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喜蛙北漂诗篇选读(10首)
《北漂诗篇》是2017年师力斌、安琪开始编的,那一年正好我脑溢血失忆住院。
5月底那个周末,参加一个艺术研讨会,突发脑溢血,先在解放军陆军医院抢救,6月转到北京西郊的英智医院开始康复治疗,10月1日前出院转门诊治疗,因为英智医院其实离我们家也不远,打车10分钟。
那一段看门诊,都是冬天,我老婆每天推着轮椅与我打车去医院,可苦了我老婆,我们早上去,下午回,中午在医院附近一个大学食堂吃饭,吃完又回医院找个椅子休息,下午接着康复治疗,一直到第二年夏天吧。
现在想起,我老婆真是神人,她推着我的轮椅,在医院、大学之间一路飞一样,我在轮椅上不能下来,遇到台阶经常要一两个人帮忙。
看门诊,就是为省钱,因为这个病两年花了大概50多万。
此后,就开始漫长的康复岁月,迄今6、7年了,还在康复。每个北漂诗人,都有不一样的亲历。至今,我的北漂已经三十多年了,我的这一生也就都这样了,漂在这,泊在这了。
《北漂诗篇》迄今,已经出版6册,各大书店、网络书店均有售,其中有5册选了我的诗,这里将2018至2022年之间入选的10首诗编辑在一起,并将我写的2篇评论附在后边,方便读者研读。
——作者题记
古皮氏城纪事(三首)
塑料薄膜种人
悄悄一个人回到村里
一个人在老屋的山墙边散步
空地上覆盖的塑料薄膜下
好像埋了两个死人
我连土撕拉开薄膜一看
还真是人
是侄女红芳和侄儿江泽
他们姐弟一对冤家
我一直怀疑江泽
始终没有走得很远
但怎么也没想到他根本
根本就没迈出门槛一步
我不知道他们俩
把自己种在薄膜土里
是想快快长大超过我
抑或彻底先转一生
注:侄女红芳和侄儿江泽都是我大哥大嫂的子女。红芳务农,能做小生意。江泽曾跟随 其父在自家造纸厂工作,后父亡,造纸厂破产,曾随我到北京谋生,后不知去向,失去联络。
太阳岛与茅草屋
那个村庄
我再也不认识了
有人在村口
用土垒成了一座太阳岛
那岛像环火山口似的山
工程好像刚完工
江红的吉普车
在沙土中抛了锚
世岩赤裸着猴身子
在杏林里摘杏
我想起村口原先的土丘
那是文敬台的遗址
我是光着脚丫回去的
没有人认识我
赶上一队送葬的
我帮小伙子们抬棺材
送葬的人没有哭泣
而西北的山上
飞流而下发狂的瀑布
一切都不稀奇
只有黄昏似的西天上
海市蜃楼似的升起
一座茅草屋
忍不住我泪流满面
注:江红是我侄儿,我大哥的大儿子,我父亲的长孙;世岩是我的外甥,我大姐的儿子, 我父亲的外孙。他们俩都不太喜欢读书,但是都有我父亲的遗风,善于打斗。
汗水与钻石
父亲背着一捆麦草
那弯腰的眼神
让我永远也忘不掉
还有那颗汗珠
父亲问我一个问题
我没有回答
他背上那捆麦草
让我惊讶
那样大的一捆草
我终生也不会背动
除了力气 恐怕
还得有精神或其他
父亲背草的同时
还在绕一片沙地
我不知他想在沙地
种什么庄稼
那是另一个夏天
大哥刚复员回家
与父亲同在生产队干活
那时我也在地里玩耍
父亲在一棵柿子树下睡着了
社员们都开始干活
大哥让我去叫醒父亲
就在父亲抬头的瞬间
我看见那颗钻石——
父亲鼻尖的一颗汗珠
那是父亲留给我的遗产
也是故乡最让我高兴的礼物
注:一捆麦草,是非常大的一捆,至少可以按我父亲的身高为半径画个圆了,父亲在我的印象中始终是个老年人,但始终都力大无比。
曹喜蛙,1966年3月8日生于山西运城河津,1991年开始北漂,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曾任职《人民日报海外版》《名牌时报》《环球游报》等多家媒体,1988年在《北京文学》发表诗歌处女作,此后在《诗刊》《星星诗刊》《中国诗人》《诗歌月刊》《诗选刊》《红豆》《诗派》《圆桌诗刊》等刊发诗与诗评,著有《悲剧舞台》(诗集)、《操》(长诗)、《赢在互联网》(哲学)、《和明星去旅行》(畅销书)等。
北漂感言:北漂是另一种诗意的革命。
(选自《北漂诗篇》2018年,即第二卷)
《北漂诗篇》2018年卷
师力斌,安琪,主编
中国言实出版社2018年
————————————————
致猴年
最喜欢畅想
你浑身的金毛,
野性,
