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是一种长有牛头、鹿角、蛇身、兽腿、鸟爪、羊须、鱼鳞、狮尾的神奇动物。按着神话传说,龙能兴云、作雨、吐雾、可昂首腾云而升九天,可垂首潜水而入四海,并善变化而主吉祥。如《说文解字》释龙曰:“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事实上,龙这种神奇的动物,世界上从来就未曾有过。自然,在中国,不论古今,都不存在。龙,其形貌,其传说,追根溯源,盖由蛇的形貌演变而成,它是我国原始社会中图腾崇拜的产物,并由此而逐渐演变成了中华民族的族徽。
那么,这蛇又是如何演变成“龙”的呢?在这一节,我就依据中国历史上存在的事实,说一说蛇是如何变成“龙”的这一历史过程。
在原始社会中,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曾经经历过图腾崇拜的历史阶段。在中国,我们的祖先曾有过以不同动物为崇拜物的氏族,其崇拜物有马,牛、羊、鸟,凤、熊、蝉、鱼、鹿、狼、虎、蛇等等。此后,这些图腾名称又演变为姓氏,至今有不少遗痕尚在中国人的姓氏中可寻。而这不同的图腾之氏族,都曾经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进步做出过贡献。其中,尤以蛇崇拜之族功绩为最。如《列子》、《归藏》,《山海经》等书,都言伏羲、神农、黄帝、共工,夏后启等为蛇图腾之族。即所谓“人面蛇身”。如《山海经·海外西经》载:“轩辕之国……人面蛇身”,“轩辕之丘……四蛇相绕”。袁珂先生据《山海经》此文而推断云:“黄帝或亦当作此形貌也。”
人,当然不会有什么“人面蛇身”的形貌。这在今人看来,确为怪事。而在古人的思想中,却是信而不疑。因为,按他们的推想,人就是由熊、鹿、牛、鱼、蛇之类的动物形成为人的。也就是说,以蛇为崇拜物之族,即以为自己的祖先是由蛇变化而来。如山东嘉祥武梁祠画像石所画伏羲与女娲结婚而生民的画像即是明证:“第一段画二人,右为伏牺,左为女娲,面泐,身同伏牺,尾也环绕与右相交。中间一小儿,右向,手曳二人之袖,两脚卷起”(引自容庚:《武梁祠画像考释》)。这个画像的内容,是按神话传说中,中国遭受洪水之害,民乃死绝,只剩女娲、伏羲兄妹二人。后兄妹结婚而生育,世上才又有人民。伏羲氏,是古代史家述史,对历史上以畜牧生产为特点的一种形象化命名,非实有其人。女娲是神话传说中人物。后世造神话者将其牵扯在一起,结合中国曾遭洪水之害的史事,就编出了一段伏羲、女娲造人的故事。这是对女娲抟黄土捏泥人而有人类的神话的一种改造。因为古史透露出轩辕黄帝为蛇崇拜之族,即“人面蛇身”,故亦推想伏羲,神农当亦如此。蛇是交尾而生卵的,故画像亦以交尾而生育小儿。
古代氏族,依其对世事变化的理解和思雏,不仅产生了图腾崇拜,而且还定期对其崇拜物进行祭祀,犹如后世之祭祖。届时,就化装成其崇拜动物的形貌进行舞蹈以为仪式。作为巫史记录此种祭祀活动内容的书籍《山海经》,也就有了“人身鸟首”、“人面蛇身”、“兽身人言”、“人身生毛”之类的记述了。
各类动物崇拜之氏族,其后又以其崇拜之动物而得以族称,作战时画其崇拜物为氏族军旗。由是,即有《史记·五帝本纪》等史书的黄帝“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等记述。由于战争的兼并、国家制度建立后的互相学习,交往、融合,牛、鹿、鱼、鸟等崇拜之族与蛇的崇拜之族共同形成了中华民族。于是,作为古老的图腾“蛇”的形貌,也就吸收了各氏族图腾中的一些动物形貌:蛇的头变成了牛头,长上了鹿角、羊须、鱼鳞、狮尾、兽腿、鸟爪,而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雕、画之中的“龙”的形貌了。这,推其根源,即是以蛇为主体的崇拜之族,结合牛、鹿、鸟等各种动物崇拜之族共同建立国家、形成一个民族大家庭,而在图腾崇拜物上的反映。这些,也都是有历史根据的:
