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公式 二种危机 三项措施


       凡事都有规律,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也不例外。市场中所谓“看不见的手”,其实它就是市场运行的基本运行规律。如果没有掌握这一基本规律,那么在调节市场运行状态的过程中就会被“两难”矛盾所限制,就会被“看不见的手”所操纵。如果掌握了这一基本规律,那么“看不见的手”也就自然可以由人来随心所欲地进行控制了。其实,市场的基本运行规律非常简单,它就包含在一个最基本的企业利润计算公式之中。掌握了这一基本公式以及它的内在含义,也就掌握了商品经济的基本运行规律,就可以对商品经济进行良好的双向调节和控制。

一个公式

所谓“一个公式”,就是生产企业在计算利润过程中所使用的公式,即“产值-成本=利润”。虽然这一公式是用于生产企业的,但是它适用于非生产企业、事业单位和整个国家。见公式

产值-成本=利润.   

在该公式中,产值是市场供给方,成本是市场需求方,利润为市场供求差额,因此该公式也同时体现了市场供求关系。

产值(市场供给)-成本(市场需求)=利润(市场供求差额).

从该公式中可以看出,当“产值>成本”时利润为“+”值,当“产值<成本”时利润为(-)值,当“产值=成本”时利润为“0”。由于这种关系的存在,在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也就自然产生了通货膨胀与生产过剩两种失衡状态。这种状态如不及时加以有效控制,也看自然形成两种不同形式的经济危机。

二种危机

轻度的通货膨胀与生产过剩定对市场经济运行和百姓生活不会明显的影响,但是严重的通货膨胀与生产过剩将导致两种不同形式而又密切相关的经济危机的爆发,进而对市场经济运行和百姓日常生活将造成沉重的打击。如何解决通货膨胀与生产过剩问题,一直是学界艰难思考的问题,但为什么到如今仍然没有一剂良方的产生?就因为没有真正掌握市场经济的基本运行规律。这一规律的关键在于,要搞清通货膨胀与生产过剩的根本产生原因和它们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一般认为,通货膨胀与生产过剩是一种矛盾的两个对立方面,其实并非如此,它们是两种不同矛盾的单一方面。通货膨胀是物价上涨,矛盾的另一方是物价下跌;生产过剩是市场供给过剩,矛盾的另一方是市场供给不足。由此可见,通货膨胀与生产过剩是可以同时存在的。而现实中,这两种危机的确是同时存在的,这也是问题难以解决的根本原因。

(一)生产过剩

生产过剩指的是市场商品供大于求的失衡状态。这种状态是因企业利润公式中的产值大于成本而产生的。产值与成本的差额越大,企业利润越高,但同时它所制造的供求差额就越多。企业在供给市场商品的同时,也向市场供给购买力,而在利润为“+”值的时候,企业的购买力供给小于商品供给,于是就制造了生产过剩这一失衡状态。久而久之,这种状态越来越严重,进而爆发生产过剩危机。生产过剩危机的危害主要是企业商品大量积压,大批企业破产倒闭,大量劳动者失业,同时造成物资的巨大浪费,严重阻碍社会的经济发展。

(二)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指的是在原有物价水平的物价上涨,它的主要危害在于破坏货币信用、破坏健康的市场经济秩序、稀释市场购买力和掠夺消费者财富。一般认为,通货膨胀是由市场上商品供给不足所造成的,其实并非如此。在生产过剩状态下同样会产生通货膨胀现象。生产过剩与通货膨胀之间并非只是单纯的反比关系,同时还存在正比关系和等比关系。见图示 

     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物价稳定———— 物价下跌           

    

         供小于求———————供求平衡————供大于求(生产过剩)

从该图中可以看出,物价波动与供求状态之间存在9种对应关系,而生产过剩与物价波动之间也存在3种对应关系,而并非单一的物价下跌与生产过剩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说,从理论上讲通货膨胀在生产过剩状态下仍然具有无限的上升空间。因此说,物价自由波动不但不会促进市场供求平衡,反而会破坏市场供求平衡。

物价波动的目的是利润最大化,而不是市场供求平衡。因此,物价波动与市场供求比例之间不能保持同步的运行状态。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基本经营理念,而抬高商品价格恰好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因此企业在追逐利润的同时也就自然造成了通货膨胀的产生。当然,政府过多发行货币也会引起通货膨胀,这是政策性通货膨胀,它并不代表自然的市场经济运行规律。

其实,通货膨胀有两种不同的表达形式:一是“相对通货膨胀”,即相对原来市场商品价格的通货膨胀,这也是通常所说的物价上涨;二是“绝对通货膨胀”,即相对成本的价格抬高,它也是导致市场供求失衡的根本原因。“相对通货膨胀”的起点是原来的市场价格,而“绝对通货膨胀”,的起点是成本。“绝对通货膨胀”包含和大于“相对通货膨胀”。解决通货膨胀问题不仅要考虑解决“相对通货膨胀”的问题,而且要从根本上解决“绝对通货膨胀”的问题。