那是心底
缜密的荒原。
最是喜欢撒手不管
任你抡起金箍棒,
那狠,
那对旧世界
无情胜有情的杀戮。
拜年,
那混账话味同嚼蜡
说了已有千年万年,
那也不妨再说一万遍,
新年快乐,
顺便
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
用三昧真火
洗个猴脸,
顺便也炼个
金睛火眼。
(选自《北漂诗篇》2019年,第三卷,)
《北漂诗篇》第三卷
师力斌、安琪,主编
中国言实出版社2019年出版
————————————————————
题太阳村曹宅旧照
两只民国
鳗鱼的瓷瓮,
两只改革的
水泥瓮,
一棵合抱不住的
桐树,看不到
顶的树冠,
与房脊比肩的
粼粼瓦帆,
阳台青砖地上
席卷的干叶,
一丛醉绿
如几个少女
茂盛的萱草,
清明斜坡
懒散的日子。
玻璃铁纱窗
与两扇黑门,
没关住昔日
那对偷情人。
屋里摆设
几乎没变一点,
只是没一缕
梦里的真气。
(选自《北漂诗篇》2020年,即第四卷)
《北漂诗篇》第四卷
师力斌、安琪,主编
中国言实出版社2021年出版
————————————————
北京的天空(二首)
北京的天空
北京时间11月3日,李泽厚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家中逝世,享年91岁。——题记
李泽厚先生
你看见我了吗
此刻我也看见你
你不是外星人
我也微微向你
笑了一笑
或者仅仅只是
在我的心里
沉重对你
此刻,李泽厚先生
你就是我的天空
一颗亮亮的星
是的,你不是外星人
守着天文望远镜
朝我望了一望
也朝我补了一枪
那目光如注如激光
你的电波我收到了……
维的隔离
感杨振宁、邓稼先的友谊,思考一个物理学概念。——题记
地球上
是谁
第一个看到
那月亮升起
地球上
是谁
第一个知道
这空间有限
地球在宇宙
原来这么小
细胞觉醒了
生命才有义
星球与星球
原来是有距离
距离与距离
原来也能计算
生与死
只隔离着
薄薄一个维
只一层玻璃
人生漫漫
因为孤独
缺那一个伴
黯然伤神
漫漫长夜
苦相思
碾转难眠
才念一句诗
当时读不懂
维隔离作怪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同途”
(选自《北漂诗选》2021年,即第五卷)
《北漂诗篇》第五卷
师力斌,安琪,主编
中国言实出版社2022年出版
————————————————————
思乡(三首)
蒲剧梆子
北京街头,偶听见有人唱蒲剧。 ——题记
太阳舞台,曲终人散
沟沟坎坎黄土月
命悬一线,黄河水
无所谓喜,无所谓悲
河东儿女爱哼两句蒲剧腔
一生一个角,只给爱人唱
帝王也罢,贩夫也罢
皇宫不怕空旷,寒窑不让漏风
一碗水半碗沙打碎牙都吞咽下
再打起锣鼓重开唱……
杨家女埋在老戏的心坎上
河津人说你娃有种你娃没种
玉米面黄馍馍红枣梆子
好汉不长在嘴上,到底
吃几个冷馍,不怕那硬茬口
船底座 AG
船底座 AG 是船底座的一颗恒星,属高光度蓝变星,银河系中光度最高的恒星之一。 ——题记
我爷爷
讳名泰子
他是黄河龙门
渡口的船工
出了晋陕峡谷
黄河河面宽阔
银色的水缓缓流过
河滩扇面巨大
那水系就像银河系
有一座座星云
黄河与汾河滩连成一片
夜里星空一望无际
在那银河系中央
有一颗最亮的恒星——
船底座 AG
我爷爷就坐在那
那是颗蓝色星球
聚着蓝血族巨人
一座座蓝色宫殿里
每张脸都欢迎我们
那些上了天堂的
远祖的亲人都在那
济济一堂
却没几个熟脸
巨人的爷爷我认得
就坐在船底座上歇息
烟锅里还是河东旱烟
烟枪已磨得光溜溜……
漂泊的黑洞
天文学家发现离地球最近最小的黑洞,距太阳系约 1500 光年。 ——题记
你在你的黑暗
那黑暗有扇窗
我在我的深蓝
这片星球大陆
纠缠深邃隔离间
1500 光年的缝隙
我的莲花宝座
此刻往你飘移
背对着我也知道
你红尘的月牙殿
布达拉宫
就在一座雪山旁
红润着天河的脸颊
穿着长虹的衣袍
漂泊的焦距里
你我同呼吸着晨曦
(选自《北漂诗篇》2022年卷,即第六卷)
——————————————
附:曹喜蛙撰写《北漂诗篇》评论2篇
《北漂诗选》第五卷为什么这么有魅力?
