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天花板打开,昇腾如何“全周期”赋能人才成长?


作者 | 曾响铃

文 | 响铃说

竞赛已经成为培养与选拔人才行之有效的方式,如火如荼的AI领域同样如此。

不久前,昇腾AI创新大赛2023全国总决赛(以下简称“大赛”)举行,来自全国22个赛区的78支团队经过激励比拼,角逐出应用赛道、开发者套件创新赛道金奖、银奖、铜奖。

大赛在5月启动,三大赛道吸引了全国超6300名开发者、3100多支优秀队伍报名参加,层层角逐后晋级全国总决赛。

挑战:AI人才“量”“质”齐缺

高盛在《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布局》中预测2030年中国AI人才缺口将达500万人。

尽管高校已经努力拓展AI课程教育,计算机相关专业也成为报考热门,但庞大的需求面前,AI人才仍面临数量上的巨大缺口。

与此同时,结构性问题也困扰AI人才体系。

AI产业一度出现厂商“抢人”而求职者求职困难的境况,很多企业表示需要懂产业的“熟练工”,但过去高校的AI教育往往基于预定义场景和公开数据集,将其转化到具体产业能力需要时间,而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企业缺的就是时间。

换言之,除了在“数量”上缺乏,当下AI人才在向产业输出的“质量”上同样存在一定的不足,从高校、科研院所毕业的“准AI人才”还要具备企业迫切需求的产业能力,才能真正发挥以人才引领产业的价值。

“量”“质”齐缺,成了当前AI人才培育面临的挑战。

而与这种挑战对应的,是AI发展的“机遇”天花板已经打开——大模型充分证明了这个发展了60多年的领域总是能够处在科技最前沿,AI行业没有人才发展的天花板,大模型之后,通用人工智能等等还有充分的想象空间。

如何应对挑战、拥抱无尽的机遇,成为行业重要的命题。

本次大赛的背后,凸显的即是昇腾在AI人才培养上正走在行业前沿,通过打造“全周期”赋能成长体系,让人才从科研创新到产业能力始终走在前沿。

出路:“全周期”培育,重数量更重质量

2020年9月,华为和教育部合作启动“智能基座”项目,教师、教材、课程、教学一揽子动作让昇腾全面嵌入高等教育体系。

这个项目客观上成为昇腾“学-练-训-赛”全周期赋能的起始点——区别传统人才培养方案往往集中在学和练,昇腾实现“训”与“赛”的延展,以更体系化的方式挖掘优秀人才、推动人才成长。这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标准化产线”,大大提升培养速度。

本次大赛即为最后“赛”的闭环节点,以竞赛直接汇聚和检验人才。

现在,开课1600余门、覆盖50多万学生,“智能基座”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配合“学-练-训-赛”赋能体系,由此,人才培育的数量或者说“效率”问题基本被解决。

但昇腾看重的是,更有针对“质量”的“全周期”培育。

“人才质量”原本是一个宽泛概念,但从前文不难看出,质量的标准最终取决于产业需求的满足,可以对等于是否在一开始就将人才培育与产业场景深入连接,让AI人才在“产线”走下来后能够快速适应产业需要创造价值,从而应对人才的结构性挑战。

这方面,昇腾在“学-练-训-赛”各环节都进行了产业连接与人才培育的结合。

成果:AI人才,数量迸发、质量“超预期”

当人才培育从挑战中找到了出路,其收获的成果也在本次大赛得到了全方位展示——大赛本身是全周期人才培育的重要环节,作为最后关卡也承担着检验人才培养成果的责任。

本次大赛中,应用赛道针对行业场景开放命题、探索有具体落地的创新方案,开发者套件创新赛道要求开发者根据昇腾新一代开发者套件实现作品设计,昇思赛道则基于昇思MindSpore设置创新算法与数据打榜两类赛题进行技术PK。

