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面临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打造一个内循环经济成为共识,内循环经济依靠的就是消费增长,如何提振消费呢?
消费
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233亿元,同比下降3.5%。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30560亿元,下降3.0%。饮料类、粮油食品、烟酒类增速同比12.6%、 12.5%、7.2%,增速在各品类中居前。可选品类销售增速回落,金银珠宝类、化妆品类、服装鞋帽针织类增速同比-17.9%、-6.3%、-12.7%。消费品中食品类增加,可能与部分居民囤积食品有关,但金银珠宝化妆品等消费升级换代下滑,可能与居民预期收入增长下滑有关,3月中国城镇调查失业率跳升至5.8%,消费低迷对经济的拖累具有滞后性,四月份可能会进一步强化。
提振消费已经成为共识?但如何提振消费市场存在分歧,笔者认为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才是提振消费的关键。目前居民杠杆率较高,在预期收入增长不高下,自然会降低消费,提高储蓄应对未来不时之需,居民部门杠杆率从2011年末的27.9%大幅上升至2021年末的62.2%。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一个是减费减税,国家让利,减税降费将会导致财政收入下降,存在一个天花板;另一个是政府发放消费券,直接给居民发钱,消费券发放,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面向全体居民,另一种是面向中低收入群体,但是都受到国家财政支出制约,数量也很有限。三是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水平,主要是居民投资收益,说穿了,就是推动股市上涨,让居民获得股市投资收益,这是没有限制的,像美国股市就连续上涨了十几年,居民赚的盘满钵满。
由中央财政向居民发放消费券,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即使向中低收入者发放消费券,也会增加财政巨大压力,前一阵有消息说超过6亿人月度收入低于1000元,消费券数额发放较少,对消费提振有限,发放数额较大,财政无力承担。由地方政府向居民发放消费券,可能很多经济落后地区无力承担财政支出,仅仅成为发达地区居民的红利,深圳市商务局推出的5亿元消费券计划,也就是富裕的深圳居民红利,而不是全国居民红利。此次5亿消费券中包括4亿元购物消费券、6000万元餐饮消费券、1000万元旅游体育消费券和3000万元数字人民币红包。
目前沪深股市总市值庞大,开户数超过2亿户,股市投资已经较为普及,股市涨跌对于居民财产性收入影响巨大,截至目前,沪深股市总市值接近70万亿元,按照二级市场投资者持有40%市值粗略计算,投资者持有30余万亿元市值,股市上涨30%就意味着投资者财富增加了大约10万亿元,即使股市上涨30%,上证综指也就是4000余点,创业板也就是3000余点,与历史高点相差很远,还谈不上股市出现泡沫,只不过是恢复性上涨。
投资者财富增加了10万亿元,是3月份社会零售总值的3倍左右,拿出一部分用于消费,就可以极大推动消费增长,极大增加内需市场弹性。三月份社会零售增长低迷,固然与疫情防控有关,但是也与股市下跌存在重合度,股市下跌,损失惨重的投资者口袋变空,只能紧缩消费,一季度沪深股市跌幅巨大,给投资者带来巨大损失,仅仅公募基金就损失了1.3万亿元,公募基金持股占比并不是很高,直接持有股票和私募基金的投资者损失超过公募基金是板上钉钉的,股市下跌还带来不少银行系理财产品收益率为负。
股市上扬,投资者交投活跃,还可以带来印花税增加,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也可以带来券商交易佣金和资管收益增加,推动券商上扬,二级市场上涨,可以推动创投市场进一步活跃,从而推动科技创新,股市上涨能起到一个以点带面作用。
从美国经济来说,次贷危机以后,美国股市走出十几年长牛行情,给投资者带来丰厚回报,推动美国消费不断增长,实现股市上涨和经济恢复良性循环,如果没有美国股市十几年上涨,以消费为主导的美国经济是不可能出现强劲复苏的。
笔者认为提振消费,最大抓手是股市,让投资者赚钱,才能增加财产性收入,才能让居民有钱消费,实现股市上涨与经济增长的比翼齐飞。别让股市下跌拖累居民收入增长,成为制约消费增长的绊脚石。
股市重要性不言自喻,高层到监管都在推动股市上涨,但是扭转市场悲观预期,可能需要超预期的实实在在的利好,而不是笼统的高屋建瓴式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