由师力斌、安琪主编,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的《北漂诗选》的样书,拿到手里,沉甸甸,这已经是第五卷了,这一辑选了我的两首小诗。
身边的朋友都知道我写诗,但我除了有几年想当诗人,企图想快点证明给别人看,所以曾经投过一段稿,但自从北漂进京后就不再投稿了,除了接受朋友约稿以外就彻底不再投稿。
不投稿的原因有几个,一个是我的诗歌观念进京后彻底变了,我曾经在《中国诗人》发过一篇文章《诗歌是我独自一个人的宗教》,从那时写诗就是一个人的事情了,不是证明给别人的,所以我就不再着急,写完就仍在那,后来有网络我就发在网上。
诗歌观念就是个观念,尽管我把它作为宗教看,但那也只是我一个人的事,我这个人也好说话,碰到诗歌编辑约稿我都给稿子,没人约稿我就自己写,诗歌不是我的事业或工作,假如有份诗歌的工作,那就是另一回事。
我后来在媒体工作,大小是个负责人,就更不能干着这份工作还想着别的事,尤其怕老板说不务正业,我这个人心事重,我的其他同事就比我处理的好。其实很多写诗的朋友都在文学期刊工作、当负责人,但我从无找朋友发过诗,当然也有朋友以为我不写了,也没有找我约过稿。
这几年在家康复,就没老板了,我也就自由了,不过这些年主要写艺术评论,诗也不是我的重点,但自从安琪、师力斌主编《北漂诗选》后,每年一到组稿的时候我都很积极,说也奇怪,我还都会给《北漂诗选》投稿。不过,给其他诗选、诗刊我还是不那么积极了,也是奇怪。
我也说不好,也说不清,但《北漂诗选》在我心里确实占着很重要的位置。后来听说有很多北漂诗人都跟我一样,你说这是为什么?
这个问题确实值得研究,因为它确实很复杂,绝对没有那么简单,尤其与诗的生态和现实相关,恐怕至关精神的高地,甚至与更高、更重要的上层建筑有关。
远的不说,与大家读几首。
第五卷《北漂诗选》有一位运城老乡——诗人夏野,本名景盛存,里面有他一首《回乡——写给一个老女人》,表面是对一个老女人的问候,“你还好吗?” 实际是对诗人自己的青春的问候。三十年前,诗人曾经阅过这个老女人的芳华——曾经的梦中情人,如今她还是一只孤雁。梦中情人,也许就只是诗人的梦,那个老女人可能还不曾知道这一切,但她的芳华曾牵动诗人起飞了美的翱翔。
诗人已经翱翔三十年了,但如今回乡,却不见了曾经的芳华,只剩下“为一个耗尽心血的老女人,悲悯”。表面看是诗人悲悯这个老女人,实际上却是悲悯或惋惜或悼念那一代失去的年华。
迄今,北漂对我自己来说确实已三十年矣,自己的眼里往往只会看见别人老去的年华,却看不见其实我们自己也已经老了,尽管以为怀里还揣着那个青春的梦,突然才发现青春和青春的梦都不见了,它们都去哪了?其实,仔细看看,诗也老矣,也许诗越老会越耐读,只是人家年轻人的诗嫩的能掐出湿漉漉的甜水汁,即使北漂也跟我们不一样。
《北漂诗选》有各种各样写北漂的诗,有老的,更有年轻的,最好买一本或一套自己去品品,品品真正的远方,真正的诗。北漂是一场人生突发的战争,它不是出差,不是旅游,更不是蜜月旅行,如果说它就是出差那买的也是单程票,如果说它就是旅游也是城市悬崖边的生死冒险,如果说它就是蜜月旅行也是没有甜酒祝福的无边岁月。
当然,北漂不是一定要一直北漂,更不是非要踏上不归路,更可早点往回漂,更可早点回家、团聚,回家是我们永恒的话题,走多远都会期盼回家,回家更可以是新的项目开发,也可以回家开创新世界。
北漂诗友艾若的《当我老了》一样,“回桐城老家/在三面环水的墩子上/重盖房子”,“东依远山/南塘植莲/西塘菱角/北塘种荷”,艾若这几年回安徽的次数越来越多,完全不像说说而已,而且企图让我加入他桐城老家的旅游开发项目。
