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砂医派系列介绍连载⑨
儒风独茂仁术普济的龙砂医家群体(下)
大医精诚,仁心仁术
宋人《省心录》“论医”中指出:“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
历代龙砂医家,不仅医术高明,技艺精湛,更有厚德怀仁、贫病不计、乐善好施的品行与医德医风。
明代江阴人叶灵萃(字爱山),日拥担药椟,走村串巷,徒步走四乡治疾,遇贫者赠以药。顾儒诊病不问贫富贵贱,虽寒暑风雨,随叩随赴,于贫者,免收药费,且助柴米,寿八十六,里人私谥为“慈惠先生”(《崇祯江阴县志•顾儒传》记载“儒不问贫富贵贱,不辞寒暑风雨,随叩辄赴,布衣徒步遍诊,切忘其为封大夫也。遇贫者,予之药,复佐之薪米,至老无倦色。”)。清人苏廷荫(字南棠),精内外科,遇贫者施以药,“虽参芪勿吝”。姜礼(字天叙)立功过格,“日记得失,终身不怠”,每遇贫者施诊,“出囊中药治之,不取值”。
明代无锡历史上第二位状元孙继皋的父亲孙雪窗(字国英),善治小儿痧痘,投剂沉疴立起,人称“神医”,他白天出诊,富人收费,穷者不仅不取诊费还倒贴药费,在锡城有“孙善人”之美誉。
清代无锡人杜有功(字升侯)秉承家学,虽奇疾险症,应手辄愈,不计较回报,深得贫苦大众爱戴,称他“医仙”。施教行医,有求治者,不问贵贱贫富,皆济之,好施予,乐于周人急。王旭高告诫学生“医,仁术也,其心仁,其术智。爱人好生为之仁,聪明权变为之智。仁有余而智不足,尚不失为诚厚之士;若智有余而仁不足,则流为欺世虚妄之徒”。
重医德,乐善好施,是无锡盛巷曹氏儿科自明末以来世代相传的家风,县志载“遇贫者每赠以药饵,资不望报”。曹清华常言“医者应有割股之心,痛人之痛,急人之急”“病者处贫病,病重心急,能助应助之,是为人之道,行医之德。”。
龙砂章氏外科创始人章治康,经常骑驴下乡,送医送药上门,守信诺,重德怀仁,贫病不计,深得病家赞誉,历四十年不衰。
曹颖甫举人出生,以厚道出名,自称“曹憨”,诗文书画俱彰,后专攻医学,醉心经方,早年刚到上海时,声名未达,虽清贫,仍不忘初心,遇贫穷病人,赠医施药。
常熟人金兰升(字清桂),拜师柳宝诒门下,得柳氏悉心教诲,医名甚著,卓然成家。金兰升宅心仁厚,且秉性亢爽而任侠,凡贫苦者就诊,则非但免去诊金,且助其药资,遇远来求医者,则留饭,给盘缠。
以擅治伤寒大症名于时的龙砂医家朱莘农,在江阴、无锡行医二十余年。每至夏季,江阴协济、普济、同济等医局均施医赠药,延请各地名医,免费为贫苦大众治病,朱莘农逢期必到,每日往往从清晨到深夜,应诊一二百号。
朱云亭出诊夜以继日,每到半夜方归,人称“兴半夜”。夜晚出诊全仗步行,乡间民房分散,不易查询,他就关照病家,“过十点钟以后,不要等我,可去睡觉。只需在房间点上一盏灯,我凭此为标记,就不会摸错门了。”每年无锡三皇街举办施诊,朱云亭必往义诊,遇贫病者者经常资助经济,他还热心公益,助人为乐,常为乡里排难解纷,为地方造福,深受乡民爱戴尊敬。
汪艺香医名赫赫,求诊患者众多,但汪氏从不推辞,且乐善好施,除平日门诊外,常出诊至深夜方归,当时锡城流传“病家要请汪艺香,开了大门等天亮”。诊余之暇,汪艺香常去无锡崇安寺听松茶室品茗,多有贫困者向其借贷,往往倾囊相助,毫无吝色,自己却因此反而欠了茶资,甚有贫困者还会跟着他回家,也都设法多方周济。
丁福保医德高尚、医术高明,在上海行医期间,应诊者络绎不绝,他的诊费标准因“人”而异。对于穷苦人家,诊费一律优惠打折,如果患者说明家境困苦,医药费全部予以免除。
不避险巇,责任当担
医学为用,仁心为体,在疫病流行时,龙砂医家不畏风险,勇担社会责任,甚至付出宝贵生命。
明正德、嘉靖年间,吴中瘟疫流行,吕夔不顾个人安危,深入疫区,“裹药囊日治百家,全活无算”,名震吴中。缪坤(字子厚),明代江阴人,家传七世行医,嘉靖间军中疫病流行,师府延至军前疗疫,全活甚多,仁德者寿,缪氏寿高九十,著有《方脉统宗》。清代江阴人祝道行(字明侯),好学精医,康熙二十八年(1689)大疫,他进入疫区一线救治,文献记载其“奉文施药,加意问切,投剂多活”。
