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说“不忘国耻”
2012-12-13
今天,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上午,我一人去了伏虎山烈士陵园,祭奠了抗日英雄郝梦龄将军。郝梦龄(1898—1937),河北藁城人,原国民革命军第九军军长。1937年10月16日,在山西忻口阻击日军的战役中,亲临前线指挥作战,中弹身亡。随后,郝将军的灵柩被运至武汉,举行公祭,后以国葬仪式安葬在伏虎山。当年,国民政府追授郝将军为陆军上将。当时报纸报道,“民国以来,军长之因督战,而在沙场殉职者,实以郝将军为第一人。”
我的书房在伏虎山之另一侧,距离郝将军墓直线距离不到一百米。绕行过去将近两公里,走半个小时左右。近些年,清明节或者国家公祭日,我都会去烈士陵园走走,祭奠革命烈士,以示缅怀,同时也是洗涤灵魂。我去年去的时候,烈士墓前摆放着很多鲜花,花圈。今天去的时候,目前还是干干净净的。
我看有关抗日战争的历史著作,时不时会碰到郝梦龄将军的名号,于是就想找本郝梦龄将军的传记来看看,旧书也可以。一直也找不到,连旧书都没有。感觉遗憾,同时也愧疚——为受到革命烈士庇佑的后代人忘记革命烈士而愧疚。我们是不是太容易遗忘了?包括对我们民族有深厚恩情的先烈。
中国人和犹太人,都是二战期间深受摧残的民族。我们回顾一下,我们看过多少犹太人控诉纳粹的艺术作品啊,尤其是电影。闭上眼睛,我可以数出一长串。犹太人才多少人啊,他们写了多少反映他们民族苦难历史的文学著作,他们拍摄了多少控诉纳粹暴行的电影。欣赏这些艺术作品的同时,我们与犹太人一样感同身受,我们因此会憎恶纳粹。我们又有多少人啊,我们又写作出版了多少反映我们民族苦难历史的文学作品,拍摄过多少控诉日本军国主义的电影呢(前些年倒是出过不少抗日神剧,但是这些垃圾对于激发爱国热情的作用其实是负面的)?为什么日本人敢于睁眼说瞎话,否定南京大屠杀呢?至少有一个原因是,他们知道国际上很少有人知道南京大屠杀这个历史事实。
我们这个民族的苦难可能比犹太人还要深重。比如南京大屠杀。七八年前读过张纯如女士的《南京大屠杀》。想象着日本军人的那种残暴,中国百姓的那种悲惨,真的让人窒息。泪眼婆娑,唉声叹气,捶胸顿足,暴跳如雷,这是我第一次阅读张女士的《南京大屠杀》时的反映。我能够理解,张女士因为写作此书,接触太多,感受太多,痛苦太深,最后失去了对人类文明可能性的信心。中国人经历了多么深重的灾难,值得艺术家们书写,拍摄;但是,像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这样有国际影响的艺术作品,少之又少;这也就意味着,在国际上,表达中国人在二战中所受灾难的声音微乎其微。
日本军国主义施加于我们的耻辱,还不仅仅是南京大屠杀。从东北到华北,从东南沿海到西南边陲,日本人对中国人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
国家耻,民族恨,永世不能忘记。
可是,“不忘国耻”意味着什么呢?什么才叫真正的“不忘国耻”呢?
