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砂医派系列介绍连载④:龙砂医派专科专病医术精彩纷呈(上)


  龙砂医派系列介绍连载④龙砂医派专科专病医术精彩纷呈(上)

                                               陆曙  陶国水

  引言:龙砂医派医家,除有三大主要学术共性外,共性中衍生个性,各自专科专病特色鲜明,在内科、外科、女科、儿科、骨伤科、针灸推拿、喉科、痔科以及痘疹、伤寒、温病等诊治方面,心得自有。如王旭高治肝三十法、沈金鳌“脾统四脏”、张聿青“流湿润燥”等,为学界推崇,又如“许之婴儿,尤之治喉,朱之接骨”,及至黄氏喉科、刘氏骨伤等民众口碑,广为流传。他们“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极大地丰富了龙砂医派学术体系与诊疗技艺。

 

  内科证治,兼采他法

  龙砂医家在内科病症诊疗中重视五运六气,善用三阴三阳六经辨证,倡用经方,如张乃修治湿证,以气化学说立论,善用五行生克理论,柳宝诒倡寒温统一,结合六经辨证,创“托邪法”等。同时又兼采他法,如许叔微,既活用经方与运气理论,又重视脾肾先后天,其重肾在于维护精气真元,重脾在于安谷生精,分别采取益火生土,培土生精,脾肾兼顾之法。如《普济本事方》论“肾气怯弱,真元衰劣,自是不能消化饮食,譬如鼎釜之中,置诸米谷,下无火力,维终日米不熟,其何能化?”并主张补脾“常须暖补肾气”。

  沈金鳌(字芊绿)突出脾统四脏以滋化源,认为“脾统四脏,脾有病,必波及之,四脏有病,亦必有待养脾,故脾气充四脏皆赖煦育,脾气绝四脏安能不病……凡治四脏者,安可不养脾哉”。吴达(字东旸)重视运气学说,认为“证之变化,随岁时而转旋”,主张“因病以测岁气,非执岁气以求病”,同时注重脾肾关系,指出“水火之上下交济者,升则赖脾气之左旋;降则胃土之右旋,故中气旺,则脾升而胃降,四象得以转旋;中气败,则脾郁而胃道逆,四象失其运行矣!”。华岫云(字南田),凝练叶天士临证特色,提出“脾为阴土,升则健;胃为阳土,降则和”,为后世圭臬。

  姜礼(字天叙),虽以善用司天方为著,但其《风劳鼓膈四大证》论中风力持非风致病论,其论治水肿臌胀,以脾肾为纲。治疗噎塞之症,先用辛甘升发脾胃之气,为滋生之本,继以滋肾丸泻阴中之火。王旭高(字以行)倡导“舍司天以求治,而其失在浮”的同时,注重脾胃,认为“胃为气血之乡,土为万物之母”,举凡久病虚劳,营卫俱虚之症,从调治脾胃入手,多使难症转易。凡此诸说,以待后论。

  杂病诊治,探源析流

沈金鳌对杂病诊治用功尤深,撰有《杂病源流犀烛》,采取从源到流的研究方法,力求博采诸家之长,不拘于一派一系,认为“遍悉仲景以下诸各家,或论伤寒,或言杂病,或明脉法,或详药性,分门别户,各有师承;正如诸于百家流派不一,而汇于是,未尝北辙南辕。”每病首设“源流”一篇,以究其原委,按脏腑经络、风寒暑湿燥、内伤外感、面部身形各门统括诸种杂病,参合病情之变幻,病势之缓急,病本之轻重,系统阐发。用方灵活,因人制宜,分经论治,注重脾胃,培补后天,寒热平调,升降结合。

  此外,沈金鳌杂病诊治重视脉法,认为“盖欲知病必先知脉,既知脉方可识病也”,有《脉象统类》《诸脉主病诗》。

  治肝之法,崇为经典

龙砂治肝之法,以王旭高为集大成者。王氏从舅父外科大家高秉钧学医多年,尽得其传。初事外科,后来专力于内科杂病。王氏在《西溪书屋夜话录》中结合五行生克等理论,创有疏肝理气、疏肝通络、培土泄木、泄肝和胃、培土宁风、柔肝、缓肝、熄肝、凉肝、养肝 、清肝、泻肝、化肝、温肝、补肝、镇肝、敛肝、平肝、散肝、补肝阴、补肝阳、补肝血、补肝气等治肝三十法,实治肝之经典,为学界推崇。