沈文渊(字绎明),少多病,习医以自治,遂行医。疫病发生时,他不避凶险,服从征调,文献载“邑大疫,当事征之,所投即起”。他秉性慈详,体恤百姓,凡鳏寡及婢仆乳媪延之立往,并说“此辈求医最难,不可缓也”。
1864年无锡荡口大疫,民多患霍乱,张聿青随父诊治,不辞辛苦,张父不幸染疫去世,张聿青来不及悲伤,继承父亲遗志,毅然代父出诊,时人皆折服。
邹云翔,无锡东绛人,早年供职无锡国专,师从经学大师唐文治,因母染暑疫而逝,遂弃教从医,拜孟河名医费伯雄刘莲荪为师,并就教于龙砂名医张嘉炳。民国18年无锡暑疫再次流行,邹云翔毅然返锡,深入疫区,义诊乡里,跑遍五个村近百户农户,所治皆愈,群众赠匾“仲景功臣”。
德品轶事,万古流芳
柳宝诒对患者,无论贫富贵贱,一视同仁,诊病从不开价,只在医馆门口放置一小木桶,病人随意将诊金投入木桶即可。如有病人因故无法亲来看病,可通过书信详述病情,柳宝诒根据病情认真研究后,再拟定处方回函。柳氏谢绝学政大人重谢、开设文社、创办东南乡试馆的种种高品善举,在龙砂地区传颂至今。
王旭高为了能尽快到达病家,特意养了一匹白马,以供出诊之用。当时被人亲切地称为“白马医生”。王旭高出诊时还有另一个习惯,就是一般会先去贫苦人家,然后再去富人家里。对此王旭高解释道:“大凡贫苦人生了重病、急病才请医生,宜早诊治,迟诊恐延误病情;富户则大都生了小病就请医生,故应有缓急先后也”。贫苦人家病,即使是深更半夜都会第一时间赶去,对于这类患者,王旭高一般不收诊费,遇无钱买药的贫病者,就在处方上角写下“记账月结”4字,再盖上王氏私章,这样药店就会把药费记在他的帐上。
金兰升晚年一次外出行医,突然昏倒路旁,醒来继续前往,旁人劝他休息,他说:“无妨,病者在,不可使其久待”。
朱云亭“以猪报鸡”的故事为人称道。坊传同乡人马某,新婚半月,突发壮热,头痛无汗,渴喜热饮,请朱氏来诊,详询病史后,诊为夹阴伤寒,朱氏予内服麻黄附子细辛汤,外用白鸽热敷脐部,马某半天即汗出身和,马家人十分感谢,执意送给朱氏一只母鸡作为酬谢,朱氏推辞不掉,无奈只好收下,但总觉不安,回家后特派家人送来小猪一只,以作回报。
当年曹颖甫行医所得不足以贴补生计,于是曹颖甫行医之余,兼卖诗赈画。金石大家吴昌硕闻之感动,乃手书“曹颖甫卖诗行医”以赠之。曹颖甫还有儒士的高洁风骨,如同傲雪之梅,1937年淞沪战事爆发,曹颖甫避居故乡,不久江阴沦陷,日军诱逼他出任维持会会长,被他严词拒绝,后因呵斥日兵欺辱妇女,暴虐淫行,不幸蒙难。
邓星伯医德高尚,常于后辈弟子言“为医者应仁慈为怀。贫者已苦,患病则更苦,对此必尽力拯救,不能以无利而拒之门外,更不能乘人之危,索取钱财,败坏医德医风,吾最痛恨之。”
有关邓星伯高超医术、高尚医德、高洁品行的轶事在锡城广为流传,可谓妇孺皆晓。坊传邓星伯治愈山东督军田中玉将军病后,田中玉将军赠一年轻婢女给邓作侍妾,邓怜婢女遭遇,归途中特转道将婢女送还其父母,并赠银接济。
龙砂医家厚德怀仁的医风医貌,构建了和谐的医患关系,南宋词人辛弃疾任“江阴军签判”时,与龙砂名医建立良好友谊,辛弃疾离开江阴时,与张姓医生道别并作词“万金不换囊中术,上医元自能医国……”。
龙砂医家医这个职业充满无限热爱,如方仁渊(字耕霞),一生行医,生前自撰挽联,发出愿来世再为医生的愿望,“可怜身入红尘,苦辛历尽,志未成,学医未济世,安贫行我素,不学仙,不倭佛,惟望将来再为医生。……”数日后他对此联又行修改,“读书不为世用,学医未尽济人,碌碌人寰,不学仙,不倭佛,惟愿来生再为医士。……”
龙砂医家大德至善,仁心仁术,勇担使命,乐于奉献,贫病不计的高尚医德医风,万古流芳。唐代医家孙思邈《大医精诚》所倡导的“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得问其贵贱贫富……普同一等”“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在龙砂医家的实践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龙砂医家厚德怀仁,勇担使命,乐于奉献,贫病不计的高尚医德,仁心仁术、大德至善的情怀,万古流芳。
( 陆曙 陶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