不过,我在我们老家也有个项目至今谁也没有说过,一切就看玄机,看上帝给不给这个机会,这里先读读我这两首诗《北京的天空》《维的隔离》,这里就不解读了。
最后,祝各位诗友青春常在,也祝贺入选各位的诗友们,祝贺两位主编,祝贺出版社责任编辑与策划出品的各位,祝《北漂诗选》大卖,这套诗选一定会成为中国或中外经典诗选,历史会给予见证。
2022年7月16—24日北京月牙殿
北漂诗篇第六卷曹喜蛙《思乡》出炉的前前后后
北漂三十多年了,可以说说我的诗了。
诗是有技巧的,但更要有生活,否则全是诗的技巧堆砌,那跟新华词典差不多了。
当初来北京,就是奔着当诗人来的,但当我到北京后,才发现其实我什么都不懂,甚至一点生活常识都没有,后来我就彻底不投搞了,写了东西就扔到那,不管它是不是个东西,让时间考验它吧,先好好过活吧,于是就埋头当了多年媒体人,除了上班出差,很少与各种圈子打交道,直到某一天忽然觉得有点太南辕北辙了,就辞职当了独立学者,准备写点东西。
在北京三十年,一开始那十年回家的次数还多一些,那时父母还在,几乎每年春节都会回去,那时只是想如何在北京能安定下来,然后就多看看书,此外别的都没想那么多。但那些年自从父亲去世,紧接着大哥也去世,母亲也去世,大嫂也去世,二姐也去世,这还是直系亲属,更别提别的亲朋好友了,几乎一年一个亲人都离我远去了,彻底一下子懵了。
紧接着第二个那十年,好像很顺利了,媒体那十年正当繁荣,在美国杜邦公司院士物理学家沈致远的资助下,我在人大哲学系进修了三年研究生,就进入媒体,我那时还是很敏感,知道网络时代来了,就开始研究互联网哲学和互联网文化,到2008年就出了一本互联网哲学的小书《赢在互联网》,除了这本还出了一本畅销书《和明星去旅行》,也是意外产物、副产品,是在《环球游报》当品牌主编的时候,跟同事王振辉主持的那个栏目的作品集结,是出版社看上了的,出书就没费吹灰之力。至于诗歌,依然写,但从不投稿,有朋友约稿,我也给,但我毕竟不是名诗人,约稿的一年也就是一两个而已,就是个边缘诗人了,这是我的选择,与别人无关。
到2010年开始,突然对当代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开始写一些艺术评论,那几年网络开放,我就开始在几个艺术专业网站发表艺术评论。在一次画展上,结识了中国美术馆的著名美术评论家徐虹老师,我说我的美术评论还有点不得要领,专业知识有点欠缺,我就拜她为师,她就给我专门开列了一个专业图书单子,用了二三个年头我就把她给我列的书单都啃了一遍,也就没有了拦路虎了,毕竟我有文学、哲学的底子,又是写文章的老手,立马就上道了。
2012年又换了个单位,在一个旅游论坛任专职秘书长,每天在别墅有大量时间,雅昌艺术网那时策划了一个项目,公开向网友有奖征集艺术评论文章,每次不拉的我都投稿,几乎每次都获奖,只有一次没获奖,但那篇文章却被《美术报》编辑看中,就刊登在美术专业报纸了。年底也就是2013年元旦,我又获得年度最佳艺评人大奖,一下子在美术界就冒出了,连我自己都觉得意外,也是上帝对我那三年辛苦的最好奖励。
不知不觉,就进入了第三个十年,没想到一下子就把这十年填满了,尤其在51岁的时候在一个艺术研讨会上脑溢血发作,竟然就彻底失忆了,我的半生突然清零了。为了加快康复,我就开始从一天连一句话都写不好,到开始恢复写评论文章,最后用了大约一个月就写了一篇评论文章,尽管错别字很多,语句不通常有,但最起码又能写文章了。有一天,突然觉得这是上帝想要告诉我什么,我就仔细想了几天,决定写我的自传体小说,那时脑子还是很慢,真要是能写成也不枉到这世上走一遭,不过还是怕写不成,就要我老婆严格保密。
