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电——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是一个看起来很遥远的词汇。自2015年底,中国全面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以来,停电这件事已经从很多人的记忆中消失了。
早在2017年底,中国的发电装机容量就达到17.8亿千瓦,位居世界第一。那种用不上电、用一天停三天的日子,几乎不存在了。
但有意思的是,就在最近,一场“停电潮”,正在席卷中国大地,“拉闸限电”成为一个高频词汇。
在当前我国承诺实现“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背景下,此次“限电”事件确实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一般而言,由于中国电力依然以煤电为主(接近70%),而目前中国电力和煤炭产能都相对宽松,季节性、突发性的电力供需不平衡不足以造成大面积缺电,除了更好的调度预警和应对,也难有万全保障。
然而,更需要关注的是,中国特有的大比例工业用能特征和可再生能源比例不断上升,以及两者结合带来的短期电网冲击,需要将此纳入电力系统建设和实现碳中和的框架中来考量。
一方面,中国电力消费过于集中于重工业,由于其对经济波动的敏感性,容易形成短期能源电力需求的大幅度波动。另一方面,随着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比例的增加,电网的稳定运行将面临较大挑战和压力。
在储能成本未取得显著下降前,应加大电网基础设施投资,完善配网建设,使电网变得更加“强大”,防止整体能源系统扩张后电力季节性短缺的现象频繁出现。此外,还应加大电力市场化改革,通过负荷转移与需求侧管理,在电价上体现出季节性、时间性差异,通过比较高的短期电价抑制需求,可以有效解决电力市场存在的总量过剩与季节性、突发性、区域性的电力短缺问题。
近期,有关于储能领域的政策不断出台,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此前出台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同时装机规模要达到3000万千瓦(30GW)以上。国盛证券指出,储能是平抑新能源出力波动对电网冲击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电动化转型过程中,应对电网局部负荷提升的重要支撑,在保障安全性与经济性后,装机需求有望实现大规模地快速提升,助力能源转型进程。
国家能源局28日发布关于印发《新型储能项目管理规范(暂行)》的通知。文件指出,新建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储能项目,必须遵循全生命周期理念,建立电池一致性管理和溯源系统,梯次利用电池均要取得相应资质机构出具的安全评估报告。此外,文件还指出,电网企业应公平无歧视为新型储能项目提供电网接入服务。
在说储能龙头股之前,我们先来梳理一下储能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第一,市场成长空间大。
近五年来我国新能源储能实现从0到1的突破,呈现爆发式增长的趋势。预计,到2025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超过30GW,截至2020年底,新型储能的累计装机规模约3.27GW,这意味着,五年将要增长近10倍,股价将会出现戴维斯双击。
第二,储能板块迎来利好消息密集期。
分时电价机制的实施,进一步加快储能万亿市场发展,储能市场处在爆发前夜,即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第三,储能需求持续高增长。
随着可再生能源装机增加、成本下降,发电侧、电网侧储能需求将持续增长。
第四,头部公司受益更大。
拥有规模和成本优势,且技术水平领先的龙头公司竞争力明显更强,头部公司有望在行业高速成长期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储能,指通过介质或设备把能量存储起来,在需要时再释放的过程。目前国内储能装机中,电化学储能发展迅速,据中泰证券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国内储能累计装机35.6GW,同比增长9.8%,其中抽水储能累计规模最大,达31.8GW,同比增长4.9%;电化学储能其次,累计规模达3.3GW,同比增长91.2%;电化学储能技术中,锂离子电池的累计装机规模最大,为2.9GW,占比89%。
目前,储能系统的成本构成中,电池是储能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成本占比60%左右,其次是储能逆变器,占比20%左右。但是,电池环节本身存量市场大,所以电池储能的增量空间相对小。未来储能逆变器、系统集成和能量控制系统三个环节的增量空间是最大的。
中泰证券指出,目前抽水储能装机规模占比在90%以上,但存在地理位置限制、电站建设周期长、前期投资大等问题,与此对比,电化学储能具备地理位置限制小、建设周期短、成本持续下降等优势,预计成为未来主流。锂电储能因使用寿命长、能量密度高等优点,在电化学储能中应用最广。
的确,储能环节目标就是解决能源安全性和稳定性,目前国内最大储能应用规模是抽水储能。发展抽水储能受到地理因素局限天花板可见,大规模投建周期较长难以很快解决问题。而电池储能发展依旧会助涨上游资源涨价,同时环保问题依旧不会太友好。这也是电池储能从铅蓄电池发展以来规模依旧不足抽水储能规模的十分之一。
从业绩方面来看,储能电池龙头宁德时代上半年实现储能系统销售收入同比增长727.36%;储能逆变器龙头阳光电源储能系统营业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267.38%。华福证券指出,两家公司储能业务都有高速增长。同时新能源行业特性来看,下半年整体增速要显著快于上半年,因此综合全年看,全年的储能业务增幅有望再超预期。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上半年,国内新增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超过10GW,同比增长超600%。且装机规模较大的项目数量达34个,是去年的8.5倍,辐射全国12个省份。
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陈海生:中国储能市场规模到2030年左右,每年应该在5000亿以上,甚至到万亿的规模。在全球新能源浪潮下,储能正成为能源革命的关键一环,一边连接着“热、电、氢”等清洁能源;另一边与动力电池、新能源车息息相关。随着储能技术的发展,储能市场也迎来了群雄征战的局面。
特别帮大家梳理出来了储能产业链上的龙头公司:
没有储能,目前发展风能光能都不足以替代火电厂。煤价高企,火电厂又不能涨价,目前唯一措施就是拉闸限电保民生。倒逼停工减产,上游可能面临有价无市局面。短期而言这个冬天依旧会很难过。