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经营:充分认知艺术品的价值(2月27日)
随着我们生活水准的日渐提高,以衣食住行等生活刚需为核心的市场竞争逐渐走向白热化,不管是作为出售的商品,还是作为促销的赠品,还是作为激励的奖品,每个可以满足衣食住行等细分需求的商品,都已经被开发到几乎无可附加的程度,似乎只有如热带植物一样,向深度细分,向高处做增值,向广处横向拓展,才能让自己的生存空间得到拓展。
搭建艺术品交流平台,是做技术还是做传媒,是做交易还是做理财,是做买卖还是做经纪人,这些关乎发展方向的问题,都需要在深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取舍。
艺术品通常都是被赋予更高的内涵,溢价程度很高地出售,但是一旦到了手里,就只有作为收藏,而难以转手变现。似乎价值一旦被充分挖掘,就意味着价值被锁定,每个持有的人都成为最终的“接盘侠”,而难以脱手。艺术品经营的核心是做经纪人,以经纪人做理财,以技术为支撑的传媒运营,实际上还是以人为本。
在纪念品方面,其实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因为每个人都可以有很多纪念日、很多值得纪念的人、很多值得纪念的事件,而所谓价值并不是设计发行者认为其价值有多高,而是自认为其价值有多高。比如孩子的满月照片,胎毛制成的毛笔,老人的遗物,情人的一纸手书,经过艰苦训练和激烈竞争所得到的奖品、奖杯与奖章,有特殊人物签名的图书与物件,等等,虽然物理成本只有那么一点点,但在某些人看来都可以拥有极高的价值。
所谓纪念品之间的转让,其实是在寻找某种共同语言,是让自己的内心不孤单,是在寻求认同与共识,换言之,诸如曲别针换别墅的游戏,是让精神价值赋能于普通物品,让其价值得到充分挖掘。
从这个意义而言,最划算的投资是朴素的,是不装饰也不装修,是去除个性化的,只有具有足够的共性,才可以形成可流通的资产。就如一套房子,即使在装修装饰上花再多的钱,一旦转手,新的主人也会将其拆掉重新装,因为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和个性思想融进去,那才像是自己的东西,否则总是感觉是暂时的拥有者。
平台型的思维不会单纯看收藏品的买卖,因为单纯售卖并不会形成增值,在很多时候反而会出现价值洼地。随着艺术品资源的日渐减少,货币超发所造成的泛滥越来越贬值,以及在变现的过程中的彼此竞争,单纯地卖出去充其量算是变现。
而且变现之后的资金也需要打理。不断经营的是超市还是交易中心,狭义的平台核心都仅仅是卖,把卖作为终极目标,却忽视了流动性。任何产品重要的特性是流动性,是分期支付,以分期支付(与合伙购买)的方式实现共享,将收藏品的高价格化整为零,得到更多的外部资源。
将艺术品出售并换成货币,终究不是艺术品的终极价值表现,而更多的是做“以物易物”的价值变现。总是会有人可以发现其对于自己的额外价值,而愿意用价值更高的藏品去换。收藏品的终端核心价值是硬通货,是一般等价物。出售收藏品所换取的资金是用来投资的,投资的收益率需要有相应的增值。收藏品还可以买回来,建立赎回机制。赎回是在帮助卖方解决生存问题;典当是在帮助自己解决资金问题。
作为艺术品交流平台的核心资源是需要几个池,建立这几个池之间的相对平衡以及协作关系,就成为基础要素。首先是作为泛旅游文化收藏品的池,还需要有资金池,还需要有平台整体、模块公司甚至具体项目的股权池,还需要有品牌池下的连锁渠道与作为交流与交易中心的终端池。
泛旅游文化收藏品的池,核心价值在于开发、接纳、质押、吸引并整合外部资源,不仅为个人与机构收藏家提供服务,还为文旅地产、康养地产、商业地产等拥有IP资源的机构开发提供增值服务。为有需求的机构与个人提供NFT的数字资产服务,以及未来价值的增值服务。
我们需要转换视角,跳出将文化收藏品只作为商品看待的局限,而将收藏品仅仅看作可以质押的资产,将实物资产化,首先质押给金融机构(比如50%折),由银行按照一定折扣放贷得到相应的资金池,以银行的资金保障平台的搭建。
在这样的时候,是需要借助金融机构的力量的,用自己的藏品作为抵押(或者质押),从金融机构与集团那边拿到现金,作为优胜者的奖励。银行以5年期、10年期、20年期、30年期的贷款,并以先息后本的方式得到回款。也可以采用由银行监管账户的方式来保证银行的资金安全,从经营贷款或者质押贷款等方式,从银行那里得到启动资金,而银行之类的金融机构,也有其理由欢迎以文化收藏品作为质押物进行资金融通经营的。
平台的健康发展,要突破单方向的卖,而要成为价值的发现者,不仅关注销售去存量,还要注重吸纳采购来提高增量,让自己的资产得到优化并盘活。我们不能只关注结果,还要关注过程,甚至关注过程中的细节,关注细节中的切身感受。直接的结果仅仅是产品的销量和资本的溢价,但不断进行详细切分与孵化创投的过程,同样可以带来溢价的结果。
如何进行艺术品的宣传?
艺术品所承载的不单纯是金钱,还有历史文化,还有个人品位,还有人脉圈层。艺术品的价值基于历史,必然要杜绝急功近利。因为艺术品的交易在圈内称为“捡漏”与“放漏”。
艺术品的本质在于独享与分享之间的取舍,独享是收藏家个人的把玩,是独乐乐;而分享是在藏友之间的话题延伸,是艺术品展出与经营过程中所得到的关注,与更多的人达成共识,是在传承未来。真正的藏品在藏家之间,不仅是从历史走到当下,更是从当下走向未来。
艺术品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慢慢把玩,艺术品或者是在办公室里,作为附庸风雅之物,或者是放在贴身的地方,只供自己独享;在私人博物馆里或者是公共博物馆里,或者是在平台上在媒体间进行宣传。
我们要的是分享,而非独享;我们要的是传播之后的价值放大,而不是用漫长的时间去等待。现金是需要流动才能产生价值的,流动得越快,换手率越高,其被激发的内在价值越充分。
分享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展览、巡回、出版、共识,用展示权、短期租赁权、使用权去提升价值。
即使是权威的专家,点评的也是针对藏品,所以相对藏品而言,收藏家仅仅是个辅助角色,收藏家的核心在于传承,用眼力与实力、用未来的时间去得到增值。
任何物件,只有深度细分,其价值才能被挖掘,所以科学分类是基础,权威点评是赋能,巡回展览是扩大共识,短期租赁是价值支撑。
贾春宝
2022年2月27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