在数量上,如开篇所言,6300名开发者、3100多支优秀队汇聚三大赛道,行业聚集效应明显,直观展示了昇腾人才全周期培育的“数量”成果。实际上,在华为的计划中,未来还将发展350万昇腾AI开发者,与1000所高校建立产学育人合作,此次参赛的聚集效应是计划正在落地一个侧面展现。

而在“质量检验”方面,无论哪个赛道都指向产业能力连接、指向最前沿的技术创新,它们从不同维度检验开发者人才基于昇腾AI打造与行业融合的技术解决方案、探索与场景融合的模型算法的能力,直接体现着人才培育的“质量”标准。

大赛产生了1800多个创意参赛作品,遍及政府、交通、医疗、制造等行业场景,技术创新与产业能力实现深度融合,直观展现了“质量”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参赛队伍很多来自高校团队与独立大学生,在三大赛道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其中开发者套件创新赛道的两个金奖分别由山东大学、厦门大学团队斩获,面向汽车制造、航空发动机缺陷检测等产业场景解决具体问题。

一开始的“技术小白”们在“学-练-训-赛”中不断进步,最终锤炼了深入产业的能力,也许未来有一天,普通人能够购买更有性价比的汽车、乘坐更安全的飞机,就有这些人才的贡献——驱动技术、产品变革,推动产业前行,这样的人才培育“质量”无疑令人惊喜,让这次大赛的质量检验“超预期”。

如此,大赛也就真正实现了以竞赛汇聚人才、以人才引领产业的目的。

催化:资源激励,高质量人才最终走向产业

“学-练-训-赛”全周期闭环、收获了满意的成果,但昇腾AI的人才培育并没有结束。

与产业连接是评价人才质量的标准,获奖项目也展现了驱动产业进化的潜力,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各种资源激励,昇腾AI还在源源不断将人才培育的成果进一步“催化”,推动人才最终走向产业、实现价值落地。

本次大赛就为获奖选手设置了数量不等的丰厚奖金,直接帮助开发者人才进一步投入创新、持续深耕昇腾AI技术与产业场景。

此外,获奖的开发者人才将有机会获得昇腾HAE(HUAWEI Ascend Expert)认证、昇腾生态创新中心展示、优秀开发者荣誉与个人品牌宣传、参与华为各类活动等权益,分赛区也匹配有各自的权益。对于总决赛获奖作品,昇腾AI也提供了创投机构与获奖团队进行对接,对大赛优秀作品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实际上,在“催化”这件事上,除了大赛提供权益之外,昇腾AI还进行了侧翼协同——无论是提供教学、实践外的营销资源,还是提供技术扶持外的资源支撑与行业影响力支持,都在推进高质量人才最终走向产业。

在更为陌生的“产业变现”环节上也提供帮助,实现“学-练-训-赛-转(转化)”,正在成为广义上的人才“全周期”赋能。

总而言之,在产业智能化浪潮下,昇腾正在用“全周期”赋能打造一个良性的人才生态,应对AI人才成长的诸多挑战,为AI产业的长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后备力量;反过来,优质的人才体系建设也支撑昇腾AI产业生态持续繁荣,二者相互成全,让中国AI人才、AI产业的竞争力走在世界前列。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此内容为【响铃说】原创,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响铃说   Focusing on企业数字化与产业智能化升级,这是关注一切与创业、产业和商业相关的降本增效新技术、新模式、新生态 NO.371深度解读

【完】

曾响铃

1钛媒体、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等多家创投、科技网站年度十大作者;

2 虎啸奖评委;长沙市委统战部旗下网络名人联盟成员;

3 作家:【移动互联网+ 新常态下的商业机会】等畅销书作者;

4 《中国经营报》《商界》《商界评论》《销售与市场》等近十家报刊、杂志特约评论员;

5 钛媒体、36kr、虎嗅、界面、澎湃新闻等近80家专栏作者;

6 “脑艺人”(脑力手艺人)概念提出者,现演变为“自媒体”,成为一个行业;

7  腾讯全媒派荣誉导师、功夫财经学者矩阵成员、多家科技智能公司传播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