  张乃修治肝经验,承袭王氏治肝法度,而以疏肝理气、养肝血、养肝阴、熄风、潜镇、泻火诸法运用尤广,加减变化亦多。

  柳宝诒治肝气病,采扶土抑木、泄肝、抑肝等法,虽不出王氏治肝范畴,但亦有发挥,重视舌脉两诊是其佐诊肝风的重要手段。如左脉弦硬而数,为肝火之象;细弦不畅,为痰阻气塞之象;舌苔带浊提示中焦痰壅等。

  此外,柳氏善于“痰病治肝”。认为“肝木郁结,侮陷中土……中土为木气所触,则痰浊上泛”或 “中土不畅,肝木侮之,致气机结抟,痰浊中阻”,治予疏肝调中化痰法;肝郁化火或木失水涵,阳升风动,复为痰浊所遏,则予清肝熄风化痰法。

  龙砂外科,“心得”开派

       龙砂外科,源远流长,有为画坛“元四家”倪瓒治病的名医夏颧,夏颧(字叔度)江阴习礼墅人,长于针灸和外科,夏颧墓曾出土使用过的一套外科医疗器具,共15件,分外科手术用具和医用器具两类,足见当时龙砂外科手术已达一定水平。顾儒(字成宪),初师浙东异人,继问业梁溪高士,外科技术高超,著有《简明医要》。无锡人徐某,“尤精金创,虽垂绝者,治之无不应手愈”。无锡窦氏家族,世业疡医,窦楠为金元时著名针灸学家窦汉卿裔孙,授太医院医士,窦楠子窦梦麟,医术益工,著《窦氏秘方》《疮疡经验全书》。周济广擅治痈疽,名满吴中,“按指即知受病浅深,投之以剂,计日而施针砭,刻期而愈”。

  清代无锡人过铸(字玉书),专事外科数十年,治疔尤专,著有《治疔汇要》《外科一得录》。弟子王海涛,治疗对口、发背等痈疽大症,百无一失。此外,有张景颜著《外科集腋》、秦灏著《外科秘要全书》等。

  最著名者为中医外科三大派之“心得派”开派人物高秉钧(字锦庭),其疡科治疗主张内外统一,善用温病理论,著有《疡科心得集》,名振于时。其子高鼎汾辑有《谦补斋外科医案》。高秉钧除传其子高鼎汾、外甥王旭高外,在龙砂地区以及其他流派中亦得到传承。如,清代孟河医派“大港沙派”沙玉书,以外科名世,推崇高秉钧学术思想,强调温病与外疡在发病上的一致性,发挥《疡科心得集》,著有《疡科补苴》。

  无锡梅村章治康(字曾三),随名医范晴皋学医,悬壶梅村、清名桥,以外科为主,每逢农历三、六、九日至苏州齐门外应诊,人称“三六九先生”。章氏受高锦庭《疡科心得集》影响颇深,重阴阳证辨别。著《青囊秘授》《临症医案》,授徒近百人,遍锡、沪、苏,如朱仁康等著名皮外科专家。

  高思敬(字憩云),从师表伯龙砂运气大家赵云泉,后随疡医李遇良学,专攻外科。初设诊江阴城东仓廪桥,1887年携眷寓天津,对脑疽、流注、疗毒、走黄等症多着奇效,有“津门华佗 ”之誉。评价高锦庭《疡科心得集》“清机流利一片神行,最为当世所推重”。强调内外统一整体观念,“盖明乎内不谙乎外,尚无关系,但辨夫外,不知内理,犹盲人骑瞎马”。撰有《外科医镜》《外科问答》《外科三字经》《运气指掌》《六气感证》等。

  江阴钱时用、钱鼎铱、钱洼,祖孙三代,世以刀圭著称,“危险外症,治无不愈”。包昭兹外疡疾病常以内治为主,擅用草药验方,弟子张宿辉彰其术,辨外证之阴阳、施手术尤精。

  邓福溶(字星伯)无锡邓巷人,出身世医,早年随伯父邓羹和习医(邓羹和为汪艺香弟子),21岁与堂弟邓季芳在无锡南长街创“南阳医室”,后复师从孟河马培之学习。邓氏融汇孟河、龙砂两派精髓,尤擅外科,对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多有会心。近代儒学大师唐文治赞其“利泽及人,滂沛四塞,口碑载道,遐迩无间。”

  许锦昌善治痈疽疔疮流注等症,于辨脓、刀针手法及外用药有独到之处。其子许履和(字谦)秉家学,师侍龙砂伤寒大家朱少鸿,私淑柳宝诒、王旭高学验,增评《柳选四家医案》,整理王旭高《外科证治秘要》,治外科疑难杂症,灵活内服外用,有《简明中医外科学》《许履和外科医案医话集》等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