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年底,专家期待的2022年开年红变成了开门黑,春节前投资者希望赚一点过年钱,结果亏了大钱过了一个不愉快的春节,春节以后,又是开门黑的连续下跌,究竟是什么压垮了A股的脊梁挺不起腰来?
2021年年底,各路专家从宏观经济韧性、央行自我为主的货币宽松政策、良好的疫情控制,几乎是一致性预期开门红,开门红失算以后,专家呼吁要挺起A股的脊梁,结果脊梁是没有挺起来,为什么A股走势如此的疲软,部分专家甩锅美联储紧缩的货币政策,问题在于美联储货币宽松也没有带来A股的牛市,缘何美联储退出货币宽松要带来A股大跌,这不符合常理,实际上A股没有完全开放,外围走势更多的是影响情绪而不是趋势,何况央行货币宽松可以对冲美联储货币紧缩带来的流动性紧张,人民币汇率也没有出现大跌,资本外流并没有成为主流。可见甩锅美联储是不客观的,只不过是专家给A股下跌寻找的一个借口,是对自己误判市场的寻找的一个托词。
日前读到刘纪鹏院长一篇文章《刘纪鹏:我为什么说沪深交易所不该保留副部级》,其中有一段话还是道出了A股长期以来疲软的真谛,“进入 2022 年,如何顶住经济下行压力,化解金融矛盾?让牛短熊长的中国股市振作起来接力楼市,走出低迷徘徊的困境,无疑是最 正确的选择。然而,目前的中国股市产生不了财富效应,交易所在大 干快上,上市公司在大干快上,融资额在大干快上,唯独苦了股民和 基民,中国股市投资人挤出的是奶,吃的却是草,股市不涨难堪重负。”
A股融资一直是市场一个争议不休的话题,也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不可否认的是A股承担了太多额外的重任,那就是支持科技转型、支持科技创新、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支持产业升级、支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支持地方发展、支持国企证券化等等,带来的结果就是长期以来IPO和再融资任务繁重,很多时候有关部门快马加鞭的IPO ,带给市场沉重的压力,历史上就出现过9次IPO暂停9次IPO重启。现在经济面临三重压力,股市融资任务更显重要,IPO和再融资常态化已经达成共识,但是常态化IPO 何为合理没有一个标准,一周1家也是IPO常态化,一周十几家也是IPO 常态化,带给市场的感受和压力是不一样的。
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4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21年A股IPO势头强劲,报告指出,去年A股共有493只新股上市,融资金额高达547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和17%,均创下历史新高。一年493家IPO,创历史新高,IPO节奏是很快的,相当于每个交易日近2家新股上市,沪深股市走势与美国股市不断创新高相比,走势并不强劲,与快速IPO 不无关系。IPO数量和融资额创新高,正好对应了刘纪鹏院长的观点“交易所在大 干快上,上市公司在大干快上,融资额在大干快上”,拉长时间看,沪深股市短短几十年,上市公司数量已经与美国股市不差上下,说明IPO数量还是较多的,在重融资下沪深股市一直是牛短熊长的,投资者投进了大量的真金白银一直是七亏二平一盈利,也对应了刘纪鹏院长的观点,“唯独苦了股民和 基民,中国股市投资人挤出的是奶,吃的却是草,股市不涨难堪重负。”
A股脊梁难以坚挺,我个人认为与A股长期以来偏重融资轻投资者回报有着难以割舍的关系,股票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但只要是商品,股价就与市场供求关系有着巨大的关系,新增股票供应超出新增资金,股价更容易下跌,新增股票供应少于新增资金数量,股价更容易上涨.更关键的是重融资大环境下,上市公司质量较差,股市制度建设严重滞后,上市公司和大股东损害投资者利益的时期层出不穷,严重挫伤投资者信心。
2021年沪深股市成交量突破万亿元成为常态,股市走势并不强,在于两市流通市值和总市值都在不断增加,万亿元成交已经无法推动股市全面走好,只有结构性行情,造就了机构抱团操作,可是抱团并非铁板一块,上半年白马股分崩离析,年底以来新赛道出现大跌,万亿元成交都没有办法带来全面牛市,万亿元成交可以持续吗?
刘纪鹏院长指出,若根据新财富策略分析师荀玉根的测算,A 股 2021 年各 项税费(融资费用,印花税及其他交易费用)一共约 6300 亿元。这 还不算其他中介机构的人吃马喂,股市不涨,坐食山空,长此以往, 坐以待毙。这个观点笔者深表赞同,去年笔者就认为万亿元成交难以持续,就在于存量资金消耗太多,现在业内人士预测是6300亿元,一年交易费用就需要6300亿元,这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数字,这样的资金消耗,加上IPO和再融资和股东减持,一年需要的增量资金将是远超万亿元,增量资金从何而来,没有足够增量资金,股市只能选择大跌,新年以来,公募基金发行受阻,机构抱团股没有增量资金加仓,马上开始大跌,显出原形。
股市投融资平衡已经说了很多年,合理科学安排IPO 也说了很多次,可是投资者对于IPO 节奏总是认为偏快,让市场感受到沉重的压力,股市要想轻装前进,需要给股市减负,那就是不能让股市承担太多的额外任务,回归股市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