如《帝王世纪》说:“炎帝……人身牛首”,蚩尤因为是炎帝的属官,故《述异记》亦云:“蚩尤……人身牛蹄……头有角”,也是牛的形貌;蒙古族,按史料记述,在其通婚的亲族中又有以白色鹿为图腾者。故《蒙古秘史》卷一载:“奉天命而生之孛儿帖赤那,其妻豁埃马阑勒。”其中,“豁埃马阑勒”一名的原文旁注为“惨白色的鹿”。此证明其为鹿图腾族中之女,大约不会错;《山海经·海内南经》曰:“氐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此为以鱼为图腾之族无疑。氐人,在殷周至南北朝时,分布在今陕西、甘肃、四川等地域。他们从事畜牧业和农业,曾建立过前秦、后凉等政权。魏晋时,大量吸收汉族文化和生产技术,说汉语,用汉字,穿汉服,从汉姓,习农耕,与汉族融为一体。今天的汉族中,已分不清哪个人是原来的氐人后代了;轩辕黄帝与之通婚的彤鱼氏之族,大约亦以鱼为崇拜物;至于《左传·昭公十七年》所载的少皞氏以鸟名而名官职,虽不能说成是鸟图腾之族,但明显地亦是受原始的图腾崇拜之影响。因为郯子说得很明白:“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风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
由于龙是由蛇为主体演化而来,故,在古代曾经历过一个龙蛇不分的历史时期。这在今天所能见到的史料、文物以及一些尚存的名词和人们的风俗习惯中,都可证明。
例一:唐司马贞在《史记·补三皇本纪》中,引《帝王世纪》言“庖(同伏)牺……蛇身人首”;而《竹书》等又记其属有飞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等;《韩非子·十过篇》既言黄帝“驾象车而六蛟龙”,又言其使“腾蛇伏地”;《山海经·大荒西经》记夏后开“珥两青蛇,乘两龙”:
例二:晋西南陶寺早期大墓中出土的彩绘蟠龙图形陶盘上,其蟠龙形貌既无牛一样的头,鹿一样的角,也没有鸟爪子及羊须、狮尾等,而是一条盘了个圆圈、口吐蛇信的长蛇形状;
例三:《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言:“深山大泽,实生龙蛇”;《汉书·扬雄传上》云“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这是在行文造句上龙蛇不分的实例。并且,传说中亦有龙变蛇、蛇变龙的说法;
例四:现代人们的语言上,也有龙蛇不分的某种历史遗痕,如形容书写敏捷而言之为“笔走龙蛇”,说属蛇之人为“属小龙的”等等。
以上这些历史记载,出土文物,言语习惯等方面的龙蛇不分,或许是证明了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即轩辕黄帝等本就是以原始人思维中一种能上天、能入海、能吐雾行云、能纵风布雨而又能大能小善变化的“龙”为崇拜物之族。只不过,其时的“龙”尚是蛇的形貌,这种还处于“蛇”形的龙,反映到了古人的刻石、画像之中传到后世,人们便以为是蛇,而记述这些历史人物为“人面蛇身”了。
由于建立我国最初国家之制、揭开文明历史第一页的轩辕黄帝及其后代子孙,俱为龙的崇拜者,这就不仅使龙的形貌逐步演化成了牛头、鹿角、羊须、兽腿、鸟爪、鱼鳞、狮尾的神奇形象,使其日趋形象完美。同时,龙的神通也世以渐大。大家都以其为吉祥神物,历代帝王也据以为自己的化身,称“真龙天子”。不光帝王身体的各部分零部件之称俱冠以龙字,而称做龙颜、龙目、龙口等等,其所居而处理政事之处也成了“龙庭”。其殿阶、大柱、梁栋、坐位等,到处饰以各种龙形。以至于衣冠也同样发展到以龙为饰。《礼记·玉藻》载:“龙卷以祭”。郑玄注云:“龙卷,画龙于衣”。
在此种情形之下,植物、动物、城名、地名、山名、水名、自然现象等等,很多都以龙而命其称。依地图出版社1979年版的《中国地图集》计,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带有“龙”字的地名,就多达499个!中国,确确实实地成了一个“龙的国度”。
说到此处,大家都已明白,“龙”的形貌演变过程,即是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龙的图案画即是历史形成了的中华民族的族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