不料用了一年多,竟然写成了《半碗沙史》,当时有30多万字,于是决定在公众号上开始连载,每周一节,毕竟我脑子那时还是慢,脑子时不时还是疼,每次疼就去医院查,各种各样方法都试了,还是疼,后来干脆不查了,每次疼就让它疼吧,其实那是脑溢血的后遗症。经过一年多连载,也就是又改了一遍,毕竟每次看都有很多错误,不是发现句子不通,就是发现还有错别字。本来想,连载完找个出版社出了,但后来疫情就来了,在疫情中间就想这可能是个世纪大劫难,我的自传小说里不能没有它,所以就开始写另一部分,一直到2023年春节才算全部完稿,扩张了有一倍多,才决定就到此吧。
我的康复,非常漫长,到现在还没有结束。每日除了康复锻炼,依然是读书,日常写一些艺术评论文章,搞搞研究,没有一日闲着,实在没写的时候就想想我的诗歌,一个是捡起先前就在一直写的一个系列实验诗歌,又开了一个系列对新闻人物的诗歌肖像,这个也主要是不丢弃我对新闻评论敏感的能力,只是我把它转移到诗歌肖像上了,也是为打发时常不出去的时间,就当散散释放不掉的怀抱,不能让那曾经壮怀激烈的一口气断了。
师力斌 、安琪编《北漂诗篇》的时候,第一年征稿我也不知道,我正在医院失忆呢,到第二年我的记忆恢复了,才知道征稿这回事,于是从第二年开始我就一直投稿,我觉得我来北京本来就应该是为干这个事情专门来的,迄今他们编了6卷,5卷我都投稿了,除了2017年失忆住院那年以外。2023年这一卷,一开始投的与疫情有关的诗,发给安琪了,安琪就问还有别的稿子吗,好像不太满意。我就想,我其实还没有正儿八经的写过思乡的诗,当时想起当天有个老头在院子里用收音机听蒲剧,就灵感来了,写了首《蒲剧梆子》。然后想,再组织两首,弄个组诗《思乡》,就在电脑里那一堆文件夹里找诗稿,但觉得都不满意,就决定试试改改旧稿子吧,就改了二首出来,一首是写我没见过的爷爷《船底座AG》,一首是写漂泊的《漂泊的黑洞》,都踩着思乡、漂泊的节奏。宇宙深处秘密多了,但恐怕人的意识本身就有更多神秘的未知数,在我们自己身上就保存着祖先的基因,非常值得研究。然后就把这三首发给安琪,当时夜已深了,她说她看稿也已累了,说明天再看吧,后来就没有再提过这件事。
今年,准备还是把自传体小说改改,原来觉得改起来会很快,但过去几个月了,也才改了七分之一,看来工程还是不小,那就慢慢改吧。我的生活节奏,始终还是那么慢,经常还会停摆,什么也干不了,就看看国外老电影,有时一个月几乎啥也没干成。还是刚出院那会,回过一次山西老家,然后好几年了,也没有再回去过,只是在网上见过几个故友,好些老朋友、老同学几乎都不联系了,但我身体还是有点不方便,没办法。
毕竟,还是要面对现实,还是要面对繁繁杂杂这一切,该咬牙还得咬牙,就像《蒲剧梆子》里写的“河津人说你娃有种你娃没种”,“好汉不长在嘴上,到底——吃几个冷馍,不怕那硬茬口”。
我爷爷、我父亲,就在那银河系的深处,就像在太阳村花园门口,就远远望着大路口,看看他们的儿孙回来没。我依然在北漂,面对漂泊的一个个黑洞,大不了就化成最后一股能量或一溜黑烟,不管有多远,都会与他们挤到一起,一起塌缩,就像一张全家福的照片,被一根火柴点着后卷成圆圈的瞬间。
2023年4月13日于北京月牙殿
选自《私属艺术》公众号,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