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四节 中庸


  第四节中庸

  “中庸”,是中国道学理论中又一个极重要的理论观点。它是对于事物阴阳互感、互引、互动、互渗、互依、互为己存之根本,以及阴阳相对守恒规律在社会实践中具体应用上的一个名词。中庸一词中的“中”字,即一部《易》经自始至都终强调的中正、中行、得中、久中、中和、中道之意。例如《乾·文言》:“刚健中正,纯粹精也”;《讼·彖传》:“利见大人,尚中正也”;《屯·象传》:“虽磐桓,志行正也”;《泰·象传》:“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复·象传》:“中行独复,以从道也”;《临·象传》:“大君之宜,行中之谓也”;《坤·象传》:“黄裳元吉,文在中也”;《需·彖传》:“位乎天位,以正中也”。

  “庸”,为社会实践之劳、有功的赞颂之辞:“庸,瘅,劳也”①。例如:《国语·晋语七》载韩献子语云:“臣闻之曰;‘无功庸者,不敢居高位’。”韦昭注云:“国功曰功,民功曰庸”。又,《国语·周语中》:“服物昭庸,綵饰显明”。韦昭注曰:“庸,功也。冕服、旗章所以昭其功,五綵之饰所以显明德也。”换言之,“中庸”之原义,就是人们在其日常生活之中,不论是言行,还是待人接物,以及处理任何事情,都能坚持一种公、平、中、正,不偏激的态度,以使阴阳得以平衡,这种行为的本身就是对社会的一份贡献,就是功劳,就会受到国家的表彰。

  “中庸”一词,绝非“文革”中所批判的那样:“就是不偏不倚,按常规办事,走老路……中庸之道就是鼓吹折中调和、宣扬保守复旧、反对斗争、反对前进的反革命之道。它是一切反动派镇压劳动人民、进行反攻倒

  ——————————

  ①  《尔雅·释诂下》。

  算的十分虚伪、毒辣的反革命武器。”① 更非世人所理解的庸碌无为。

  对于“中庸”一词的不懂与批判,由来已久,鲁迅先生就曾说过这种无知的话:“性情表现的形式不一,最普通的,第一就是听天由命,第二就是中庸”②。此,诚如孔子所言:“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③

  中国古典哲学理论中之所以提出得中、守中、用中、中正、中行、中和的重要性,就是认为事物的阴阳相对、互依互存客观规律,人们违背不得。这是因为事物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就像世界上只须男人生存、不要女人生存,或者只重视男人的生存权而不要女人的生存权,其结果就会是社会上失去人类一样。所以,事物的客观规律恰恰是唯有相反,才能相成。唯有相异,才有相同。故立阴阳相交之卦画命名为《泰》,以阴阳不交之卦画称之曰《否》,说明事物只有阴阳平衡才能得健康的发展。至于太极图上的阴阳互引、互动、互交、互渗、互为依存、相对平衡关系,则表示得更加直观。

  “中庸”是具体应用阴阳对称、守恒客观规律于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简明而必须遵守的法则。它是中国古代人提出的一个治病救人、律己修身、整齐家庭、治理国家、平定天下的哲理性总则。

  先说治病救人:中医依中国古典哲学理论认为,人体之内五脏六腑,都各具阴阳之性,中医治病的总则,也就是调理人体之内各部分的阴阳,使之平衡。也就是通过望、闻、问、切等各种综合性手段,确诊患者到底患上了什么病症,其患病的具体原因是什么,患者的那一部位器官功能受到了损害,由此而使得某一部分器官失去了原有的阴平阳秘状况。然后,针对具体情况,或用针灸,或以按摩,或施药物,或动手术,其最终目的,就是扶正祛邪,恢复被病变影响、削弱了的某一器官之正常功能,使其恢

  ——————————

  ①  《孔孟之道名词简释》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77~78页。

  ②  鲁迅:《华盖集·通讯》。

  ③  《论语·雍也》。

  复原来阴阳调和的正常状态。其论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①。此是医学上的“中庸”之道。