这些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很有成效,青少年思想观念中的国家意识有所增强。很多年轻人能够主动自觉地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思考问题。不过,很多情况下,爱国主义还是停留在口头上,而不是落实在实践中;“不忘国耻”还仅仅是喊喊口号,或者是口头上表达一番对“小日本”的鄙视。当然,U型锁那样的事件也有,不过很极端,也很少。
爱这个国家就是要去建设她,让她变得强大;而要使一个国家变得强大,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作出自己的贡献。对于每个个体来说,使这个国家强大,首先就要使自己强大。青年人尤其这样,“少年强则中国强”。我相信,青年人只是喊喊口号,做做样子,自己是不会强大的,国家也不会强大的,爱国主义就是虚的,“不忘国耻”也是假的。
我最近一次去南京,鼓起勇气去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一个上午转下来,心情非常沉重。日本军人屠杀奸淫我同胞的情景之前早有了解,只是让我的愤怒更加一层。可有些事情让人悲愤,却又无法直视。日军占领南京后,有成建制的“国军”投降。镜头下,这些穿着整齐军装的俘虏兵们表情木然,目光呆滞,没有愤怒也没有恐惧,没有悲伤也没有羞愧。四五个日本军人押送大批百姓,步行几公里到江边。数百上千的百姓,服从命令,秩序井然。他们知道将他们押送到江边是要枪杀的,一个也逃不了。但是,大家都乖乖地服从着,没有抗议,没有反抗。他们知道,个人的反抗是无效的,必死无疑。要是有其他人反抗成功,自己也可能获得机会。于是大家都宁愿等着。如果有救世主,那就会得救;没有救世主,就只能听天由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置身事外,我们很容易这样说。但是,在一个民众没有觉醒的时代,普遍情况就是这样。
前些天看一个关于滇西抗战的视频,讲到松山战役,制作者表达了骄傲和自豪。日本人1942年占领松山,修筑了复杂而牢固的工事。1944年中国远征军反攻的时候,驻守松山的日军才1340人,还包括炊事兵,卫生兵以及为数不少轻重伤员。结果,远征军先后出动十个团二万多人,牺牲了7000多将士,才最终将松山拿下。本来,松山阵地已经成为“孤岛”,将其围困,时间一久,弹尽粮绝,阵地自然瓦解。但是,时任指挥官向蒋介石作出承诺,决心什么什么时间将松山阵地拿下,于是就不惜牺牲硬拼。其实,远征军的武器装备要远远强于日军。远征军都是美国援助的装备,还有远程大炮,轰炸机支援,后来又有喷火器。无奈一来日军阵地居高临下,易守难攻;二来阵地构筑科学而坚固。阵地居高临下,喷火器不能接近,不能发挥作用;山头阵地最上面一层放置汽油桶,下面是厚厚一层土,土下面又是厚厚一层钢板,远程大炮和轰炸机的效果发挥不出来。进攻了三个月,一直是采取人海战术。其中有何应钦的侄子何从周从他老家兴义征召的几千娃娃兵,大的十五岁,小的才九岁。相当一部分娃娃,被长官驱赶着,在日军的机枪下像狂风中的玉米杆一样倒下。若不是后来李弥将军采用坑道爆炸的奇招,还不知要死多少人。这样的胜利,至多可以说是惨胜,实在是没有什么可以自豪的。在自己的土地上,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攻下一个敌军的阵地,以二十比一的兵力,死亡人数是对方的五倍,这是多么大的差距啊。
再讲一点腾冲战役。1942年日军从缅甸方面打过来,中国腾冲驻军早早逃离。日军二百来人,不费一枪一弹,不到两个小时就占领了腾冲县城。1944年中国远征军反攻腾冲。驻守腾冲的日军仅六百余人,其中也有卫生兵,轻重伤员。远征军又是用十几倍的兵力围攻,天上还有美国飞机援助。日军占领腾冲的两年之间,在每一条街道,每一所住房都修筑了工事。当初中国军队轻易就放弃了腾冲,现在收回却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每一条街道,每一座房屋都要反复争夺,远征军都要付出数倍甚至十倍于敌人的代价。
我讲这些,会让人不舒服。可事实确实是这样的。国家是由个人构成的,个人不自强,国家也强大不了。想一想,日军构筑的松山阵地为什么那样坚不可摧,因为他们确实下了很大功夫的。占领松山阵地之后,他们并没有松懈,而是一开始就准备与中国军队决战。在腾冲也是这样的。占领腾冲之后,敌人并没有松懈,而是努力工作将腾冲构建成一座坚固的堡垒。即使是作为我们的敌人,他们做事认真精益求精的态度确实是值得钦佩的。我又想起甲午战争。相对而言,清朝海军的战斗力要比陆军强一些,他们的管理松懈,也为失败买下伏笔。按照国际上一般惯例,定期放假之外,海军官兵是要常年驻守在军舰上的。可是清朝海军有自己独特的管理体制,海军军官们在军港一样有自己的豪宅,一样的妻妾成群。训练和战时才上军舰,有时还会晕船。靠这样的军人,即使有真的爱国主义,又怎能保家卫国呢?
喊喊“爱国主义”的口号是很容易的,口头上保证“不忘国耻”是容易的。真正的爱国主义应该是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真正的“不忘国耻”应该是努力奋斗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