三项措施

从根本上彻底解决通货膨胀和生产过剩问题并非难事,只要掌握了市场经济的基本运行规律,再加以有效的对策,那么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通货膨胀与生产过剩共存现象叫做“双重危机”,在日常的商品经济运行过程中,这种现象是一种常态。在双重危机状态下,对任何一方的良性调控,都将给另一方造成恶性影响,这也是市场经济调控的难点之所在。俗话说“会者不难,难者不会”,既然掌握了市场经济的基本运行规律,那么解决这一问题也就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了。具体方法有以下三点:

(一)稳定物价

一般认为任物价自由波动可以促使市场供求平衡,最终实现物价稳定,其实并非如此。物价自由波动的结果是导致严重的双重危机。因此,通过限制或法律手段限制物价自由波动的方法来稳定物价是解决问题的首选措施。货币其实就是消费者领取商品的合同,合同约定一定数量的货币在市场上领取一定数量的商品。但是,通货膨胀导致货币信用违约,使货币持有人受到相应的经济损失。既然可以通过建立合同法来保护合同双方的利益,那么同样可以建立“货币信用法”来保护货币持有人的合法权益。一旦货币信用法建立,那么通货膨胀问题基本上以就得到了彻底的解决。

(二)增发货币

一般认为发行货币可以引起通货膨胀,其实并非如此。在物价不受控制自由波动的状态下,发行货币才会引起通货膨胀,而在物价受控的情况下,发行货币将起到单纯扩大市场购买力的良性作用。商品通过企业盈利产生增量,货币也要相应增加,否则将会因为市场购买力不足而形成生产过剩。

根据什么发行货币和应该发行多少货币?这一直是理论界没有统一答案的问题。过去曾经根据国家金银储备的多少来发行货币,后来通过实践证明这并不能满足市场商品流通的需求。再后来根据市场商品流通的需求来发行货币,但是,由于大量货币债务的发生而加快了商品流通速度,掩盖了市场真实的货币需求量, 因此,货币发行始终不能与市场真实的货币需求相匹配。从表面看货币供给十分充足,而实际上货币供给却存在着的巨大缺口。

企业只能创造“商品效益”,但是不能创造“货币效益”,“货币效益”只能通过银行的货币发行来进行实现。见公式 

商品效益=产值-成本.

货币效益=货币发行.

经济效益的增长取决于商品效益和货币效益的双向增长。如果只是创造了商品效益,没有相应的货币效益跟进,那么必然导致生产过剩的发生。反过来讲,如果只是大量发行货币,创造出大量的货币效益,没有商品效益相应产生,那么必然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创造商品效益是企业的职能,企业只负责生产商品,不负责发行货币。创造货币效益确是政府的职能,政府只负责发行货币,不负责生产商品。因此,企业与政府在生产商品和发行货币方面必须进行合理的配合,否则市场的混乱现象在所难免。 

(三)积累商品

市场经济的运行中缺少一个“积累” 环节,企业库存商品并非以积累形式存在,而是以积压形式存在,这就形成积累与积压之间的相互矛盾。如果企业积压商品过少,那么市场供给就难以得到很好的保障。如果企业积压商品过多,那么将造成企业经营的困难,严重者将导致企业破产。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发行货币来收购企业生产的质量良好和用于维持人们基本消费需求的产品。一旦政府就掌握了大量的生活必须品,那么它的货币信用也就可以得到充分的保障,通货膨胀风险自然就不存在了。政府定向定量收购企业产品之后,那么企业的商品积压变成了政府和社会的商品积累。这样既解决了企业产品积压的问题,又解决了基本生活用品积累不足的问题,进而弥补了市场经济缺少积累环节的缺陷,保障人们基本生活用品的供给。

调整前:生产——销售——积压

调整后:生产——销售——积累 

对于企业来讲,政府收购它的产品可以商品销售难的问题,将生产企业从烦琐的销售工作中解脱出来,全力进行商品生产,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另外,企业还可以节省大量的广告宣传费用、商品销售费用和借贷费用,大幅度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和大幅度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对于劳动者来讲,企业产品产量的增加将使其对劳动力需求大幅度增加,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企业效益的增加还将使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大幅度增加,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

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来讲、企业商品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普遍增加必然使社会经济得到大幅度的增长,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对于宏观调控经济来讲,政府通过对企业产品的定向定量收购来控制整个市场经济的商品生产种类、数量和质量,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对社会经济发展进行有力的控制,将社会经济发展的发现和进度牢牢控制在自己的受中。

对于金融机构来讲,由于企业资金周转顺畅,贷款额度极少,存款额度较大,因此金融风险自然就不存在了。

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添加一个商品积累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它对整个市场经济的运行都会起点极大的促进作用。有了商品积累环节的存在,商品积压就转变为商品积累,由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进而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2022217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