  次说整齐家庭:《易·家人》曰:“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这几句整齐家庭的话,也非今人所全能理解。常见有人引之而依汉代以来董仲舒炮制的封建“三纲五常”谬论曲解之。实质上则是不通历史变化、强不知以为知的谬说。中国古代的礼仪,完全是按照古典哲学理论制定的:认为男为阳,女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兄为阳,弟为阴。阴与阳之间所存在的是对称、守恒规律。运用阴阳对称、守恒规律处理家庭关系,首先就是承认男女、夫妻、父子、兄弟之间在人格上的平等,权利、义务上的平等,这些关系都是一个互相关爱、互感互动、互为影响的关系。其具体要求就是要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互敬互爱。但是,阳者主动,阴者主静,父子关系处理不好,其责任首先在父亲。“养不教,父之过”,此之谓也;兄弟关系处得不好,责任首先在兄长。就连兄弟共同犯罪,中国古代的法律上也规定要重责兄长,对其弟则适当从轻。这是因为,兄长也负有教导弟弟的责任;夫妻关系不睦,责任首先在丈夫。对这种家庭伦理行为规范的论述就是:“为人父而不明父子之义,以教其子而整齐之,则子不知为人子之道以事其父。故曰:父不父,则子不子……”② 这就是“父父、子子”简行文字中所表达的原义。这也就是要以中、以正而治家,调理阴阳,使之和谐的“中庸”之道。

  古人为什么在论之以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先是将个

  ——————————

  ①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②  《管子·形势解》。

  人的修身放在首位,接着就提到家庭,而不是把治国这样的大事放在首位呢?这就是,全社会要做到讲道德,有礼仪,文明、和谐而有秩序,就必须首先要从每个国民个人的自我道德修养做起。如果,在一个国家之中,每个公民都能讲道德,而言行文明,那么全社会自然也就文明、和谐了。每一个家庭都能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整个民族就兴旺发达。如果每一个家庭都处理不好夫妇、父子、兄弟、姊妹之间的关系,那么,社会便必然产生乱象;一个不能以道修身、正心而按客观规律办事,而是丝毫不懂道理的人,他哪里还能够整齐家庭?连个家庭都治理不好的人,又何谈治国?这就是古人论治国必先从修身、齐家做起的道理。这才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最基本含义。

  再说治国:先秦诸子百家,其学说或异或同,但都言“以正治国”。由此而言:“政者,正也。正也者,所以正定万物之命也。是故,圣人精德立中以生正,明正以治国。故正者,所以止过而逮不及也。过与不及也,皆非正也。非正则伤国。”① 这是因为,治理国家,不论有多少繁杂的事情要处理,总归起来,就是以中正不偏的政策、法律、规章、制度,综合性地调整各个方面的关系而使之平衡、协调、呈现出良性互动的和谐发展状态。而要达到这样一种社会状态,这就要求人们言中,行中,用中。唯其如此,《黄帝经·经法·道法》就说:“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也。故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废也。故能自引以绳,然后见知天下而不惑矣……公者明,至明者有功。至正者静,至静者圣。无私者智,至智者为天下稽。称以权衡,参以天当,天下有事,必有巧验:事如直木,多如仓粟,斗石(读dàn)已具,尺寸已陈,〔此借度量之制以言法度〕则无所逃其神。故曰:度量以具,则治而制之矣。绝而复属,亡而复存,孰知其神?死而复生,以祸为福,孰知其极?……反索之无形〔指道理,亦即今称的哲理〕,故知祸福之所从生。应化之道,平衡而止。轻重不称,是谓失道!”

  ——————————

  ①  《管子·法法》。

  “中庸”二字之造,亦赋予其以强烈的哲理意义: ①②字是依上古战争时统帅居中所树大纛之形而为字,而“庸”字则完全是以“持中为用”之意而造:③ ④ ⑤。古文字传达给我们的信息说明,“中庸”一词的使用绝非始于孔子,孔子只是正视了“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的实际社会情况,因而忠实地强调了它的原始哲学意义。

  我们要建设和谐的社会,就是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不断调整各种社会关系,使其处在一个公、平、中、正、平衡的度上。所以,我们不是要反对“中庸”,而是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中庸之道”,因为,“中庸”是一个科学之道。

  在中国的上古历史上,正因为以中正之道而治国,国名就用一个“中”字为称。“中国”之谓,其义就是行中道之国的意思。唯其如此,古代治理地方之官,其职称之曰“尹”。“尹”字在甲骨文中是画一手以三指持针给人治病的简明图形:⑥ ⑦  ⑧ 这是强调治国也同中医治病一样,不断调整公私关系、供需关系、政权与人民的关系等等,特别是政权与人民的关系,要在一个互引、互动、互交的正确轨道上运作,以达到“上下交而其志同”⑨,并警告世人:“天地不交,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⑩ 然而,甲骨学家不知中国古典哲学对于社会政治、以及由此而影响

