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密悖论”本质是不存在的


 

“斯密悖论”本质是不存在的

 

宋 圭 武

 

所谓“斯密悖论”,是指斯密在《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两本书中所体现出的不同价值倾向。在《道德情操论》一书中,斯密倾向于利他是经济发展的动力,而在《国富论》一书中,斯密更倾向于利己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于是,这一问题被德国学者约瑟夫·熊彼特称为“斯密问题”或“斯密悖论”。

笔者认为,“斯密悖论”本质是不存在的,推动经济发展的真正动力是利他,而不是利己。利己是一种反向动力,只有经过特定的制度约束,利己才能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正向动力。

一、为什么利他是经济发展的真正动力

为分析问题方便,我们先做一理论假设。假设有两个群体,一个是由利他者构成的群体,一个是由利己者构成的群体,两个群体构成两个不同的社会,且二个社会之间没有交往;另外,假设两个群体的人从事的产业都是做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分析一下到底是利己的群体构成的社会经济发展更有动力,还是利他的群体构成的社会经济发展更有动力。

对于利他的群体构成的社会,从微观角度看,第一,从产品质量看,同样是做饭,显然利他的群体在饭菜质量上也会有保证,因为出于利他的目的,利他的群体也有很大动力把饭菜做好,让人吃得可口。第二,从产品价格看,利他的群体会要价更合理,绝不会坑蒙拐骗,并最终导致市场价格更符合均衡价格特性。第三,从生产过程看,利他的群体必然花在监督方面的成本很低。由于人们劳动自觉,自然非生产人员就大大减少,监督制度也就要不了那么复杂。从宏观角度看,第一,由于人们会更多从全局角度考虑问题,而不是从小团体角度考虑问题,这有利于建设公平社会,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问题。第二,利他的群体人们的环保意识会更好,这有利于解决好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第三,利他的群体会更有节约意识,这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第四,利他的群体社会管理成本会很低。第五,利他的群体更有利于技术创新。因为由利他精神衍生的奉献精神为技术创新提供了一种精神支援。第六,利他的群体有利于更好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而利己的群体构成的社会则是另一种经济发展景观。从微观看,第一,从产品质量看,饭菜质量不一定有保证,存在假冒伪劣的可能性。第二,从产品价格看,饭菜价格不一定要价合理,存在坑蒙拐骗可能性。第三,从生产过程看,需要更多监督成本投入,需要更严密的制度设计来防范各种机会主义行为。从宏观看,第一,更容易导致社会不平等。第二,环境保护的难度更大。第三,炫耀性消费等严重,不利于资源节约利用。第四,社会管理成本大。第五,利己本质不利于技术创新,尤其不利于发挥技术的社会效益。第六,会放大信息不对称问题。

其实在斯密的理论分析中,利己是不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其理论分析是有逻辑不一致性的。一方面,斯密认为利己是经济动力;另一方面,斯密又认为,通过市场自由竞争,经济市场才会达到均衡状态。这也就是说要使利己成为经济发展动力,需要有市场自由竞争制度设计,需要有“看不见的手”进行调节,这是前提条件。

所以,笔者认为,所谓“斯密悖论”,实际应是斯密在理论认识上的一个欠缺,是其理论上逻辑不清楚所导致的一个“悖论”,而实际的社会经济实践,并不存在“悖论”。经济发展的真正动力,是利他,而不是利己。利己只有经过特定的制度约束,让利己变为利他形式,才能转换为经济发展的真正动力。

 

 

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我们积极弘扬利他精神

由于利他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真正动力,所以,社会经济发展,我们一定要惩恶扬善。惩恶,就是要通过各种制度设计,严密防范各种不合理的利己主义,使利己主义转换为社会正能量,成为经济发展的正向动力。扬善,就是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大力弘扬社会的利他精神,让正向动力更充足。

如何大力弘扬社会的利他精神,需要大力加强社会道德建设。道德建设如何提高效率,需要注重道德教育的人性化,关键是要立足同情心加强道德教育。同情心是道德生长的起点。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见《孟子 公孙丑上》)另外,道德教育需要从小抓起。各级各类学校,一定要把道德教育放在比知识教育更重要的位置。另外,要认识到道德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常抓不懈,需要有长期的措施,不能有急躁心理。(作者: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二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