推论轩辕黄帝亦当为崇“蛇”或“龙”之族,是对的,但依《山海经》中“人面蛇身,尾交首上”而言轩辕黄帝也是“此形貌”,却是错的。

  要解释清楚这个问题,需要简单介绍一下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图腾”一词,系印第安语,意思是“他的亲族”。图腾崇拜,是原始社会中的一种宗教信仰。大约,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产生之时兴起,到父系氏族时期转变为族徽。官名、姓氏,并逐渐伴随着人类的社会进步而消亡。但其一些痕迹,如风俗习惯等,在今天的部分民族和地区仍有不同程度的保留。例如,有的民族,至今对某些动物、植物的禁杀、禁食就是。

  图腾崇拜,其起因,源于原始人的原始思维活动:他们,对于人类的起源和自然界的许多变化,不能做出正确的解释,因此,一是认为某一部族可能来源于某一种动物,这种动物是他们的祖先;一种是认为万物有灵。某种植物、动物、或山石,风云等自然现象,是某一部族的吉祥物,可以保护此族的兴旺。因而,就产生了崇拜。在中国,当是先有图腾崇拜,在图腾崇拜趋于消亡之际,才创造出了盘古氏开天辟地、女娲抟黄土作人的神话传说的。因为,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逐渐领悟到:原先所崇拜的那些认为同人类有着“血缘关系”、并视为亲族的熊、虎、狼、鹿、牛、马、羊、猪等动物,是不可能变为人类的。但此时,人们对于人类的原始探索,仍然是个难以揭开的谜,就像有个戏中小和尚问老和尚“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难以做出科学的、正确的解释。由是,上帝造人的新说便得以产生。这也是古人类原始思维活动在历史上的一种变化。这也是我们今天对于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用黄土捏人之说知之甚清,而对于古代的图腾崇拜不甚了解的缘故。

  ——不过,由于世界各民族都无一例外地经过图腾崇拜的历史路程,有的民族进入文明时代早些,如我国,由于早在轩辕黄帝时期就对日、月、星辰等自然界的事物进行观察、研究,故又产生了一种原始的唯物辩证思想——本原哲学。从而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势力互搏互补,相互转化而造成万物、并进行变化的。在这种注重实际的、朴素的唯物思想指导下,不仅原始社会早期产生的图腾崇拜遗痕较少,就连原始社会在原始思维影响下所产生的神话传说也保留较少。而有些民族,或由于地理、交通条件造成的封闭,或其他原因,其进入文明时代晚些。甚至在科学技术已飞跃发展的近代,还处在一种原始社会的状态中,成为研究原始社会的活字典。如刘易斯·亨利·摩尔根等不少民族学家和研究原始社会的历史学家们,长期生活在一些处于原始社会状态的民族中,进行调查、研究,以大量令人信服的材料,为我们找到了打开原始社会诸多史谜的途径。从他们的著作中,我们知道:原始部族对他们所崇拜的动植物(即图腾),也有定期举行神圣的仪式的。届时,有些人就按其族所崇拜的动物形貌,将自己进行一番化装,然后进行舞蹈,即模仿其所崇拜的动物的动作而奔走跳跃。其目的,是与自己所崇拜的动物进行“交往”。他们以为这样就会使自己的部落人丁兴旺。中国的一些古史资料中如《列子·黄帝篇》载:“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貙、虎为前驱,以雕、鹗、鹰,鸢为旗帜。三战,然后得行其志。”以及《山海经》中所载之“人面蛇身,尾交首上”等,即为我国古代图腾崇拜在史事记述上的反映。而并非人真地长着一个人的头脸,蛇的身子。

  这里所说的蛇,盖为龙之原始形貌。证据之一是龙字的原形。龙字,初图是一个“”形,甲骨文为“”,金文作“、 ”,小篆变为“”,楷书写作“龍”,现简化为“龙”。若按龙字的初图及甲文字形,完全是一个海马(亦称“龙落子”)的形状.其“尾交首上”者,是对龙字头上突出部分、亦即后来长龙角的原形的一种误言。证据之二,是山西陶寺龙山文化遗址大型墓中出土的彩绘蟠龙纹陶盘上蟠龙的形状。这条蟠龙(见1985年第3期《人民画报》)则完全是一条蛇的形貌。陶寺出土文物,经“对数十个标本所做的放射性碳素测定(经树轮校正)表明,遗址的年代,大致是公元前2500至1900年,前后延续五六百年。”如此,当距轩辕黄帝生存之时极近。由此可见,在古代,龙与蛇的区别不是很大。或早期崇拜物为蛇,后演化为龙,或者蛇本来就是龙的形貌,龙蛇原本为一体。在今天,也有不少龙蛇连用的词语.如龙蛇之蛰、言属蛇曰“属小龙”等等,亦是龙蛇不分的一种旁证。

  如此,说轩辕黄帝是崇拜以蛇为龙的氏族成员,是对的。若说他是“人面蛇身”的怪物,则为一种曲解。这,正如我们今天说自己是“龙的传人”,但却并非“人面龙身”的怪物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