  ——————————

  ①  《粹》四期五九七。

  ②  《乙》一期四五零七。

  ③  《京》二三零四。

  ④  见虢季子白盘。

  ⑤  见康侯鼎。

  ⑥  《人》一期一二三五。

  ⑦  《前》一期七·四三·一。

  ⑧  《甲》三期七五二。

  ⑨  《易·泰·彖传》。

  ⑩  《易·否·彖传》。

  到文字之造上的情况,释甲骨文往往就会出错。例如释“”为:“以手持杖,示握有权力以任事者”,① 就是错误的。

  正因为持中用正,以中正立法治国而调整各方而的关系,使全社会的人们都在一种公平、公正、透明的社会制度之下生活、竞争,所体现的是按中正守恒的客观规律办事,体现的是一种社会文明,它是一种哲理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所以古人就将“中庸”提到一种尊道贵德的高度认识与评价,以恪守中道而为德:“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故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②。

  在古代,为了强调执道治国而用中,就连史官述史,都必须持中、用中、客观、公正、忠实,而绝不是为掌权者歌功颂德。故“史”字之造,也是“持中”:③  ④⑤。

  到了现代,就连管理一条道路,不也是需要划出一条中线,而制定出交通规则,使车辆、行人各行其道,行而不乱,动而有序么?因为,偏左偏右都要出乱子。若再要说得宽泛一些,就连造物、制器也得持中、用中,绘图于纸就得先画出一条中心线。若设计建造一座建筑物,其布局不对称,则失之以庄重、大方、美观,重心不正的高层建筑物,就会倒塌。这就是“巧工用中”,无规矩而难成方圆之理。

  对于“中国”一词的错误解释由来已久。毛亨认为:“中国,京师也。”⑥裴骃引用刘熙之说,“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⑦现在,则有人认为:“中国”之名是根据河南新郑而得称:“郑州所具有的历史特点是

  ——————————

  ①  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286页。

  ②  《礼记·中庸》。

  ③  《乙》一期三三五零。

  ④  《合》一期二八一。

  ⑤  《明》三期四五零。

  ⑥  《诗·大雅·民劳》毛传。

  ⑦  《史记·集解》。

  ‘天心’、‘地中’。”① 还有人说,“新郑是天下中心”,“新郑县城的竹园村还保存有‘天心石’……”② 应该说,这是一种很荒唐的说法。因为“天下”所指就是地球大气圈之下、地球表面之上。地球之称,因为它是一个球体,在任何圆球体上,其具体的位置都是相对的,我们所常说的东、西、南、北、中,事实上都是相对而言,而不会有所谓的绝对“天下中心”。即使是在北极点上,夏天太阳不落,而是围绕着北极点转圈圈,这恐怕比河南新郑要“特殊”多了,我们也还是不能说北极点就是“天下中心”的。因为,还有一个南极点呢,到了北方过冬天的时候,太阳同样会围绕着南极点转圈圈!

  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方面是一直走在世界前面的,在黄帝之前,就准确地知道四象二十八宿在视周天上的准确位置的,从黄帝制定历法之时起,就一直用的是“四分历”,也就是岁值为365·25日,天球刻度也是365·度,言“中国”之称是古人以为自己所居就是“天下中心”,这就有陷于我民族先祖以“无知”和“夜郎自大”之嫌!

  在建设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必须弘扬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而弘扬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就必须是有分析、有批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正确弘扬。不能一讲批判,就一概否定;一提弘扬,又不分好坏的全盘继承。要做到正确地弘扬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在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工作:对过去批判错了的方面,要有改正错误的勇气;对于过去漏批了的封建、迷信糟粕,仍然要有勇气进行历史、唯物、辨证、实事求是的分析与批判。这,也是一种科学的“中庸”之道。

  ——————————

  ①  张维华:《黄帝故里与中华第一古都——郑州》,载《黄帝故里——新郑》,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第76页。

  ②  刘文学:《关于轩炎黄故里地望的探讨》,同上书第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